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章 二圣临朝 李治在左武曌在右(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为了补充国库,武则天先后发布了“关市”“和市”等政策,说白了就是割老百姓韭菜,一度闹得民不聊生。陈子昂、狄仁杰等人的奏疏中更是多次提到物价飞涨,恶钱横行,天下流民纷纷,百姓困苦不堪。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粮价越低,人民生活越好,而我们只要调查一下就可以发现,在“武德—开元”的一百多年来,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粮价是最高的,所以强行论证武则天一朝民生兴旺发达,这有点掩耳盗铃了吧?

现在很多人拿《唐会要》的记载,说武则天时代人口增长了,从永徽三年的三百八十万户增长到神龙元年的六百一十五万户,净增长二百三十五万户,以此来证明武则天统治下的老百姓生活还不错。

可这是因为武则天在长安三年发动过“括户”,找回一批“隐匿人口”,并非武则天治国有方“养”出的人丁,而是本来就存在,只不过让国家机器普查出来了而已。

另外,武则天时期的人口统计,有“虚挂”问题,意思就是人死掉三十多年,在官府档案里还没销户除籍,给这户口数字掺了不少水分,冻国栋在《关于唐代前期的丁口虚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中,发现有“虚挂”问题的出土文书,全是武则天时代的。

还有浮逃户的问题,账面上虽写的是六百一十五万户,可不少都是“查无此人”,人早跑路了,逃亡的还不在少数,以至于韦嗣立连“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这种骇人听闻的话都说出来了。

所以,武周到底有多少户口?不知道,反正绝对没六百一十五万户。

对外方面,更是一塌糊涂,用岑仲勉先生的话讲,就是“突厥横行于北地,吐蕃跳梁于西陲,对外族侵凌,全乏对策”。

东突厥汗国本来被唐太宗灭亡以后,各个部落的人丁就被收容在了内地,称之为“降户”。在唐高宗时期,一些突厥贵族多次纠集部落,反出李唐,图谋复国,可在李治的镇压下,都没能得逞。

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有一个叫阿史那骨笃禄的突厥人,召集了十七个人逃亡草原,潜心发展了一年,才发展到了七百人,这个与唐高宗时一次叛乱就动不动十来万人的规模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按理来说可以轻松镇压。可武则天居然没能将这点人掐死在摇篮里,而是忙着权斗,还诛杀了程务挺等防御突厥的猛将,遂致骨笃禄坐大,新兴的突厥日盛一日,到骨笃禄的弟弟默啜时,武则天为了借突厥的骑兵平定契丹叛乱,居然把“降户”都还给了默啜,结果导致突厥发展成“东西万余里,控弦四十万”的庞然大物。

现在有人说武周一朝不和亲,让一些人感慨万千,觉得还是女人当皇帝好,知道体谅女子的苦楚。可实际上武则天不是不嫁公主,而是她的公主本来就只有俩,安定思公主早夭,太平公主已为人妇,她就算愿意和亲,还没有这个资源呢。

但没关系,武姓皇族没女儿,可有侄子,侄子去娶人家的女儿也算和亲,不亏。她让侄子武延秀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儿,可谁知默啜一见,怎么是武家人?立刻悔婚,还把武则天羞辱了一把:“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尴尬的从来不是和亲,而是你想要和亲,人家还看不上。

还有被李治灭掉的西突厥汗国,其余下部落投降唐朝,到了武则天时期,受封阿史那元庆来代掌西突厥各部。可在长寿元年,武则天的酷吏来俊臣构陷阿史那元庆,导致其被腰斩,元庆的长子俀子为了给父亲报仇亡命西域,在吐蕃的帮助下,于长寿二年纠集西突厥各部发动叛乱,伙同吐蕃入侵武周边境,这场战事持久一年,这其间默啜入寇凉州,东北室韦的牧民也抢了一把边境。

就这么个事,给营销号剪裁史料,杜撰成了一起“以一敌四”,“对战四国二百万联军”的世界大战。其实起因不过是武则天冤杀蕃臣,这才牵扯出来了这一系列的破事,结果营销号掐头去尾地一编,居然还真有一帮人敢信,还把这事和“天枢”联系起来,说是武则天打完世界大战以后,波斯酋长与两百多国家自掏腰包,给武周建造的最大记功柱。

然而,不管是“两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表明“天枢”不过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了争宠,搞的一出作秀而已。

还有那个波斯酋长阿罗憾,不过是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帝国所灭以后,流亡到中国,在武周寄人篱下的没落王族而已。他要是不跟着武三思屁股后面吆喝一把,万一武周不给他提供政治庇护,那岂不是糟糕了?况且史书原文也根本没有明确表示建造天枢是他们自掏腰包,倒是记载了他们为了收集铁料,把民间的农器给熔了。这说难听点,哪怕是隋炀帝修的大运河呢,好歹还有个通航之用,可天枢根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面子工程,真不明白有什么好显摆的?

现在但凡以武则天为主角的相关书籍、影视剧,虽不胜枚举,可大都集中在个人奋斗和宫廷政治斗争,还有恩怨情仇上,很少涉及武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政绩,无非就是因为武则天的那点政绩真的拿不出手,如果被人们看到了,真的很损害女皇的光辉形象。

归根结底,武则天就一中材之主,整人一流,整国家二流,整敌国不入流,短于治国而长于权术,一个性转版本的嘉靖帝。当然,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她一介女流登上皇位,势必会给她执政造成一些始料未及的阻碍,但这个并不能掩盖她内政外交双双拉胯的客观事实。

武则天自然也有一些功绩,比如改革科举,擢拔寒门,修建神都,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等,但这就和高考一样,你语数英三门主课都栽了,把文综理综考得再高,又有什么用?文治武功这样的大节既损,再言小节,又有何益?

综合以上,武则天的文韬武略,比起同为女政治家的吕雉、冯太后、萧绰等人都远远不及,唯一能让她扬眉吐气的,无非就是武则天称帝了,其他女主没称帝而已。

但是作为后人,我们看的不应该只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地位,而是要以历史贡献来论成败。那么,武则天就是一个“过大于功”的政治家,绝不应该因其女性的身份,而对其过分贬低,抑或者刻意拔高。

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的时候,一个很眼熟的问题横亘在了她的面前:立谁当自己的继承人?

中国自从吕雉起,临朝称制的女主不计其数,因为都是万人之上,所以称制和称帝在实际权力上并没有多大区别,甚至女子为皇帝,不但不会给自己带来实利,还会平白无故给自己拉上不少仇恨值。

这一点武则天心知肚明,可既然可以当个临朝称制的太后安稳享受皇帝的权力,武则天何必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称这个帝呢?

可以看出来,武则天要的不是皇帝的实权,而是她想青史留名,当一个古往今来唯一的开国女皇帝。

虽然武则天跟武氏兄弟关系不好,对武承嗣和武三思也谈不上多待见,但作为一个有如此志向的大女主,即使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又如何?武则天当时举行祭祀典礼,按照祖制,亚献这个位置该让皇太子李旦来做,可武则天却让武承嗣来做亚献,其心思不言而喻。

可武则天有个致命死结:她的一切政治合法性,都来自于唐高宗李治。

像狄仁杰、娄师德这些贤臣,他们之所以选择在武周效力,不是因为他们不忠于李唐王朝,而是因为他们效力的是武则天本人。可如果武则天一死,他们这些李唐旧臣,真的还会像忠于武则天那样继续效忠武承嗣、武三思吗?武则天自己明白得很,她在,大家听她的,她不在,武家那帮人镇不住的,那就还是只能选李显了。

所以,在武周一朝的“李武之争”中,武则天希望武家人上来,可满朝大臣都希望保证在武则天过世后,最高权力能重新回归到李家人的手上。最终在狄仁杰的哭谏下,武则天万般无奈地把李显接了回来,立为皇嗣。

其实,武则天立储思想的转变,除了迫于狄仁杰等人的压力,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营州之乱”。

契丹在东北造反了,武则天要平乱,在选将的时候,她想让自己的武氏侄子们上,还以为是挑个软柿子让他们镀镀金。可谁知契丹人跟开了无双似的把武周军队一通血虐,打得周军节节败退,连武则天手下最得力的名将王孝杰都死于这场平乱之中。因为这场暴乱,导致粟末靺鞨坐大,独立成了渤海国,中国失去了东北这一大片的土地,以至于汉人再次收复这里,都已到了明朝的时候。

在平乱期间,武家人的表现令人不忍直视,武则天在民间招兵,根本没有人愿意报名,最终在狄仁杰等人的建议下,武则天让李显当名义上的元帅,结果老百姓纷纷踊跃入伍,北郊山头皆兵满,无容人处。

这件事让武则天意识到了,武家人才能平庸,根本不足以托付后事,而李家人不但在朝堂上众望所归,在百姓中也是人心所向,在这样的时局现实下,武则天只能传位给李显,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

到了武则天晚年,二张作乱,张谏之等五位李唐旧臣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下台,李显二度为帝,李唐王朝的归来,便大势已定了。

退位后的武则天一直居住在洛阳的上阳宫,李显等人没有为难她,对她依旧毕恭毕敬。十一个月后,武则天驾崩,在临死前,李显想给她谥为“皇帝”,可被武则天拒绝了。因为皇帝会有自己的陵寝,武则天不想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暗湿的棺椁内,她要谥为“皇后”,这样就可以住进乾陵,和那个爱了她一辈子的丈夫永远也不再分开。

在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威严空阔的上阳宫殿内,有一个白发老妪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以手支颌,木呆呆地看向前方,那双浑浊的眸子竟好似能透过无数年的时光。

现在她准备去找他了,以他妻子的身份,而不是皇帝,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历史会记住,他叫李治,她叫武曌,他们曾经主宰过同一片天空,没有谁跟着谁,他们始终并肩而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