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二圣临朝 李治在左武曌在右(第2页)
由此可见,唐太宗一生用人,是真正做到了不论出身、唯才是举,这点只要不带偏见地阅读一遍相关史书,都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根本不是网络上所说的“唐太宗对门阀士族妥协了,这才有了贞观之治”。
三
唐太宗晚年立了李治为太子,为了让大臣们尽心扶保李治,他自编自导了一出“自杀闹剧”,逼迫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即徐世勣)等朝廷重臣放弃个人的嫌隙,共同效忠太子。
这里注意一下,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房玄龄、李勣是政敌,关于他们之间矛盾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他们之间是“关陇集团”与“山东豪杰”之争。长孙无忌是陈寅恪钦定的关陇集团代表人物,而褚遂良虽然出身江南士族,但曾在薛举帐下效力,与陇西人士关系匪浅;房玄龄、李勣都是山东豪杰。这里的山东豪杰不等于山东士族,他们不属于“崔卢李郑王”这一类的顶级门阀,而是一些中小地主阶级,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讲,就是“山东豪杰者,乃一胡汉杂糅,善战斗务农业,而有组织之集团”。
第二种,他们之间是“士族”与“庶族”之争。长孙无忌是代北虏姓,关陇贵族,褚遂良出身钱塘,江南世家,都是士族之人;而房玄龄、李勣都没有显赫的出身,是因为跟随唐太宗打了天下,这才出人头地,像他们这些寒门小姓,向来就被世家贵族们瞧不起,认为他们都是一群暴发户。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房玄龄、李勣不是地主吗,怎么算寒门?这里就涉及到现在人们一个错误的认知,总以为寒门就是普通老百姓。其实,这里的“寒”,是对比那些顶级门阀而言的,寒门的本质是一群中小地主。放在现在,那些省长、市长才有资格称之为寒门,像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在古代被叫作“黔首”,就不是寒门不寒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门儿的问题,至于什么“寒门难出贵子”,这句话其实跟咱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晚年的唐太宗希望这两派能摒弃前嫌,在他死后尽心辅佐李治执政,可没想到,房玄龄死在了他的前面,于是唐太宗在两派之间偏向了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一派。
毕竟,一来这一派实力占优,二来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更能让人感到放心。
李治登基之后,长孙无忌为百官之首,他为了打击政敌,借着“房遗爱谋反案”大肆株连,房玄龄的儿子、高阳公主、吴王李恪、薛万彻等人都被一网打尽,李治给他们求情,结果长孙无忌以顾命大臣的身份一口回绝。
在永徽年间,朝政把持在关陇贵族长孙无忌之手,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萧淑妃出身兰陵萧氏,一个比一个背景大,李治被贵族血统包围,成了他们手里可以随意拿捏的吉祥物。
想当年,唐太宗立李治时犹豫再三,觉得这个孩子性格太软弱,是在长孙无忌的力挺下,这才下定了决心。当时长孙无忌弃李泰而选李治,估计就是觉得,李泰有自己的班底,当上皇帝不好控制,李治性格懦弱,方便他操纵,可是没想到……居然所有的人都把这个稚奴给看走眼了。
就在长孙无忌得意洋洋地独断朝纲之时,从来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唯唯诺诺的小外甥,实际上是个扮猪吃老虎的鸡贼小鬼。
四
李治与长孙无忌的冲突,因为一个女人——武则天。
武则天本名不详,后来当了皇帝给自己取了个名叫“武曌”,她死后谥号叫“则天大圣皇后”,因此人们叫她武则天。我估计武则天本人要是知道现在人们这么叫她,恐怕要气得掀棺材板。
武则天十三岁时进宫当了才人,是唐太宗的妃嫔。在唐太宗晚年,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进宫服侍父亲,一来二去,李治居然和武则天勾搭上了。从这里能看出来,李治敢在父亲眼皮子底下和自己的庶母私通,可谓胆大包天。就这,史书上还说他是个天真无邪的小正太,谁爱信谁信,反正我不信。
唐太宗驾崩以后,武则天这种没有子嗣的妃嫔,就被发往了感业寺当尼姑。李治在一次去感业寺上香的时候,遇到了这位老情人,两个人干柴烈火、旧情复燃,那两年李治闲着没事就往感业寺跑,鬼知道他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虔诚了。
当时李治宠爱萧淑妃,身为正宫的王皇后为了和萧淑妃争宠,玩了一手驱狼吞虎之计,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进了宫里来,帮她一起制衡萧淑妃。
我想这应该是王皇后一生最后悔的决定,因为武则天入宫之后,地位节节攀升,不但打败了萧淑妃,还唆使李治废掉王皇后,改立自己为皇后,这就是所谓的“废王立武”事件。
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这是李治被武则天的美色迷惑了,但要这么说,王皇后与萧淑妃颜值也不差,李治给武则天个妃子名位照样能在一起,没必要非得立皇后才行吧?
真实的原因,除了武则天是李治的真爱外,其实是因为王皇后的舅父柳奭为了升官,投靠了长孙无忌,站到了李治的对立面。
李治要立武则天当皇后,立刻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的强烈反对,因为王皇后来自太原王氏,属于山东的门阀世家,褚遂良当即就对李治说:“你要换皇后,可以,但应该在门阀世家中挑选,绝不能选出身寒微的武则天。”
我们都知道,人的野心都是一步步增长起来的,武则天一开始未必对政治抱有多大的野心,她只是想当皇后,为此还多次放下身段,低声下气地向宰相们示好,可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过分托大,武则天每次都是热脸贴了冷屁股,这下终于让她明白了,以自己卑微的出身,是不可能真正得到这些贵族们的尊重的,那么咱们就撕破脸皮,不死不休。
因为长孙无忌、褚遂良油盐不进,还以辞官相威胁,李治若真想立武则天,只能寻找另外的政治盟友。
李治夫妇立刻想到了和长孙无忌等人一向不对付的军方大佬李勣,就改立皇后这件事试探李勣。
李勣道:“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
妥了。有了李勣给自己撑腰,李治不怕了。他大胆提拔李义府、许敬宗等在长孙无忌手下失意的寒门官僚,渐渐将长孙无忌控制的朝政一点点地夺了回来。
李治如愿以偿地立了武则天为皇后,等到时机成熟,就将褚遂良、长孙无忌先后贬杀,清洗了与他们相关的党羽,终于成功地操持了朝政大权。
李治和武则天还把唐太宗编的《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以后地位尊卑不以出身为标准,而以官位为标准,在意识形态上取消了世家大族的超然地位。
而这个过程,被一些史学家叫做“武周革命”。
对于这场革命的性质,有人从地域出发,认为这是一场山东士族对关陇贵族的颠覆;有人以阶级而论,觉得这是庶族对士族的进攻,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的自我革命;还有的人干脆觉得,这就是李治这个耙耳朵让武则天操控了,胳膊肘往外拐,把自家人给杀了个七零八落。
但我要再提出一个说法:武则天摧毁的集团,既不是什么关陇军事贵族,也不是什么传统门阀世家,就是唐朝的军功集团而已。
我们都知道,一个王朝开国,往往要经历两个步骤:一次是统一天下,一次是清洗功臣集团,这样才能完成国家与社会的更新迭代。
汉朝开国,刘邦打败了各色异姓王,可权力始终掌握在丰沛集团的手里,他与吕雉用人,始终跳不开这个圈子。在吕雉死后,丰沛集团甚至可以擅自做主,迎立汉文帝。直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汉景帝狠施辣手,杀了周勃之子周亚夫,这才杜绝了功臣对汉朝的影响。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刘彻才能提拔自己的卫青、霍去病,开创属于自己的汉武时代。
以这个为模板,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朱元璋清理淮西集团,康熙擒鳌拜、平三藩,其实都可以看出来,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的确立,不但要做到在中央上的集权,还要在君权上做到集权,这才能算得上功德圆满。
到了唐高宗时代,第一代功臣集团逐渐凋零,正是选择其他选举之方的时机。唐太宗可以凭借自己的威望来擢拔马周、薛仁贵等私人,可李治没有那等威信,只能受制于人,所以只有借“废王立武”事件,推翻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功臣集团,才能实现皇帝的乾纲独断,当上大唐真正的主人。
公元664年,李治与武则天共同上朝与大臣讨论政务,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历史上称之为“二圣临朝”的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