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儿发热看中医如何辨证(第1页)
第一节小儿发热看中医如何辨证
小儿发热的治法与病因、病机关系环环相扣,所以,治疗小儿发热之前,必须先知道为什么发热,即发热病因。小儿发热的病因,中医与西医一样,也分内因与外因,即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但中医的内外之意略有不同。
中西医对病因的不同看法
西医考虑病因时,把外因描定在致病的病原体上,内因盯在免疫功能上。认为外因发热源于各种致病菌,如病毒、细菌、真菌和不典型致病菌等对人体的感染,所以其对因治疗采用抗感染药,其中主要是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和少数抗病毒药,必须指出的是,除流感病毒外,抗病毒的药都不是特效的,即抗病毒无特效药。所以,西医治疗小儿发热多用退热药、抗菌药或抗病毒药,常出现体温退而复升的现象。
中医考虑病因时,要考虑的因素更多,考虑外因或外邪时,除了致病体外,还会考虑气候与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体对不同外邪的反应,即人感受外邪之后的变化。外感之“感”从心,病原体是不会有心的。中医在谈外因的时候是要考虑人的感受和反应的,是一种多维度的思维,即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男女、民族)、体质因素(虚弱强实、痰湿阴阳、老幼病残)、习惯因素(生活起居、饮食偏好)、地气因素(东南西北中地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天时因素(一年四季、春冬受寒凉而感冒的,夏秋中暑湿而感冒)等。
因此,中医治疗发热时
首先,要辨外感与内伤:即要搞清楚发热是外因造成的还是由内因引起的。因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治法迥异,如果把内伤发热当外感发热来治,不但不能祛病,反而会加重病情,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外感发热,即人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热。所谓外在因素就是自然界不同能量状态的存在,即风气、寒气、暑气、湿气、燥气、火气。这六种不同状态的能量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中医称之为六**邪气。所谓邪气,是指给人体带来伤害的能量。其中,风为百病之长,小儿外感发热多以风邪为主。风邪都从口鼻皮毛而入,首先犯肺,引起卫表失和,肺气失宣,发为热病。
内伤发热,即人体自身的内环境出了问题而发热,如肺胃实热(肺炎、食积)、阴虚内热、气虚发热,是由于人自身的情绪过激、饮食过量和起居过时等不良习惯造成的。
其次,要辨表里与虚实:若发热恶寒,则邪居肌表,多见于外感表证,属病之初期;若寒热往来,则邪居半表半里,多见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若壮热烦渴,则为正盛邪实,属里热炽盛。
在中医看来,小儿的生理特征是稚阴稚阳、形气未充、脏腑娇嫩。
稚阳未充,即肌肤疏薄,易于感触;稚阴未长,即脏腑柔嫩,易于传变,入里化热,变生热证,继而伤阴、伤阳,出现危证;形气未充,即内脏精气未足,阴精阳气皆不足,即脏器发育未成熟,经脉未盛,卫外机能未固,即免疫力低下。
以上生理特征决定了小儿的病理特点,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的特点决定了小儿无论外感阳邪热气(受热了)、阴邪寒气(受凉了),还是内伤饮食(不消化),都易热化,这就是小儿容易发热的根由。
因为,小儿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特别是肺部的卫外功能未全,抵抗能力薄弱,遇四时气候变化,冷热失常,容易感冒发烧或外感发热,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多为肺炎。加上小儿脾常不足,如果饮食不节,加上感冒,则脾胃运化失司,致使乳食停滞不化,阻滞中焦,造成感冒夹滞,即感冒加消化不良。还有,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如果高烧不退,引起惊风和抽搐,中医称之为热扰神明,感冒夹惊,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在中医看来,小儿发热的病因复杂,外可因感受触冒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气,内可伤于饮食不节、起居不当,如果同时出现外感与内伤之证,病情特别容易反复或复发。只是小儿大多没有基础病,病因相对单一,但严重程度却不一定轻。特别是发热过久或体温过高,会对机体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可引起腹胀、便秘、高热惊厥,甚至昏迷等症状。所以,发热是小儿最常见、最棘手的病症!
一、外感发热的病因与治疗原则
外感发热是人体感受外在邪气引起的发热,是最常见的发热病症,亦是中医病名,属中医的“感冒”范畴。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外感发热就诊的人数排儿科疾病的榜首,被称为“儿科第一证”。多是受了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气之一所致,也有同时感受两种邪气甚至三种邪气后出现体温升高,往往伴有恶寒、面赤、烦躁、咳嗽、咽痛、脉数或指纹紫暗等病证。严重的可出现高热或“壮热”,导致心悸、神昏、抽搐、惊厥等重症。
小儿外感发热起病急、进展快,起初还只是受凉后流鼻涕、打喷嚏之类的表证(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很快就开始有发烧、咳嗽、嗓子痛之类的寒热错杂之证。用中医的话说就是表邪未尽,邪已传里,致表里同病,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
中医认为,小儿纯阳之体,外感六**邪气皆可从而化火,特别受了风寒以后,很快就会从阳化热。所谓化火化热,可以理解为感染引起的炎症和发热。
单就感冒而言,人体外感六气后,可能发生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或时疫感冒等不同类型的感冒发热,究竟孩子会得哪一种感冒,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但无论哪种类型,均可根据小儿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气候季节变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然后运用解表退热、和解退热、清解退热、祛湿退热等治疗原则,灵活运用中药经方验方进行治疗,则能“当其感冒、浅在肌肤”之时,“表之则散、发之则祛”,实现“病斯痊矣”。
外感发热的主证与兼证
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首先抓主要矛盾,即辨清主证是什么,然后抓次要矛盾,即辨清兼证是什么。根据症状(发热与恶寒、痰白与黄)和体征(舌红与淡、苔黄与白)辨清是寒、是热、是暑还是湿引起的病症,以分辨出外感发热的证型。
根据《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外感发热的主证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和时疫感冒四种证型,兼证则有夹痰证、夹滞证和夹惊证三种。这里没有包括瘟疫。
主证证型
风寒感冒:证见恶寒重,发热轻,清涕,白痰,口不干,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证见发热重,恶寒轻,黏涕,黄痰,口干,咽痛,舌薄黄,脉浮数。
暑湿感冒:为季节性感冒,多为夏季发病,证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困重,脘闷,口腻,苔黄(白)腻,脉濡数。其与中暑症状相似,也有发热、乏力、恶心、腹泻等,同时兼有感冒症状,怕冷、鼻塞、流涕等。
时疫感冒:即季节性流感,特点是发高烧,且起病急、病情重,兼有感冒的其他症状,即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咳痰等,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
兼证证型
夹痰证:感冒症状+咳嗽加剧,痰多,喉间痰鸣,舌苔厚腻,脉浮滑或滑数。
夹滞证:感冒症状+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气秽臭,恶心呕吐,吐物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
夹惊证:感冒症状+惊惕、惊叫,烦躁不宁,甚至骤然双目凝视,肢体抽搐,口唇发绀,舌质红,脉浮弦或弦数。
瘟疫
包括瘟病、疫病和疠病,是外感发热中最危险的一类
《温疫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雄志老师在《太阴肺湿热瘟病(冠状病毒性肺炎)防治指南(第二版)》中,对中医的温病、瘟病、疫病、疠病的实质内涵进行了清晰解释,即:
温病是热性病,以现代医学的炎症反应为核心,多指感染性疾病,如风热感冒、风寒感冒继发的细菌感染;
瘟病是具传染性的温病,老年人与婴幼儿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死亡,如季节性流感、温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