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组织力脉络(第3页)
“以『团结』和『离散』来划分。”
宋伟民思忖道:“这是一个,近似於『生產关係』的概念,但又有所不同。”
宋伟民点点头:“我的確是从生產关係中出发,总结出这个概念。
“不同的是,生產关係,是从个体与个体交互的角度出发。
“而『组织力』,则是从一整个群体的角度出发。
“相比之下,这是一个,本身就更偏向『团结』的概念。”
大佬授课,孟未竟、苏理理听得全神贯注,努力才能跟上。
宋教授继续道。
“秦国的制度残暴吗?
“当然是的!
“君王一句话,直接把国民分成三六九等!
“看似是给出一条明確的上升渠道。
“但只要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在这套制度最开始的时候,相当於把所有人,都打落在最底层!
“理理刚才说的,剥夺所有人的权利,供养特权阶级,这个说法是准確的。
“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夺民力而归君王的集权手段。”
隨即他话锋一转,眼神极具压迫感:“但是,这套制度,仅仅只有残酷吗?
“不是的。
“秦制之下,所有人的积极性,全部都被调动起来!
“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高的爵位,甚至单纯是为了建功立业,所有人,都必须卯足了劲往上爬!
“方向一致,目標一致,万眾一心!
“这就是,更『团结』!”
孟未竟、苏理理听得一愣一愣的。
可这不就是……更集权吗?
宋伟民双眼却是很明亮,下意识抽了一张白纸,动笔记录下来。
他看了孟未竟和苏理理一眼,提点道:“这些话,不能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来看,而要放在战国时代的生產力环境中去看,以人民史观的视角去看。
“宋教授,您继续。”
宋庭央道:“人是社会性动物。
“我认为,对一个社会集体来说,组织力与生產力,其实同等重要。
“歷史上,像清朝时面对西方,单纯生產力被碾压的情况,其实偏少。
“更多时候,大家的生產力水平,都是相差不大的。
“这个时候,组织力,就反而比生產力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就比如战国时代,秦国为什么能战胜六国?
“有些观点认为,秦国的生產力更先进,从青铜时代,逐步进入铁器时代。
“但针对临淄遗址等的各项考古证据告诉我们,楚国和齐国,出土的铁质武器,更多更精良。
“秦能胜六国,究其原因,在於超越六国的,更『团结』的组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