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修制诸香(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83]《沈谱》:沈立所作之《香谱》,一卷,今已佚,部分被《陈氏香谱》引用。沈立(1007—1078),字立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北宋大臣,藏书家,水利学家。著有水利学专著《河防通议》。以及《名山水记》、《茶法要览》等多种著作,大多散佚。

制檀香【制檀香:制檀香可去除檀香的燥性。】

须拣真者剉【剉:这里指铡切。】如米粒许,慢火炒,令烟出,紫色断腥气即止。每紫檀一斤【关于古代“斤”、“两”、“钱”。加以简要说明,后不重复。根据当时文献记载与古秤考校、出土衡权、及出土银锭综合判断,给出一个大致平均值。汉代一两约14~15克,南北朝时期,南朝和汉类似,北朝较复杂,一两28~37克。隋及唐代前期一两(大两)重约43克,后期重约40克,北宋一两重约40克,南宋一两重约38克。元代一两重约38克。明代一两重约37克。清代一两重约37克。其他单位,可据一斤合16两,一两合24铢,一分合6铢,一两合10钱(唐代开始),一钱合10分(宋代以后),可推算答案。】,薄作片子,好酒二升,以慢火煮干,略炒。檀香劈作小片,腊茶清【腊茶清:腊茶又称蜡面茶,是晚唐开始出现的一种精致茶。本作“蜡面”,关于其得名,一说是早期制作时以膏油涂面,故称蜡面;也有说因点茶时,乳泛汤面,如融蜡,故称蜡面。后来传为腊面或腊茶,又有人因此解释为早春之茶。宋代蜡茶后来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精致团茶,未必加香料或以膏油涂面。其中精品多充为贡茶,从采摘到工艺有着严格的要求。宋以后不再采用原来的制作方法,只是用普通茶加一些药材香料制成的紧压茶就可称为腊茶。尤其明代以降,受废团兴散风气的影响,腊茶已较为少见,即使作为药品之类出现,茶叶本身工艺与宋代已差异较大,只能作为一般加料紧压茶看待。腊茶清指腊茶经过点茶之后,去除茶粉渣滓的茶汤溶液。常用于檀香或降真的制备,以除木质的燥性。】浸一宿,控出焙干,以蜜酒【蜜酒:古代酒的品种之一。以蜂蜜为原料酿制而成。唐《新修本草》:“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宋·苏轼《蜜酒歌·引》:“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因为古文无标点,所以,也可以解为“蜜、酒”,后面有“同”字,增加了这种可能;但未说蜜和酒的比例,姑且作蜜酒理解。下文中亦有三处提到蜜酒,也作蜜酒理解。】同拌令匀,再浸,慢火炙干。

檀香细剉,水一升【一升:关于此书香方的容量单位:唐代一升约600毫升,北宋一升约700毫升,南宋一升约600毫升,元代一升约1000毫升,明清一升约1035毫升。一升为十合,一斗为十升。如无特殊情况,后不再重复。】,白蜜【白蜜:白色的蜂蜜。从中医的角度看,不同颜色的蜜特点和药性不同。】半斤,同入锅内,煮五七十【五七十:概数,五到十次。】沸,控出焙干。檀香砍作薄片子,入蜜拌之,净器炒如干,旋旋【旋旋:慢慢,逐渐。】入蜜,不住手搅动,勿令炒焦,以黑褐色为度。(俱《沈谱》)

[84]制檀香:制檀香可去除檀香的燥性。

[85]剉:这里指铡切。

[86]关于古代“斤”、“两”、“钱”。加以简要说明,后不重复。根据当时文献记载与古秤考校、出土衡权、及出土银锭综合判断,给出一个大致平均值。汉代一两约14~15克,南北朝时期,南朝和汉类似,北朝较复杂,一两28~37克。隋及唐代前期一两(大两)重约43克,后期重约40克,北宋一两重约40克,南宋一两重约38克。元代一两重约38克。明代一两重约37克。清代一两重约37克。其他单位,可据一斤合16两,一两合24铢,一分合6铢,一两合10钱(唐代开始),一钱合10分(宋代以后),可推算答案。

[87]腊茶清:腊茶又称蜡面茶,是晚唐开始出现的一种精致茶。本作“蜡面”,关于其得名,一说是早期制作时以膏油涂面,故称蜡面;也有说因点茶时,乳泛汤面,如融蜡,故称蜡面。后来传为腊面或腊茶,又有人因此解释为早春之茶。宋代蜡茶后来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精致团茶,未必加香料或以膏油涂面。其中精品多充为贡茶,从采摘到工艺有着严格的要求。宋以后不再采用原来的制作方法,只是用普通茶加一些药材香料制成的紧压茶就可称为腊茶。尤其明代以降,受废团兴散风气的影响,腊茶已较为少见,即使作为药品之类出现,茶叶本身工艺与宋代已差异较大,只能作为一般加料紧压茶看待。腊茶清指腊茶经过点茶之后,去除茶粉渣滓的茶汤溶液。常用于檀香或降真的制备,以除木质的燥性。

[88]蜜酒:古代酒的品种之一。以蜂蜜为原料酿制而成。唐《新修本草》:“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宋·苏轼《蜜酒歌·引》:“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因为古文无标点,所以,也可以解为“蜜、酒”,后面有“同”字,增加了这种可能;但未说蜜和酒的比例,姑且作蜜酒理解。下文中亦有三处提到蜜酒,也作蜜酒理解。

[89]一升:关于此书香方的容量单位:唐代一升约600毫升,北宋一升约700毫升,南宋一升约600毫升,元代一升约1000毫升,明清一升约1035毫升。一升为十合,一斗为十升。如无特殊情况,后不再重复。

[90]白蜜:白色的蜂蜜。从中医的角度看,不同颜色的蜜特点和药性不同。

[91]五七十:概数,五到十次。

[92]旋旋:慢慢,逐渐。

制沉香【制沉香:制沉香可去除沉香中的杂味和麻味,但也会带来一定损失,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沉香细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水尽更添。今多生用【今多生用:指当时沉香多不经过这种制法,直接使用。】。

[93]制沉香:制沉香可去除沉香中的杂味和麻味,但也会带来一定损失,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94]今多生用:指当时沉香多不经过这种制法,直接使用。

制藿香

凡藿香、甘草【甘草:我国古代甘草主要指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亦称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干燥的根和根状茎入药。现在甘草也包括其他品种,比如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alin)等。】、零陵之类,须拣去枝梗杂草,曝令干燥,揉碎扬去尘土,不可用水煎,损香。

[95]甘草:我国古代甘草主要指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亦称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干燥的根和根状茎入药。现在甘草也包括其他品种,比如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alin)等。

制茅香【茅香:这里的茅香指禾本科茅香属植物茅香(Hierochloeodorata)。】

茅香须拣好者剉细,以酒蜜水润【以酒蜜水润:以酒和蜜水来浸泡润泽。】一夜,炒令黄燥为度。

[96]茅香:这里的茅香指禾本科茅香属植物茅香(Hierochloeodorata)。

[97]以酒蜜水润:以酒和蜜水来浸泡润泽。

制甲香

甲香如龙耳【龙耳:龙耳一般指器物上面龙形的耳(把手),这里只是形容耳凹凸的形状。唐宋多以“昆仑耳”称甲香,昆仑肤色为黑,所以就是黑色耳状。唐·韩鄂《四时纂要》春令卷二:“取大甲香如昆仑耳者水煑”】者好,其余小者次也。取一二两,先用炭汁一碗煮尽,后用泥水煮【后用泥水煮:汉和本、四库本作“后用沉煮”,无碍庵本作“后用泥水煮”,《陈氏香谱》作“后用泥煮”。】,方同好酒一盏煮尽,入蜜半匙,炒如金色。

黄泥水煮令透明,遂片净洗焙干。

炭灰煮两日净洗,以蜜汤煮干。

甲香以米泔水浸三宿后,煮煎至赤沫频沸,令尽,泔清为度。入好酒一盏,同煎良久,取出,用火炮【炮:在高温容器里旺火急炒。】色赤,更以好酒一盏泼地,安香于泼地上,盆盖一宿,取出用之。

甲香以浆水【浆水:古代的一种饮料,粟米之类经加工发酵而成的白色浆液。】、泥一块同浸三日,取出候干,刷去泥,更入浆水一碗,煮干为度。入好酒一盏煮干。于银器内炒,令黄色。

甲香以水煮去膜,好酒煮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