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组织力脉络(第4页)
“耳目一新!”
宋伟民的眼眶明显上扬,有点顾盼生辉的意思了:“以宋教授这套理论,大约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歷史了。
“元灭宋,明灭元,清灭明,本质上,都是『团结』的组织力,战胜了『离散』的组织力。
“歷代王朝末年,生產力相较开年,差距未必巨大,但为什么走向覆灭?
“实因其组织力从『团结』走向『离散』,无法再团结大部分人的生產力!”
宋庭央頷首。
“我应该有点明白了。”
有了一点思考的时间,孟未竟也渐渐能跟上宋教授的思路了。
“宋教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秦制的『集权』,只是表象和手段,『团结』才是根本核心?
“就比如,秦被汉取而代之,是因为秦国暴政,使得百姓民心『离散』,以至於组织力无法再『团结』。
“反而秦国百姓,因暴秦压迫而联合,代表了更加『团结』的组织力!
“更『团结』的,打败更『离散』的。
“所以秦二世而亡!”
秦自然比汉更集权。
但秦末的集权,已经不是为了团结,反而破坏了团结,所以秦才败亡。
难怪宋教授强调『团结』二字。
核心根本不在『集权』,也不是『集权』,而是『团结』!
这是正儿八经的,人民史观!
宋庭央再次惊讶地看了孟未竟一眼:“你领悟力很强啊……有没有兴趣跟我读个社会学研究生?”
孟未竟脸上一僵:“宋教授,您继续,继续。”
“再说就要专门开一节课了。
“总之,先进的生產力,势必取代落后生產力。
“『团结』的组织力,也必將取代,『离散』的组织力。
“纵观古今当代,莫不如此。
“我之所以对秦史、秦始皇感兴趣,纯粹是觉得,秦打开了人类社会组织力量的第一把锁,是组织力发展脉络的源头。
“那些开天闢地的创举,所带来的影响千年的意义,让我著迷。
“了解组织力脉络,是如何一步一步向更『团结』发展,有助於我们在当下,寻找组织力的再发展。
“人类啊,个体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
“要想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存下去,唯有团结!
“但怎么团结,用什么方法团结,团结的利益如何分配,却是天大的学问。”
最后一句讲完,整个指挥室里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不只是宋伟民、孟未竟、苏理理三人在听,边上还有一群手头空閒、或者只盯著屏幕的人,也早早就竖起耳朵,听得聚精会神,陷入沉思。
良久之后。
宋伟民方才慨嘆道:“团结,好一个『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