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一 香事别录上02(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卷十一香事别录(上)02

闻思香

黄涪翁【黄涪翁:涪翁为黄庭坚晚年之号,见“黄山谷”条。】所取有“闻思香”,盖指内典【内典:佛经,黄庭坚信仰佛教,多所研修。】中“从闻思修【闻思修:闻、思、修为佛家“三慧”。闻,指听闻教法;思,指思惟义理;修,指修行。闻慧、思慧、修慧等三慧,即为经由闻、思、修而成之智慧。《楞严经》:“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之义。

[141]黄涪翁:涪翁为黄庭坚晚年之号,见“黄山谷”条。

[142]内典:佛经,黄庭坚信仰佛教,多所研修。

[143]闻思修:闻、思、修为佛家“三慧”。闻,指听闻教法;思,指思惟义理;修,指修行。闻慧、思慧、修慧等三慧,即为经由闻、思、修而成之智慧。《楞严经》:“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狄香【狄香:指西域出产的香。这是以产地来称香,并非是某一种香。】

狄香,外国之香,谓以香熏履也。张衡【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等。】《同声歌》【《同声歌》:张衡所作五言诗,生动描绘了一个新婚女子对丈夫的表白。】:“鞮芬以狄香”【《同声歌》:“洒扫清枕蓆,鞮芬以狄香。”这句话意思是用狄香来薰鞋子。】,鞮,履也。

[144]狄香:指西域出产的香。这是以产地来称香,并非是某一种香。

[145]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等。

[146]《同声歌》:张衡所作五言诗,生动描绘了一个新婚女子对丈夫的表白。

[147]《同声歌》:“洒扫清枕蓆,鞮芬以狄香。”这句话意思是用狄香来薰鞋子。

香钱

三班【三班:宋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院所使臣八千余人莅事【莅事:视事,处理公务。】于外,其罢而在院者常数百人,每岁乾元节【乾元节:宋圣节(皇帝生日)之一。乾兴元年(1022)二月乙丑,宋仁宗诏,以其生日(四月十四日)为乾元节。此后宋代其他皇帝的生日也多立为节日,但是名称不同。】醵【醵:jù,凑钱,集资。】钱饭僧进香以祝圣寿,谓之香钱。京师语曰:“三班吃香。”【这里所引不全。《归田录》记载:“判院官常利其余以为餐钱”。意思是,判院官常留下一些香钱作为餐钱,所以叫“三班吃香”。】(《归田录》【《归田录》:宋笔记,二卷,欧阳修著,多记朝廷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欧阳修,见“欧阳公”条。】)

[148]三班:宋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

[149]莅事:视事,处理公务。

[150]乾元节:宋圣节(皇帝生日)之一。乾兴元年(1022)二月乙丑,宋仁宗诏,以其生日(四月十四日)为乾元节。此后宋代其他皇帝的生日也多立为节日,但是名称不同。

[151]醵:jù,凑钱,集资。

[152]这里所引不全。《归田录》记载:“判院官常利其余以为餐钱”。意思是,判院官常留下一些香钱作为餐钱,所以叫“三班吃香”。

[153]《归田录》:宋笔记,二卷,欧阳修著,多记朝廷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欧阳修,见“欧阳公”条。

衙香

苏文忠云:今日于叔静【叔静:孙鼛,字叔静,本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随父徙江都(今江苏扬州)。孙叔静是苏轼好友,苏轼有很多诗词作品和叔静相关。苏轼谪居惠州时,孙叔静提举广东常平,对苏轼多有照顾。】家饮官法酒【官法酒:朝廷正式宴飲之酒,亦称“法酒”。也可指官府酒库酿制的酒,或指按官方酒法酿造的酒,亦称“内法酒”。】,烹团茶,烧衙香【衙香:在五代及宋指高等级的合香,犹言官家用香。从现存衙香的香方来看,除了个别仿衙香香调的香方,大部分用料都是比较贵重的。而且从时人的评价来看,也是指很好的合香。《侯鲭录》:“上阁衙香、仪鸾司掾烛、京师妇人梳妆与脚,天下所不及。”即是此例。这里面苏轼把衙香与官法酒、团茶并列。官法酒、团茶都是宫中所用的高等级的酒和茶,部分进入士大夫阶层,则衙香所指也大略可知。苏轼被贬蛮荒之地,久未领略这些高等级香、茶、酒,所以从海南北归时能够享受到这些东西,是一大乐事。】,皆北归喜事。(《苏集》【《苏集》:指《苏东坡集》,此条出《苏轼文集》卷七十的《书赠孙叔静》。是元符三年(1100)苏轼从海南北归后经过孙叔静家时发生的事情。】)

[154]叔静:孙鼛,字叔静,本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随父徙江都(今江苏扬州)。孙叔静是苏轼好友,苏轼有很多诗词作品和叔静相关。苏轼谪居惠州时,孙叔静提举广东常平,对苏轼多有照顾。

[155]官法酒:朝廷正式宴飲之酒,亦称“法酒”。也可指官府酒库酿制的酒,或指按官方酒法酿造的酒,亦称“内法酒”。

[156]衙香:在五代及宋指高等级的合香,犹言官家用香。从现存衙香的香方来看,除了个别仿衙香香调的香方,大部分用料都是比较贵重的。而且从时人的评价来看,也是指很好的合香。《侯鲭录》:“上阁衙香、仪鸾司掾烛、京师妇人梳妆与脚,天下所不及。”即是此例。这里面苏轼把衙香与官法酒、团茶并列。官法酒、团茶都是宫中所用的高等级的酒和茶,部分进入士大夫阶层,则衙香所指也大略可知。苏轼被贬蛮荒之地,久未领略这些高等级香、茶、酒,所以从海南北归时能够享受到这些东西,是一大乐事。

可能是以“牙”作为“衙”的异体字的缘故,在《百川学海》本洪刍《香谱》、《说郛》等宋元文献中,这种合香衙香也被称为“牙香”。最早出现这种混用大概是花蕊夫人(一作王建)所作《宫词》中“帐中长是炷衙香”,也有版本写作“牙香”。不管怎样,宋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写作“衙香”,包括《宋会要》等官方文献也是写作“衙香”。而诗词中的“牙香”一般是指茶芽香或牙齿香。

关于以“牙”称“衙”的来源,我们可以参看《陔余丛考》:“衙门,本牙门之讹,《周礼》谓之旌门,郑氏‘司常’注所云,巡狩兵车之会,皆建太常是也,其旗两边刻绘如牙状,故亦曰牙旗,后时因谓营门曰牙门。《后汉书·袁绍传》:拔其牙门。牙门之名始此。《封氏闻见记》云:军中听令,必至牙门之下,与府廷无异。近俗尚武,故称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屠隆《考槃馀事》等理解的衙香(牙香)指的是一种像牙一样尖状的沉香香材(也称角香),与宋代的合香不同。现在很多书受此影响来解释宋代衙香,是不合适的。

[157]《苏集》:指《苏东坡集》,此条出《苏轼文集》卷七十的《书赠孙叔静》。是元符三年(1100)苏轼从海南北归后经过孙叔静家时发生的事情。

异香自内出

客来赴张功甫【张功甫:张镃(1153—?),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词人,能诗善画。】牡丹会【牡丹会:张功甫家世豪贵,又喜与文人雅士交游,当时他的牡丹会很有名。】。云众宾既集,坐一虚室【虚室:空室。】,寂无所闻。

有顷,问左右云:“香已发未?”答曰:“已发。”命卷帘,则异香自内出,郁然满座。(《癸辛杂识外集》)

[158]张功甫:张镃(1153—?),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词人,能诗善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