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饮食香(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饮食香

五香饮

隋仁寿【仁寿:隋文帝杨坚年号(601—604)。】间,筹禅师【筹禅师:隋朝方士,精于医术,善法术。】常在内供养,造五香饮。第一沉香饮,次檀香饮,次泽兰香饮,次丁香饮,次甘松香饮,皆有别法,以香为主。

又隋大业【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605—617)。】五年,吴郡【吴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上海市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市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以后逐渐缩小。隋开皇九年(589)移治今苏州市西南横山东五里,改为苏州。大业初复为吴州,寻复为吴郡。】进扶芳【扶芳:古籍中所说“扶芳”一般指卫矛科卫矛属植物扶芳藤[Euonymusfortuurd。-Mazz]。《本草纲目》在“扶芳藤”条的“集解”中引陈藏器曰:“生吴郡。藤苗小时如络石,蔓延树木。山人取枫树上者用,亦如桑上寄生之意。隋朝稠禅师(即筹禅师)作青饮进炀帝止渴者,即此。”指出即是此条所称“扶芳”,此条描述也与扶芳藤特点比较相符。】二树。其叶蔓生,缠绕他树,叶圆而厚,凌冬不凋。夏月取叶微火炙使香,煮以饮,深碧色,香甚美,令人不渴。筹禅师造五色香饮,以扶芳叶为青饮【这里指五色饮中的“青饮”。《大业杂记》:“(筹禅师)造五色饮,以扶芳叶为青饮,拔楔根为酪赤饮,浆为白饮,乌梅浆为玄饮,江桂为黄饮。”】。(《大业杂记》【《大业杂记》:一作《大业拾遗》、《大业杂志》。唐·杜宝撰。原十卷。今本一卷。作者预修《隋书》,嫌其缺漏,因作此编。】)

[128]仁寿:隋文帝杨坚年号(601—604)。

[129]筹禅师:隋朝方士,精于医术,善法术。

[130]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605—617)。

[131]吴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上海市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市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以后逐渐缩小。隋开皇九年(589)移治今苏州市西南横山东五里,改为苏州。大业初复为吴州,寻复为吴郡。

[132]扶芳:古籍中所说“扶芳”一般指卫矛科卫矛属植物扶芳藤[Euonymusfortuurd。-Mazz]。《本草纲目》在“扶芳藤”条的“集解”中引陈藏器曰:“生吴郡。藤苗小时如络石,蔓延树木。山人取枫树上者用,亦如桑上寄生之意。隋朝稠禅师(即筹禅师)作青饮进炀帝止渴者,即此。”指出即是此条所称“扶芳”,此条描述也与扶芳藤特点比较相符。

[133]这里指五色饮中的“青饮”。《大业杂记》:“(筹禅师)造五色饮,以扶芳叶为青饮,拔楔根为酪赤饮,浆为白饮,乌梅浆为玄饮,江桂为黄饮。”

[134]《大业杂记》:一作《大业拾遗》、《大业杂志》。唐·杜宝撰。原十卷。今本一卷。作者预修《隋书》,嫌其缺漏,因作此编。

名香杂茶

宋初团茶【团茶:宋代用圆模制成的茶饼。】多用名香杂之,蒸以成饼,至大观宣和【大观、宣和:皆是宋徽宗赵佶年号。大观(1107—1110)。宣和,见前面“宣和”条。】间始制三色芽茶【三色芽茶:指“三色细芽”,又作“三色细茶”,宋代顶级贡茶品名。《宣和北苑贡茶录》:“既又制三色细芽,及试新銙、贡新銙,自三色细芽出,而瑞云翔龙顾居下矣。”】。漕臣郑可间【漕臣郑可间:应作“郑可简”,郑可简(生卒不详),又作可闻。北宋宣和初(1119)为福建路转运使,创银线水芽,制龙团胜雪,把北苑贡茶带到一个新的高峰。转运使执掌漕运钱粮,宋代常以“漕”指代转运使职能,故称转运使为“漕臣”。】制银丝冰茶【银丝冰茶:指“银线水芽”,白色水芽极纤细,如同银线,故称。】,始不用香【贡茶不用香的情况在宋早期(蔡襄负责贡茶的时代)即有,并非始于郑可简。】,名为胜雪【胜雪:指“龙园胜雪”,宋代顶级贡茶品名,以上面的“银线水芽”为原料,贡茶中工艺极为繁复精制的巅峰之作。参见《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等书。】,茶品之精绝也。

[135]团茶:宋代用圆模制成的茶饼。

[136]大观、宣和:皆是宋徽宗赵佶年号。大观(1107—1110)。宣和,见前面“宣和”条。

[137]三色芽茶:指“三色细芽”,又作“三色细茶”,宋代顶级贡茶品名。《宣和北苑贡茶录》:“既又制三色细芽,及试新銙、贡新銙,自三色细芽出,而瑞云翔龙顾居下矣。”

[138]漕臣郑可间:应作“郑可简”,郑可简(生卒不详),又作可闻。北宋宣和初(1119)为福建路转运使,创银线水芽,制龙团胜雪,把北苑贡茶带到一个新的高峰。转运使执掌漕运钱粮,宋代常以“漕”指代转运使职能,故称转运使为“漕臣”。

[139]银丝冰茶:指“银线水芽”,白色水芽极纤细,如同银线,故称。

是宋代贡茶中选料最精的制法。

[140]贡茶不用香的情况在宋早期(蔡襄负责贡茶的时代)即有,并非始于郑可简。

[141]胜雪:指“龙园胜雪”,宋代顶级贡茶品名,以上面的“银线水芽”为原料,贡茶中工艺极为繁复精制的巅峰之作。参见《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等书。

酒香山仙酒

岳阳【岳阳:岳阳郡,南朝梁置,属罗州。治所在岳阳县(今湖南汨罗市东北长乐镇)。辖境相当今湖南湘阴、汨罗、平江等县市地。岳阳县,南朝梁置,为岳阳郡治。治所在今湖南汨罗县东北长乐镇。】有酒香山【酒香山: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之君山。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引《湘州记》:“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得饮之即不死,为神仙。汉武帝闻之,斎居七日,遣栾巴将童男女数十人来求之,果得酒。进御未饮,东方朔在旁窃之,帝大怒,将杀之。朔曰:‘使酒有验,杀臣亦不死,无验安用酒为?’帝笑而释之。寺僧云,春时往往闻酒香,寻之莫知其处。”】,相传古有仙酒,饮者不死。汉武帝得之,东方朔窃饮焉,帝怒欲诛之。方朔曰:“陛下杀臣,臣亦不死;臣死,酒亦不验。”遂得免。(《鹤林玉露》)

[142]岳阳:岳阳郡,南朝梁置,属罗州。治所在岳阳县(今湖南汨罗市东北长乐镇)。辖境相当今湖南湘阴、汨罗、平江等县市地。岳阳县,南朝梁置,为岳阳郡治。治所在今湖南汨罗县东北长乐镇。

[143]酒香山: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之君山。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引《湘州记》:“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得饮之即不死,为神仙。汉武帝闻之,斎居七日,遣栾巴将童男女数十人来求之,果得酒。进御未饮,东方朔在旁窃之,帝大怒,将杀之。朔曰:‘使酒有验,杀臣亦不死,无验安用酒为?’帝笑而释之。寺僧云,春时往往闻酒香,寻之莫知其处。”

酒令骨香

会昌【会昌:唐武宗李炎的年号(841—846)。】元年扶余国【扶余国:即夫余国,亦作凫余、不与、符娄。扶余是中国古代东北部族,西汉时分布于今吉林农安县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平原。南北朝时居地为勿吉人所占,这里说的扶余国是其部族后代。】贡三宝,曰火玉【火玉:《杜阳杂编》卷下:“武宗皇帝会昌元年,夫余国贡火玉三斗……火玉色赤,长半寸,上尖下圆,光照数十步,积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内,则不复挟纩。”】,曰风松石【风松石:应作“松风石”,《杜阳杂编》卷下:“松风石方一丈,莹彻如玉,其中有树,形古松偃盖,飒飒焉而有凉飙生于其间。至盛夏,上令置诸殿内。稍秋风飕飕,即令撤去。”可能即是今日东北的松风石,又称松屏石、松枝石,产于吉林省四平市、长春市农安县等地。松风石是一种呈半透明状的石头,石中有许多黑色的树状纹理,似古松、枝条、水草等形态,无规则成簇丛生。】,及澄明酒。酒色紫,如膏,饮之令人骨香。(《宣室志》【《宣室志》:志怪小说集,十卷,补遗一卷,唐·张读撰。内容多为鬼神灵异,以劝善戒杀。张读,字圣用,一作圣朋。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西)人,累官至中书舍人,礼部侍郎。以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之事,故名为《宣室志》。】)

[144]会昌:唐武宗李炎的年号(841—846)。

[145]扶余国:即夫余国,亦作凫余、不与、符娄。扶余是中国古代东北部族,西汉时分布于今吉林农安县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平原。南北朝时居地为勿吉人所占,这里说的扶余国是其部族后代。

[146]火玉:《杜阳杂编》卷下:“武宗皇帝会昌元年,夫余国贡火玉三斗……火玉色赤,长半寸,上尖下圆,光照数十步,积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内,则不复挟纩。”

[147]风松石:应作“松风石”,《杜阳杂编》卷下:“松风石方一丈,莹彻如玉,其中有树,形古松偃盖,飒飒焉而有凉飙生于其间。至盛夏,上令置诸殿内。稍秋风飕飕,即令撤去。”可能即是今日东北的松风石,又称松屏石、松枝石,产于吉林省四平市、长春市农安县等地。松风石是一种呈半透明状的石头,石中有许多黑色的树状纹理,似古松、枝条、水草等形态,无规则成簇丛生。

[148]《宣室志》:志怪小说集,十卷,补遗一卷,唐·张读撰。内容多为鬼神灵异,以劝善戒杀。张读,字圣用,一作圣朋。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西)人,累官至中书舍人,礼部侍郎。以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之事,故名为《宣室志》。

流香酒

周必大【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系南宋名相。】以待制侍讲【待制侍讲:待制,唐高宗永徽年间,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门,以备顾问之用;唐代宗永泰时勋臣罢制无职事者都待制于集贤门。以后成为定制,以文官六品以上更直待制,备顾问。宋朝各殿阁皆设待制官,位在直学士下。】,赐流香酒四斗。(《玉堂杂记》【《玉堂杂记》:宋代笔记,三卷,周必大著。宋时称翰林院为玉堂。周必大在宋孝宗时两入翰林院,历任权直院至学士承旨等职。此书记载翰林故事、制度沿革及一时宣召奏对之事。】)

[149]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系南宋名相。

[150]待制侍讲:待制,唐高宗永徽年间,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门,以备顾问之用;唐代宗永泰时勋臣罢制无职事者都待制于集贤门。以后成为定制,以文官六品以上更直待制,备顾问。宋朝各殿阁皆设待制官,位在直学士下。

侍讲,官名,掌管给皇帝讲学,东汉和帝时“诏长乐少府桓郁侍讲禁中”,但未名官。见《后汉书·和帝纪》。唐朝置侍讲学士,宋朝置侍讲学士,也置侍讲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