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松寿老人自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废孔说起,有乘而伐林木或攘寺其彝器者,卫之以兵,仅乃获全。其后政府议给俸衍圣公,而悉收其祭田,勋又争之,卒寝其事。

是盖圣人之灵倖假手于勋耳,非敢云勋力也。

六月,黄兴倡乱于江宁,冷遹据徐州,北犯。第五师方旅长玉晋以警告,即令所部驰御,逆击于韩庄,夺二郎山,规取柳泉,走冷遹,徐州平。袁公命以陆军上将、江北镇抚使督师。

七月,自台儿庄并运河而南,五日行千余里,收清江,至于扬州。更前,纳缴械于沿江炮台,因收镇江,进屯金陵之尧化门,频战皆危而后胜,夜袭乌龙山,取天保城。

八月朔,遂复金陵。

先后得勋一位、勋二位、一等嘉禾、文虎各章,皆不受。

至是,袁公命为江苏都督,勋以非此不足指挥军事,姑安之。自是南北统一,袁公实为大总统。勋片戋乞退,复不许。

十二月,改长江巡阅使,亲驻徐州,而分兵缘长江扼守其要塞。

六月,袁公改武卫前军为定武军,以勋为定武上将军,巡阅使如故。

八月,晋京,赴宫门请安。九月,回徐州。

筹安议兴,中央电征意见,勋力陈不可。未几,建号洪宪,以勋为一等公,辞之,因请优待皇室,保卫宫廷,并专使条陈制害,皆不听。

丙辰春,滇、黔、桂、粤相继独立,乃撤洪宪之号,议用兵。三月,勋以巡阅使、安徽督军电邀各省遣代表集江宁,筹南伐。五月,袁公薨,兵解而罢。

丁巳四月,各省又谋独立,督军或专使群集徐州,推勋主盟。勋于是提兵北上,调停国是。

五月十三日,复辟。

诏授勋为议政大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

他帅意不合,来攻。二十四日,与战都城中,兵寡不支,荷兰公使以车来迎,居其署中。

九月,前事解。

庚申五月,徒寓天津。

此数年间,尘事不婴,闭门多暇,日辄浏览《通鉴》,或习为大字,不复与世相闻。自念少起寒微,中更军旅,汔与事变终始。今行年六十有八,内省多疚,奚足语人者,第以宗谱有待甄录,窃取前人之例,自叙梗概如此。

因欲藉示诸幼子,俾知身所经历,多艰苦之境,又得倖取往迹以自惕也。

用写而存之。

辛酉八月,张勋少轩

在张勋(字少轩,号松寿老人)的自传附录中,除了对八儿子梦渊和九儿子梦汾的出生进行了记录,再无其他内容。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其天津寓所与世长辞。

张勋去世后,他的六个儿子为他写了一份“家祭哀启”(在中国,当某位重要人物去世时,通常要为其撰写一篇详尽的讣告)。这份“哀启”补充了一些自传中没有记录的内容。1915年,张勋前往北京觐见年仅9岁的宣统皇帝。当然,他还去拜访了前上司兼恩人袁世凯。袁世凯手下的一些人嘲笑张勋还留着长辫,正因为如此,他发誓一生都不剪掉鞭子,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张勋曾说道:“如果谁敢动我的辫子,我就与他同归于尽。”所以,谁也不敢做出这种尝试。

“哀启”先是描述了张勋在复辟运动中的主要作用,然后写道,张勋认为自己完成了一项神圣的使命。当他发起的复辟运动遭到武力反击,由于某些“背信弃义的将领”倒戈,使他的事业受阻。有人力劝张勋去寻求庇护,脱离险境,但他回答道:“复辟非陛下之愿也,诚吾等尊爱之故。当此危难之际,若图一己之苟安而置陛下于不顾,吾定罪无可逭,吾张氏祖辈相习,尤好献身大业。身家性命、妻子玉帛非吾所虑也,所虑者实吾伤及吾皇之痛楚。”据称,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感动得落泪。“然后,家父以最大的勇气和力量与敌军誓死战斗,直到身陷火海之中,周围的建筑物都熊熊燃烧。这时,荷兰公使派车来接他,他这才不得不上车前往荷兰公馆。家父在荷兰公馆的那段时间里,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和煎熬。”

“哀启”中继续写道:“在他病逝前的那几天,皇帝派人来慰问,并派来一位御医为他看病。当得知此消息后,家父立刻起身跪拜,并说:‘我已70岁,辛亥年就该去死,但却继续苟活。在丁巳年(即1917年复辟的那年)也该去死,却苟活至今。死亡于我来得太迟。忍受了这么多年的悲愤,岂能不够?呜呼!皇恩浩**,无以为报。’家父说完,我们便听见他在痛哭流涕,被单和枕头都被泪水打湿。尽管情绪爆发后,他的身体情况略有好转,农历八月初一时还能少量进食。但之后身体很快便恶化,第二天便与世长辞。”

张勋的家人在天津为他举行了葬礼,皇帝也派代表参加了。当地报纸称这是天津史上最隆重的葬礼,就连国外报纸也对其隆重程度进行了报道。

《京津泰晤士报》写道:“对西方人而言,张勋将军的遗体告别场面体现了东方式的壮观……他不仅有中国军队的总司令军旗,还有宣统皇帝赐予他的‘虎’旗……送葬过程持续了整整8个小时,送葬队伍堪称天津史上之最,其场面之壮观宏大,前所未有,途径英、法、日租界,再经前奥、意、英租界,最后回到位于巴克斯道的张勋宅邸。送葬队伍长约4公里,人数超过4000人,据估计,这次总共耗资10万美金。这可能还是保守估计。由于张勋生前深受皇帝欣赏,送葬队伍中赫然可见约30件由已故太后和“小皇帝”赠送的昂贵礼物。”

对于忠于皇帝的张勋而言,他所收到的最贵重的礼物便是“小皇帝”赐予他的谥号“忠武”。这是他死后皇帝追谥的荣誉。“忠武”这个谥号在历史上曾被赐予几位最伟大的军事天才,包括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朝的尉迟恭以及19世纪的杨遇春、邓绍良、塔齐布和李续宾等。

天津的报纸恰到好处地描述了这场葬礼:“‘虎’消逝在熠熠闪光的火焰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