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草木香(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草木香

遥香草

岱舆山【岱舆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有遥香草,其花如丹,光耀如月,叶细长而白,如忘忧之草【忘忧之草:指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萱草(Hemerocallisfulva)。《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述异记》卷下:“萱草一名紫萱,又呼为‘忘忧草’。《博物志》:“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其花叶俱香,扇馥数里,故名曰遥香草。(《拾遗记》)

[72]岱舆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73]忘忧之草:指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萱草(Hemerocallisfulva)。《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述异记》卷下:“萱草一名紫萱,又呼为‘忘忧草’。《博物志》:“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家孽【家孽:所指不详,各类本草书籍中未见记载,或文字不确。】香

家孽叶大而长,开红花,作穗,俗呼草荳蔻【草荳蔻:古籍称草豆蔻,即指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但这里应该是当地一种叫法,未必与草豆蔻有关。】。其叶甚香,俗以蒸米粿【米粿:一种米食。】。(《本草》)

[74]家孽:所指不详,各类本草书籍中未见记载,或文字不确。

[75]草荳蔻:古籍称草豆蔻,即指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但这里应该是当地一种叫法,未必与草豆蔻有关。

[76]米粿:一种米食。

兰香【兰香:一般而言,兰香指唇形科罗勒属植物罗勒(Ocimumbasilicum)。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兰香者,罗勒也;中国为石勒讳,故改,今人因以名焉。且兰香之目,美于罗勒之名,故即而用之。”指出罗勒之称兰香自后赵起。当时后赵控制地区内多称兰香,南方则沿用罗勒之名。】

一名水香,生大吴池泽【生大吴池泽:所谓“大吴”应指吴国,《新修本草·卷七·兰草》:“大吴即应是吴国尔,太伯所居,故呼大吴。”】。叶似兰,尖长有岐【岐:分叉。】,花红白而香,俗呼为鼠尾香。煮水浴以治风。(《香谱》【《香谱》:此条洪刍《香谱》与《陈氏香谱》皆载。】)

[77]兰香:一般而言,兰香指唇形科罗勒属植物罗勒(Ocimumbasilicum)。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兰香者,罗勒也;中国为石勒讳,故改,今人因以名焉。且兰香之目,美于罗勒之名,故即而用之。”指出罗勒之称兰香自后赵起。当时后赵控制地区内多称兰香,南方则沿用罗勒之名。

但此处从描述来看,应该所指不同。其实本条更早的来源《千金翼方》里面原作“兰草”,并非“兰香”:“(兰草)一名水香,生大吴池泽,四月五月采。”《新修本草》等同样归在“兰草”条下。据此则此处应指佩兰一类的植物,洪刍《香谱》和《陈氏香谱》称其为“兰香”或为误抄,或为混用。参见前“都梁香”条。

[78]生大吴池泽:所谓“大吴”应指吴国,《新修本草·卷七·兰草》:“大吴即应是吴国尔,太伯所居,故呼大吴。”

[79]岐:分叉。

[80]《香谱》:此条洪刍《香谱》与《陈氏香谱》皆载。

葱香

《广志》云:葱花紫茎绿叶,魏文帝以为香,烧之。

右兰香、蕙香乃都梁之属,非幽兰芳蕙也。【作者说这里提到的兰香、家孽等香是都梁一类的香草,并非兰花之类。幽兰芳蕙,作者的时代兰蕙并称,所指的就是今日的“兰花”。】

[81]作者说这里提到的兰香、家孽等香是都梁一类的香草,并非兰花之类。幽兰芳蕙,作者的时代兰蕙并称,所指的就是今日的“兰花”。

兰【兰:这说的“兰”指的是兰科兰属植物兰花(Cymbidiumssp。)。兰花唯有花香,茎叶不香,和唐及以前所说的“兰”不同。《清异录》是较早称“兰花”为“兰”的文献,之后宋代这种叫法为更多的人所用,加重了对于之前“兰”所指植物的歧解。唐及以前的“兰”也有不同所指,大体都是泽兰、佩兰一类的香草,和兰花不同。】为香祖

兰虽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人以兰为香祖【香祖:这说明在五代江南已有称“兰花”为“兰”的习惯,之后“香祖”也称为兰花的别称。】。(《清异录》)

[82]兰:这说的“兰”指的是兰科兰属植物兰花(Cymbidiumssp。)。兰花唯有花香,茎叶不香,和唐及以前所说的“兰”不同。《清异录》是较早称“兰花”为“兰”的文献,之后宋代这种叫法为更多的人所用,加重了对于之前“兰”所指植物的歧解。唐及以前的“兰”也有不同所指,大体都是泽兰、佩兰一类的香草,和兰花不同。

[83]香祖:这说明在五代江南已有称“兰花”为“兰”的习惯,之后“香祖”也称为兰花的别称。

兰汤【兰汤:用香草浸煮而制成的洗浴用水。这里的“兰”是泛指香草,而非专指某种植物。浴兰汤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传统。《初学记·卷十三·礼部上》引刘义庆《幽明录》:“庙方四丈不墉,壁道广四尺,夹树兰香。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所谓浴兰汤。”】

五月五日以兰汤沐浴。(《大戴礼》【《大戴礼》:《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大戴礼》,《大戴礼记》,多谓其书成于西汉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之手,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有关仪礼的论文选集,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相传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并行传世。大戴是小戴叔父。】)

浴兰汤兮沐芳。(《楚辞》【《楚辞》:《楚辞·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楚辞》,见前“《楚词》”条。】)

[84]兰汤:用香草浸煮而制成的洗浴用水。这里的“兰”是泛指香草,而非专指某种植物。浴兰汤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传统。《初学记·卷十三·礼部上》引刘义庆《幽明录》:“庙方四丈不墉,壁道广四尺,夹树兰香。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所谓浴兰汤。”

[85]《大戴礼》:《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大戴礼》,《大戴礼记》,多谓其书成于西汉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之手,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有关仪礼的论文选集,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相传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并行传世。大戴是小戴叔父。

[86]《楚辞》:《楚辞·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楚辞》,见前“《楚词》”条。

兰佩

纫秋兰以为佩。【《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记》【《记》:指《礼记》,《礼记·内则》:“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记》曰:‘佩帨茝兰’,则兰芷之类,古人皆以为佩也。”把“茝兰”当作“佩”的对象。现在一般解释“佩帨、茝兰”和前面的“饮食、衣服”一样,是“赐之”的物品。但朱熹的注解影响深远,后来很多人都以此作为古人佩戴兰草之类的例证,本书所引此条即是一例。】曰:佩帨【佩帨:佩帨指佩巾。帨:音shuì,佩巾。《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茝兰。

[87]《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88]《记》:指《礼记》,《礼记·内则》:“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记》曰:‘佩帨茝兰’,则兰芷之类,古人皆以为佩也。”把“茝兰”当作“佩”的对象。现在一般解释“佩帨、茝兰”和前面的“饮食、衣服”一样,是“赐之”的物品。但朱熹的注解影响深远,后来很多人都以此作为古人佩戴兰草之类的例证,本书所引此条即是一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