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玄武门 唐太宗的阴影(第2页)
唐朝打败了薛举,彻底将关陇大地收归囊中,可没等到李世民喘息,当初起兵的老家晋阳出事了。军阀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进攻太原,李渊安排留守在太原的李元吉吓得弃城而逃,山西大部沦入敌手,这下李世民只好再整军北上,对战军阀刘武周。
柏壁之战,刘武周派了手下宋金刚、尉迟恭来对付李世民,两军又是对峙耗粮,李世民两次截击尉迟恭,断了宋金刚的粮道。宋金刚没粮了,撤。李世民后发制人,不眠不休地追击三日而不解甲,一直打到宋金刚崩溃,尉迟恭投降,收复了太原龙兴之地,刘武周本人逃亡突厥。
料理了西边和北边,李渊眼见东边李密、王世充、宇文化及打得差不多了,就让李世民挂帅东出,开始与关东列强逐鹿天下。
李世民东征王世充,先慢慢蚕食洛阳周边的一些城市,将洛阳团团围住。这时候夏王窦建德突然从河北提兵杀来,人数还在唐军之上,唐军中多人提议撤兵,但撤兵意味着前功尽弃,李世民断然拒绝,以一己之力连挑王世充、窦建德联军。
虎牢关之战,他摸清了窦建德的动向,先诱敌深入,等窦建德打完一仗,军心疲惫,突然以三千骑兵冲营,大破夏军,一口气追击三十里地,活捉窦建德。他趁着大胜的气势回师洛阳,逼降王世充,仅一战就平定了河南河北,至此中原之地再无能与李唐争锋之敌。
我一直认为李世民是一个军事上的浪漫主义者,他的作战风格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在与窦建德相持期间,他为了侦察敌营,还亲自带领一路军队突击敌阵,可谓大胆包天,敌人追上来,他长笑着跟窦建德说,你有槊,我有弓,虽百万军中,又有何惧?男人的浪漫在秦王李世民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李渊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谨小慎微不同,李世民浑身上下都体现出了他就是一个英勇无畏的冒险家,如果玩恐怖密室逃脱,他绝对是冲在第一个还一脸狂热兴奋的那种人。
武德四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凯旋,俘王世充、窦建德二人回归长安。
那一天,他身披黄金铠甲,宛如天神下凡,身后上万大军为之敲鼓吹号,到处都有人演奏《秦王破阵乐》,而长安百姓更是欢呼雀跃,争相上前一睹秦王风采,在万众瞩目之下,李渊为他特设封号“天策上将”,荣宠无比,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三
李世民虎牢关一战擒二王,天下震动,朝野皆知秦王李世民,百姓皆唱诵《秦王破阵乐》,正牌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摇摇欲坠。
以往隋唐题材的电视剧,把李建成设定成一个嫉贤妒能的阴险小人。其实,历史上的李建成并没有那么一无是处。在李渊稳坐长安之后,李建成平定过一些强盗山贼,征讨过稽胡酋帅,陈寅恪先生就表示“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只不过比起这些年东征西讨的李世民,李建成的那点战绩终究还是拿不出手。
李世民声名鹊起,山东诸州无人不服秦王,自洛阳以东,李渊的谕旨还没李世民的将令管用,面对这位军功盖世、人心所向的秦王,别提李建成了,连李渊本人心里都打起了鼓。
窦建德、王世充被擒,李渊杀窦建德、放王世充,不过很可能是李渊知道王世充仇家多,故意很大度地放了王世充一马,而失了势的王世充果然在半路上被仇家截杀了。
王世充名声虽然臭了大街,可夏王窦建德在关东素有名望。听闻他被李渊杀死,他的旧将刘黑闼立刻起兵作乱,席卷河北。李世民再度出征,与刘黑闼作战,采用当年韩信打龙且的办法,半渡决水,把刘黑闼的军队都给淹了,刘黑闼本人流亡突厥,河北再次平定。
可没过多久,刘黑闼从突厥借兵卷土重来,进攻山东一带。这时候李渊也发现,不能再让李世民刷军功攒声望了,于是就让宗室李道玄挂帅出征,败,又让李元吉出征,再败,这下李渊一咬牙,让皇太子李建成亲自率军,东征刘黑闼,这次唐军终于大获全胜,平定了山东。
我们从这里可以发现,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储位之争中,李渊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李建成的这一边,同时意识到了李世民的势大难制,开始有意无意地着手削弱李世民的羽翼,给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铺路。
太子与秦王的争斗愈演愈烈,朝廷官员们纷纷站队,冲突已经一发不可收拾,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杨文干事件”。
武德七年,李渊在仁智宫避暑,忽然接到密报,太子李建成私通庆州都督杨文干,企图谋反。李渊勃然大怒,下旨让李建成前来见他,这时候的李建成面临了和当年刘据一样的状况。不过这次,李建成没有在惊慌之下真的造反,而是选择孤身前往李渊面前请罪,打消了李渊的疑虑。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杨文干居然真的造反了。李渊让李世民出征干掉杨文干,许诺得胜还朝之后,给李世民封太子,可李世民大军还没到,杨文干的军队自己先溃散了,杨文干本人死在了部下的手中,相当于是白忙活了。
李世民回来了,李渊没有履行承诺,只是责骂太子与秦王兄弟不睦,贬了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算是各打五十大板,很有传统中国大家长的风范。
杨文干事件算是太子与秦王从暗斗转化为明争的标志之一,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李建成送给杨文干盔甲,就是想拉拢杨文干对付李世民;有人觉得,李世民诱反杨文干,就是给太子设的一个局。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都证明这时候,他们兄弟之间已经走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
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始作俑者,正是兄弟二人的父亲,唐高祖李渊。
李渊不想亲手打天下,就把军队交给李世民,打算自己坐享其成,还自以为得计。可实际上他就始终没明白过来一个道理:在治世,权力是自上而下的,你是皇帝,所以大伙儿才服你;可在乱世,权力是自下而上的,是只有大伙儿服你,你才能当皇帝。
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人,他们之所以要亲自上阵打天下,而不是假手于人,就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乱世创业就应该亲自上阵,靠战场上的胜利在军队中建立起牢固的威信,这才站得住脚。皇帝本人在底层士兵们心目中的声望,可要远远比那个华而不实的兵符更加管用。
我在知乎认识一位网友,她对李渊这个人的形容我觉得十分到位,说李渊就是一个把权术玩到炉火纯青的老官僚,非常懂得在官场内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很擅长在体制内趋利避害,一言以蔽之,他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种人如果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系统内,以他这种老油条式的行事作风肯定很吃香,可他很不幸地遇到了一个乱世,还要在这个乱世中担当一国之主,那么以他的格局,就根本撑不起这个局面。
咱们讲过刘邦,当年沛县推举人当他们的头儿,论能力论资格论人望,每个人第一个念头都想推举萧何与曹参,可这两个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发作,不肯担当,将一把手的位置让给了刘邦,而刘邦就没他们那些个瞻前顾后,欣然担任,最终领导打下了一个大汉江山。
这就是刘邦可以当领导的原因,体制内的别人可以躲避风险,可你不能,因为你是一把手,承担风险本来就是你的义务,你再怎么闪转腾挪,最终还是要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其实李渊倒是很符合曹操评价袁绍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遇到好处了就着急忙冲上去抢,可从来没见过他担当过什么。这种人很显然就是一个萧何、曹参的料,可却坐了刘邦的位子,那他要是能坐得稳才见了鬼了。
四
有人讲,李世民真是贪心不足,他都天策上将了,为何还要贪恋大哥的皇位?
其实,倒不是李世民多么野心勃勃,而是走到他那个位子上,就已经身不由己了。
世人都说曹操是个篡汉的奸雄,其实曹操五十六岁那年,写过一份《让县自明本志令》,说他少年时,最大的志向不过是封个侯,死了墓碑上能题个“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