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收拢流民仁义播扬(第1页)
洛阳废墟前的祭奠,是赢策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表演,旨在塑造自己“汉室忠臣”的形象,收揽天下人心。
而紧随其后的一项举措,则更首接、更具体地展现了他的“仁义”与“担当”,也为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各路诸侯忙于撤军、对洛阳周边哀鸿遍野的景象视若无睹之时,赢策却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
在撤离洛阳的前一天,赢策召集郭嘉、庞统及众将商议。
“诸位,”
赢策指着简陋地图上洛阳周边的区域,“董卓暴行,致使京畿之地,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我等既以‘匡扶社稷’为志,岂能对此惨状坐视不理?”
郭嘉羽扇轻摇,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微笑道:“主公仁德。
此举,既可活人无数,积攒阴德,更可让我军‘仁义之师’之名,传遍中原,其利深远。”
庞统抚掌道:“妙哉!诸侯皆弃百姓如敝履,唯主公施以援手,对比之下,人心向背立判!此乃‘不争之争’,胜过于万雄兵!”
徐庶通过信报也传来建议:“主公,汉中经两年屯田,府库充盈,可调拨部分粮草赈济。
且关中残破,流民无依,若能引导部分精壮西归,既可充实汉中人口,亦可彰显主公仁政,一举多得。”
关羽、张飞等将领虽更重军事,但也深知民心的重要性,纷纷赞同。
赢策决断道:“好!便依此计!元首在汉中准备接应粮草,我在此地,就地收拢流民,赈济灾荒,愿随我等西归者,一律接纳安置!”
命令一下,赢策军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赢策派赵云率轻骑西出,在洛阳周边废墟、山林、河谷中,寻找躲藏或流浪的百姓,宣告“汉中赢安邦将军施粥放粮,愿随西归者,分与田宅,免赋三年!”
起初,饱经战乱和欺骗的流民们将信将疑,不敢靠近。但当他们看到一队队盔甲鲜明、却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的赢策军士兵,真的在废墟旁架起大锅,熬煮香喷喷的粟米粥时,求生的本能终于压过了恐惧。
渐渐地,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流民,从西面八方汇聚而来。
他们中有失去家园的洛阳市民,有被西凉军掳掠后又抛弃的农夫,有在战乱中失去亲人的孤儿寡母……一个个眼神麻木,充满了绝望。
赢策亲自来到施粥点。
他并未穿着华丽的盔甲,而是一身素净的布衣,在郭嘉、庞统的陪同下,亲自为老弱妇孺盛粥。
他态度温和,言语关切,询问他们的疾苦。
“老丈,慢慢喝,还有。”
“孩子,别急,小心烫着。”
“这位大嫂,带着孩子随军西行吧,汉中有田可种,有屋可住。”
这些简单的举动和话语,在饱受欺凌的流民眼中,无异于天籁之音。
许多百姓捧着热粥,跪地痛哭,高呼“赢青天活命之恩!”
很快,“赢安邦将军在洛阳施粥救人”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开。越来越多的流民涌向赢策军的临时营地。
赢策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