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隋唐篇隋亡 杨广的大业(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可韩信早就说过,如果将领能力不足,带兵越多越不利,连刘邦都只配带十万人,更别提他杨广了。当年杨广南下灭陈,虽然他是主帅,可谁都知道真正领兵打仗的人是韩擒虎和贺若弼,他杨广不过是挂了个名,被隋文帝派来镀金的,顺便以皇子的身份监视一下韩、贺二位老将罢了。

所以,带了一百多万大军的隋炀帝亲征高丽,根本不理会内地士兵有多少能适应东北环境,东北又有多少粮食存量可以供养得起这么多的士兵。总而言之,杨广不要实际成效,他只要声势浩大,能满足他的中二心理就可以。那结果可想而知,陆军将领来护儿大败,不能寸进,水军将领宇文述率领三十万隋军渡辽河,又败,只回来了二千七百人,第一次征高丽以惨败告终。

事实上这个时候隋朝各地已经爆发民变了,如果换作汉武帝这一类的君主,第一次战败,肯定要先休养生息,解决了内乱后,咱们再找回场子。可隋炀帝不,刚一回去,第二年他就再次征集军队,亲征高丽,结果打到一半,贵族子弟杨玄感叛乱了,截断了隋军的粮道,隋炀帝不得不撤回来平定杨玄感之乱。

按理来说,民变爆发,隋炀帝不理睬,可现在连贵族都造反了,脑子稍微正常一点的皇帝都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应该赶紧着手整顿内部、重塑权威。可隋炀帝是和高丽杠上了,第三次远征高丽。这下高丽真顶不住了,名义上投了个降,隋炀帝找回了面子,心满意足地回来了,结果一回来才发现高丽是诈降。

隋炀帝估计还想四征高丽,可这时候已经天下沸腾,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农民、豪强、贵族都竖起了反隋大旗。

隋炀帝本来就是一个眼高手低的家伙,眼见原本富有四海的大隋江山,顷刻间变得千疮百孔,鸵鸟心态油然而生,在巡幸江都时被哗变的亲兵缢杀。之后他的两个儿子被军阀先当成傀儡,再废黜杀掉,原本强盛一时的隋朝彻底收摊。

本来,隋炀帝是个遗臭万年的大暴君,这个在历朝历代的史书上都是板上钉钉、从无疑问的。

可随着近些年来一些人的“洗白”,隋炀帝不但免去了暴君头衔,还真有点堪比秦皇汉武的意思,甚至一些学者在谈及隋炀帝的时候也言辞暧昧,想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功过相抵的悲情君王。

这些人举出的例子,无非就是隋炀帝修了大运河,到现在还在用,可谓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可实际上,这些人在歌颂大运河的时候,可能都没弄明白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区别。

隋炀帝修的隋唐大运河,到了南宋,因为北方国土被金人占据,就已经被废弃了。而后来用的那个叫京杭大运河,是元世祖忽必烈主持修建的,和隋炀帝没有任何关系,故而他修运河这个事还真称不上什么“利在千秋”。

我们要知道,修建运河,从来不是找一块好地方,就那么吭哧吭哧地生挖出一条河。而是在原有的水利系统上开凿贯通,把各地水系连贯在一起,最后用于通航。另外这个运河不是修好了就可以一劳永逸,还需要时不时地疏浚整修。隋炀帝修的大运河在大业末年就有了淤塞状况,后来人为了浚汴河道,下的功夫未必就比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要轻松多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邓艾、桓温、刘裕等人都开凿过河淮交通,在隋炀帝之后,唐宋的皇帝都没有落下过疏浚运河。用唐史专家岑仲勉的话讲,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一个中间环节而已,可以正面肯定,但过度推崇,把这一项功绩吹得天花乱坠,那就是对中国水利史的蒙昧无知了。

那么,为什么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么有名?

是这样的,曹操、刘裕、忽必烈、朱棣都修过运河,可现在人都不知道,连这些君主本人也很少提及,主要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跟他们的其他功绩比起来,根本上不得台面,也就懒得挂在嘴边了。之所以只有隋炀帝这么有名,是因为他的其他功绩都有水分,根本谈不上什么干货。

隋炀帝的各种功绩,年轻时平定南陈,就是挂了个名;驱赶吐谷浑,可等隋朝一乱人家又回来了,白忙活;驱逐东突厥,结果大业末年,东突厥始毕可汗都敢在雁门劫他了;至于三征高丽,更是一塌糊涂,不提也罢;就连修建洛阳,他都没武则天修得漂亮;算来算去,就只有个大运河还能拿得出手了。

可问题这就来了,既然整修水利工程这件事,历朝历代都在做,怎么偏偏就你隋炀帝还把自己给修亡国了呢?

现在有个阴谋论,认为隋炀帝设立科举制,得罪了门阀世家。

这些人口语里的门阀世家,不限于山东士族、关陇集团,以及一系列只要是家里有钱就可以算进去的地主老财,反正,杨广就是得罪了他们,才会亡国的。

先不提这么个逻辑对不对。我就有个疑问,杨广身为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头子,居然能把和自己同阶级的人给得罪了个遍,这到底是在夸他狠,还是损他有那个什么大病?

我在上一篇讲过,在秦汉交际时期,产生了一批军功贵族,这些人的子孙在地方上兼并土地与人口,成长为豪强。在东汉时,这些豪强又依靠经学传家,窃据中央,逐步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士族。到了魏晋时期,皇权衰微,这些士族把持朝政,与皇族共治天下,这就是所谓的“门阀政治”。

以《新唐书》记载,唐朝有个叫柳芳的人,曾根据地域罗列过隋唐时期的五大门阀世家:

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柳芳按照地区划分了五大门阀流派,不过为了方便起见,咱们可以笼统地分为三个部分:江南世家、山东士族、关陇集团。

第一,江南世家。就是柳芳提到的“过江乔姓”和“东南吴姓”的联合体。前者是五胡乱华的时候,一些士族没有自保之力,就开始了衣冠南渡,以王谢家族为代表,在东晋刚刚建立的时候,王家就号称“王与马共天下”,谢家还帮东晋打赢了淝水之战。而后者是本来就住在江左的土著家族,这两者最终合流,一起撑起了南朝的风华。我们现在常讲的“魏晋风度”,指的就是这些江南的贵族子弟,不过在南朝覆灭后,这些江南士族就销声匿迹,再难掀起风浪了。

第二,山东士族。就是当年没有南渡的那一批,这些人留在北方的原因各式各样。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敢留下,必然是有武力依仗的。他们在北中国兴建坞堡,招徕逃亡人口组成私人武装,个个都是地方上的一霸。那些北方王朝要维系统治,就不得不和这些地头蛇合作。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终于确定了“崔卢李郑王”等家族的社会地位,这也就是隋唐时期大名鼎鼎的“五姓七宗”。

第三,关陇集团。这个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史学概念,北魏王朝当年的首都在平城,这里住着一些老牌的鲜卑贵族,被称之为“代北虏姓”。后来北魏出现了六镇之乱,武川镇的一支军队留在了关中,这一批人就是宇文泰建立西魏的草创班子,只因他们的敌人高欢太过强大,为了对付东魏,他们选择和当地的汉人豪强联手,相当于“代北虏姓”与“关中郡姓”联合了。为此,宇文泰还专门创立了“府兵制”,打造了一个胡汉一体化的军事集团。随着西魏变北周,北周变大隋,都只是皇帝换了姓,可文臣武将还是那些人,故而这帮人稀里糊涂地当了三遍开国功臣。因为他们要么来自关中,要么来自陇右,所以被称之为关陇集团。

那么,隋炀帝是不是得罪了以上三拨人,被他们在暗地里坑了一把,这才导致亡国的?

江南世家第一个出局。且不提王谢家族的声势早就不复当初,根本没有扰乱隋朝的能力。就光说隋炀帝还是晋王的时候,就在扬州当总管,当上皇帝后还多次乘龙舟巡幸江都,与江南世家打成一片,连他的皇后都出身兰陵萧氏,可以说隋炀帝根本就是和江南世家穿一条裤子的。

山东士族就是五姓七宗,这些人当年在北魏时被国家钦定为高门大族,家族子弟可以凭借门第轻而易举地当官。于是就有人说隋炀帝设立了科举制,给了寒门读书人上升的通道,让山东士族没办法再垄断朝廷的高官职位,他们这才裹挟百姓作乱,毁了隋朝的江山。

首先,科举制这种影响了中国一千三百年的制度,它的形成、发展及完善,都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这是一代代人连环接力的演进结果,而不是某个政治人物某天起床刷牙突然一拍脑门儿想到的,把这么一项历史悠久的制度,归结在隋炀帝一人的身上,本身就是一种幼稚的英雄史观。

其次,科举制早在南北朝就有了雏形。在开皇年间,隋文帝开始分科选拔人才,这标志了科举制的开创。至于隋炀帝,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设置了进士科而已,科举制的创立根本算不到他的头上。

最关键的一点,隋朝的科举制是不许“投碟自进”的。什么意思?就是隋炀帝时期,你想考科举还不是报名就能考,需要五品以上的官员帮你推荐一下,这才能参加考试。可以想象,五品官员相当于市长级别了,作为一个寒门庶族,从哪找个五品官员来推荐你去参加考试?这种还处在萌芽期的科举制,在本质上跟汉朝的察举制没什么太大差别。所以你说这个制度打击了门阀士族,请问你是有多看不起门阀士族?

隋朝的科举一共选出来的进士,到目前为止,有名有姓的也才十三个人,这十三个人一朝得意,就大多与山东士族结亲,成了人家的女婿。请问,这种情况哪里打击山东士族了?事实上直到唐朝晚期,科举出身的官员数量还是比不上贵族门荫的,科举制的真正完备起码都到了宋朝,而等到科举入仕比例大过门荫入仕,更是迟至朱元璋时代了。

还有人从杨玄感之乱、李渊建立唐朝进行反推,认为隋炀帝打击关陇集团,于是关陇集团在背后阴了隋炀帝一把,打算再换个听话的皇帝,这个纯粹是阴谋论的暗黑小说看多了。

我们要知道,关陇集团的本质就是一群开国功臣,他们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不是什么时时刻刻都能保持团结一致的神秘力量。既然是人就各有心思、各有盘算,李渊作为开国功臣之后,属于关陇集团的一员,但是他未必能代表整个关陇集团的意志。

隋炀帝时期,他本人的宰相班子叫“大业五贵”,分别为:苏威、裴矩、裴蕴、虞世基、宇文述。这里面除了虞世基是江南士族,其他的都是清一色的关陇贵族,以李渊、杨玄感等个别人来论证关陇集团集体反隋,根本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倒果为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