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 玄武门 唐太宗的阴影(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7章玄武门:唐太宗的阴影

公元615年,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人围困,好不容易才逃出生天。

这个从一生下来就在顺境的皇帝,一旦处在逆境,就破防了。他带上了一队亲兵,驾上龙舟,前往江都醉生梦死,中原各地的叛乱他都视而不见,以为这样就可以自欺欺人。

皇帝信心沦丧,一蹶不振,门阀贵族意识到这个好高骛远的家伙根本扶不起来,隋朝气数将尽,各路野心家就开始为自己打算,这里面就有当时正在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同志。

李渊的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关陇集团的元老级人物。在隋朝建立之后,李渊借着家世步步高升,从天子护卫一路辗转各州担任地方官。在当时,山西群盗蜂起,隋炀帝让李渊镇守山西,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同时防御北面的突厥汗国。

可隋炀帝没想到,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连李渊这个浓眉大眼的也打算背叛隋朝了。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的记载,李渊本来是不想造反的,在太原的密谋都是他的儿子李世民一手包办的,他们先把生米做成熟饭,再报给李渊,这时候的李渊无可奈何,只能不情不愿地宣布起事。

不过,唐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温大雅,他本人参与过晋阳起兵的全过程,就写了一本回忆录,叫《大唐创业起居注》,而这上面记载的李渊,根本不是一个素无主见、任人摆布的形象,而是早就有了改朝换代的雄心壮志,他才是晋阳起兵的真正主导者。

有些人看到这里,立刻想到了后来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因为李世民后来对不起他的父亲李渊,所以就觉得应该是李世民在编撰史料的过程中,授意史官将晋阳起兵的功劳归结在自己身上,有意抹杀了李渊的作用。这样一来,李唐的江山就成了本来是属于他的,那么玄武门之变中的囚禁父亲,就成了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性质就没那么严重了。

但其实这个说法还是有点牵强的。因为在玄武门之变前,温大雅就投靠了李世民,李世民本人也看过《大唐创业起居注》,如果李世民真的想要篡改历史,没道理只改了其他的史书,而对这本书网开一面,为自己留下这样的一个破绽。

牛致功教授的解释是,李渊毕竟是隋朝的地方官员,如果写李渊是晋阳起兵的主谋,那么就坐实了李渊就是隋朝的乱臣贼子。在那个君为臣纲的年代,这个绝对是大逆不道,杨坚、赵匡胤等篡位者,虽然政绩不赖,可还是难逃历朝历代的口诛笔伐,所以为了李唐立国的合法性,肯定不能把李渊写成早就想反隋的阴谋家。

所以,唐朝的史官在修史书的时候,他们想了一招,就是刻意淡化李渊在晋阳起兵中的痕迹,给他塑造一个“本来不想造反,而是被逼无奈”的大隋忠臣人设,再把李世民给塑造成真正的幕后黑手。这样一来,高祖有德,太宗有功,两位皇帝的马屁都拍了,岂不是一举两得?

大业十三年,李渊处死了朝廷派来监督他的王威、高君雅,再向突厥假装称臣装孙子,得到了突厥方面的支持。他这才整顿兵马,从太原出发,一路向长安进军。

李渊进发长安的消息传来,隋廷赶紧让宋老生在霍邑防备李渊,这时阴雨霏霏,军粮不济,还有传言说突厥和刘武周要联手进攻太原,军中渐有回师太原的声音。

这时候,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认为现在箭在弦上,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李世民更是在营外大哭进谏,李渊听从了两个儿子的意见,继续打霍邑。这一战李世民数次突阵,破军杀将,连双刀都砍得残缺了,总算打下来了霍邑。

《通鉴考异》记载:“《太宗实录》尽以为太宗之策,无建成名,盖没之耳。”因为这一节,两唐书只提了李世民进谏,没有李建成的身影,所以有人就觉得,李世民授意史官把李唐创业的功绩抢到了自己身上,刻意隐瞒了李建成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表示幸好有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才给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为李建成平冤昭雪。

我们平心而论,李世民作为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根本就不需要他自己刻意去打招呼,史官们只要稍微有点情商,都不可能在修史的时候对李建成这种失败的战犯大加赞颂,这点早在李建成死掉的当天,就成了李唐不言而喻的政治正确。

李渊打下了霍邑,继续向前走,在河东遭到了屈突通的顽强抵抗,在几次进攻未果之后,李渊决定先围住河东,再让两个儿子兵分两路。

李建成屯兵永丰仓,守住潼关;李世民从高陵打到了户县,与妹妹平阳公主的娘子军会合渭水北岸,一路抄掠长安周边。两支军队完成任务后,再一起回师夹击长安,成功打下了隋朝的首都大兴城。

半年后,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缢死,隋朝宣告灭亡,隋末群雄逐鹿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李渊父子一起兵,就要往长安打,有一个原因,就是长安是关陇集团的大本营。

李渊作为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从小就和这些关陇贵族们关系匪浅,现在天下扰攘,隋炀帝不理朝政,隋朝眼看要完,关陇贵族们茫然无措,希望能等待一个统领他们的人,来保障他们现在的权势和地位。

这时候同为西魏八柱国子孙的李密、李渊都知道,谁先一步入主长安,取得这些关陇贵族的支持,天下就是谁的。可李密的瓦岗军多是山东豪杰,军队成分决定了他不可能一意孤行地打长安,只能在洛阳和王世充死磕,坐视李渊将长安拿下。

李渊在长安假意立隋炀帝之子杨侑为帝,在隋炀帝死后,代隋建唐,开始了大唐的征服天下之路。

开国皇帝大多百战余生,不过李渊却瞧不起刘邦这种亲自上战场的皇帝,认为统治者就该坐镇大后方统驭全局,而李建成被封为太子,考虑到出征建立军功容易威胁到皇帝本身的地位,于是李渊把军队交给了次子李世民。

李世民为唐朝打天下,其中最关键的是三大战役: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关之战。

当时,唐朝只占了山西和陕西,可甘肃还在西秦霸王薛举之手,要东出争天下的话,大后方必须要稳。

武德元年,李世民首次独立领兵,向西而行,征讨西秦薛举。

李世民先在扶风大破西秦军队,吓得薛举要投降,可这时候李世民突发疾病,部下刘文静擅自率军出击,在浅水原中了埋伏,结果大败而归,唐军第一次征讨西秦失败。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世民患病是史书在曲笔遮掩,想把战败的责任推到刘文静的身上。

第二次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再度挂帅出征,这时候薛举暴亡,他的儿子薛仁杲率军抵抗唐军。这次李世民没理会敌方的挑衅,僵持对峙了两个月,与西秦拼资源,等到秦军缺粮、士气低落,他再突然发动进攻,把当初薛举对付他的战术,即“大军佯攻,他本人亲率小部队突袭”的办法给偷学了去。他先用大部队迷惑对方,自己带着数十骑突阵,打得薛仁杲落荒而逃,再一不做二不休,急速追击,仅一战就把西秦给灭了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