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香品三(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卷三香品(三)

龙脑香【龙脑香:古称梅片、龙脑、片脑、羯婆罗香,今称冰片,系龙脑香科龙脑香属植物羯布罗香树(Dipterocarpusturbin。F)树脂经蒸馏后所得的结晶,供药用。】考证十则

龙脑香即片脑。《金光明经》名羯婆罗香【羯婆罗香:即羯布罗,梵语(karp?ra)。《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七》三十二味香药,婆律膏下注梵音“揭罗娑”。慧琳《一切经音义》:“龙脑,羯布罗。”玄应《一切经音义》四:“羯布罗香,此谓龙脑香者也。”】,膏名婆律香【婆律香:婆律膏的得名可能是来源于其产地。《名医别录》:“(龙脑香)出婆律国,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气。”见下“婆律国”注释。下文《酉阳杂俎》则认为是来自于当地语言对龙脑香的称呼。】。(《本草》)

西方抹罗短咤国【抹罗短咤国:查诸《大唐西域记》,应为“秣罗矩吒国”之误,见前“秣罗矩吒国”条。】在南印度境,有羯婆罗香树【羯婆罗香树:《大唐西域记》作“羯布罗香树”。指龙脑香科龙脑香属植物羯布罗香树。】,松身异叶,花果斯别。初采既湿,尚未有香;木干之后,循理而析,其中有香,状如云母【云母:硅酸盐类矿物,云母有多种,本书中云母,一般指白云母的晶体。】,色如冰雪,此所谓龙脑香也。(《大唐西域记》)

咸阳山【咸阳山:应作“成阳山”,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於此辨百药,中有千年龙脑。”】有神农鞭药处。山上紫阳观有千年龙脑,叶圆而背白,无花实者,在木心中,断其树,膏流出,作坎以承之,清香为诸香之祖。

龙脑香树出婆利国【婆利国:又作婆黎、婆里洲、马礼。其故地众说不一,主要有下列数说:又作波利,即今印度尼西亚的巴厘(Bali)岛;与后来的浡泥、勃泥均为Borneo的译音,在加里曼丹岛;在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占碑(Jambi)一带;又作婆律,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婆利呼为“固不婆律”。亦出婆斯国【婆斯国:《酉阳杂俎》原作“波斯国”,此处引文有误,见前“波斯国”条。】,树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围,叶圆而背白,无花实。其树有肥有瘦,瘦者有婆律膏香。亦曰瘦者出龙脑香,肥者出婆律膏【婆律膏:《新修本草·卷第十三》:“树形似杉木,言婆律膏是树根下清脂,龙脑是树根中干脂。”可知龙脑是干脂,即龙脑香树产出的固体香,而婆律膏是清脂,是龙脑香树产出的**树脂油。这里又说,瘦者出婆律膏香,大概婆律膏香即龙脑香,是干脂,而婆律膏是指清脂。】也。在木心中,断其树,劈取之,膏于树端流出,斫树作坎而承之。(《酉阳杂俎》)

渤泥、三佛齐国龙脑香乃深山穷谷中千年老杉树枝干不损者,若损动则气泄无脑矣。其土人解为板,板傍裂缝,脑出缝中,劈而取之。大者成斤,谓之梅花脑,其次谓之速脑,脑之中又有金脚,其碎者谓之米脑,锯下杉屑与碎脑相杂者谓之苍脑。取脑已净,其杉板谓之脑木札,与锯屑同捣碎,和置磁盆中,以笠覆之,封其缝,热灰煨逼,其气飞上凝结而成块,谓之熟脑,可作面花【面花:古代妇女的面部装饰,又称“花子”。唐五代较为盛行,宋代此习俗仍常见。多以艳色薄型金片或绿玉(翠钿)等制成鸟、虫、花、叶状,以粘胶呵贴于额间或面颊,也可以其他材料制作。这里是用龙脑香片作为面花。】、耳环佩带等用。又有一种如油者谓之油脑,其气劲于脑,可浸诸香。(《香谱》【《香谱》:此段文字出自叶廷珪,《陈氏香谱》中转述了叶廷珪的记载。】)

干脂为香,清脂为膏子,主去内外障眼。又有苍龙脑,不可点眼【不可点眼:因为苍龙脑中含有木屑杂质,所以不能用来点眼。】,经火为熟龙脑。(《续博物志》)

右旋龙脑香

见闻香堂供图

龙脑是树根中干脂,婆律香是根下清脂,出婆律国【婆律国:又作波律。或谓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的巴鲁斯(Barus);一说为婆利的异译。参上文“婆利”条。】,因以为名也。又曰:龙脑及膏香树形似杉木,脑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气。明静者善,久经风日,或如鸟遗者不佳。【这里是说龙脑香的形态。此句原出《名医别录》,作“出婆律国,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气,明净者善;久经风日,或如雀米炭、相思子,贮之则不耗。”《千金翼方》作:“出婆律国,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气。明净者善,久经风日或如雀屎者不佳。云合糯(一作粳)米炭、相思子贮之则不耗。”《香乘》中将“明净”误作“明静”。】或云:子似荳蔻【荳蔻:豆蔻在宋以前所指复杂,宋代以后,单称“豆蔻”,一般即指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虽然也间有混淆的情况,但这里所指应该是草豆蔻。】,皮有错甲,即松脂也。今江南有杉木末,经试或入土无脂,犹甘蕉之无实【甘蕉之无实:甘蕉,即芭蕉。芭蕉树由叶重重包裹而成,中间是空的,佛教中以芭蕉无实喻有为法无实质,后常以芭蕉无实比喻空虚无实之物。】也。(《本草》)

龙脑是西海【西海:古代指称中国西部或以西海域。或泛指西方。此句见于《陈氏香谱》引陶隐居的引文,具体所指不详。】婆律国婆律树中脂也。状如白胶香,其龙脑油本出佛誓国【佛誓国:又称“室利佛逝”,即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参上文“三佛齐”条。】,从树取之。(同上)

片脑产暹罗诸国,惟佛打泥【佛打泥:又作佛大坭、孛大泥、大坭、大泥、大宜、大年、大呢、大哖、太呢,另有凌牙斯、凌牙斯加、凌牙苏家、龙牙犀角、狼西加、灵牙苏嘉等称。在今马来半岛东北岸,即泰国北大年(Patani)府名的译音。明代中期以后的载籍往往因佛打泥与佛泥二名相近,遂将加里曼丹岛的勃泥与大泥相混。这里指前者。】者为上。其树高大,叶如槐而小,皮理类沙柳,脑则其皮间凝液也。好生穷谷,岛夷以锯付铳【铳:金属制的打眼器具。】就谷中,寸断而出,剥而采之,有大如指,厚如二青钱【青钱:铅、锡比例较高的钱称为“青钱”,以其外观颜色灰蓝,故名之,是一种优质的钱币。】者,香味清烈,莹洁可爱,谓之梅花片,鬻【鬻:卖。】至中国,擅【擅:自作主张;随意。】翔价【翔价:涨价。】焉。复有数种亦堪入药,乃其次者。

(《华夷续考》)

渤泥片脑树如杉桧,取之者必斋沐而往。其成冰似梅花者为上,其次有金脚脑、速脑、米脑、苍脑、札聚脑;又一种如油,名脑油。(《一统志》)

有人下洋遭溺,附一蓬席不死,三昼夜泊一岛间,乃匍匐而登,得木上大果,如梨而芋味,食之,一二日颇觉有力。夜宿大树下,闻树根有物沿衣而上,其声灵珑【灵珑:亦作“玲珑”,指玲珑的本义,玉声、清越的声音。】可听,至颠而止。五更复自树颠而下,不知何物,乃以手扪【扪:摸。】之,惊而逸去,嗅其掌香甚,以为必香物也。乃俟其升树,解衣铺地至明,遂不能去,凡得片脑斗许。自是每夜收之,约十余石。乃日坐水次,望见海过,大呼求救,遂赏片脑以归,分与舟人十之一,犹成巨富。(《广艳异编》)

[1]龙脑香:古称梅片、龙脑、片脑、羯婆罗香,今称冰片,系龙脑香科龙脑香属植物羯布罗香树(Dipterocarpusturbin。F)树脂经蒸馏后所得的结晶,供药用。

[2]羯婆罗香:即羯布罗,梵语(karp?ra)。《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七》三十二味香药,婆律膏下注梵音“揭罗娑”。慧琳《一切经音义》:“龙脑,羯布罗。”玄应《一切经音义》四:“羯布罗香,此谓龙脑香者也。”

[3]婆律香:婆律膏的得名可能是来源于其产地。《名医别录》:“(龙脑香)出婆律国,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气。”见下“婆律国”注释。下文《酉阳杂俎》则认为是来自于当地语言对龙脑香的称呼。

[4]抹罗短咤国:查诸《大唐西域记》,应为“秣罗矩吒国”之误,见前“秣罗矩吒国”条。

[5]羯婆罗香树:《大唐西域记》作“羯布罗香树”。指龙脑香科龙脑香属植物羯布罗香树。

[6]云母:硅酸盐类矿物,云母有多种,本书中云母,一般指白云母的晶体。

[7]咸阳山:应作“成阳山”,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於此辨百药,中有千年龙脑。”

[8]婆利国:又作婆黎、婆里洲、马礼。其故地众说不一,主要有下列数说:又作波利,即今印度尼西亚的巴厘(Bali)岛;与后来的浡泥、勃泥均为Borneo的译音,在加里曼丹岛;在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占碑(Jambi)一带;又作婆律,在苏门答腊岛北部。

[9]婆斯国:《酉阳杂俎》原作“波斯国”,此处引文有误,见前“波斯国”条。

[10]婆律膏:《新修本草·卷第十三》:“树形似杉木,言婆律膏是树根下清脂,龙脑是树根中干脂。”可知龙脑是干脂,即龙脑香树产出的固体香,而婆律膏是清脂,是龙脑香树产出的**树脂油。这里又说,瘦者出婆律膏香,大概婆律膏香即龙脑香,是干脂,而婆律膏是指清脂。

[11]面花:古代妇女的面部装饰,又称“花子”。唐五代较为盛行,宋代此习俗仍常见。多以艳色薄型金片或绿玉(翠钿)等制成鸟、虫、花、叶状,以粘胶呵贴于额间或面颊,也可以其他材料制作。这里是用龙脑香片作为面花。

[12]《香谱》:此段文字出自叶廷珪,《陈氏香谱》中转述了叶廷珪的记载。

[13]不可点眼:因为苍龙脑中含有木屑杂质,所以不能用来点眼。

[14]婆律国:又作波律。或谓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的巴鲁斯(Barus);一说为婆利的异译。参上文“婆利”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