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小儿发热看中医如何辨证(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疫病是具有明显传染性和致死性的邪疫,分为风、寒、湿、燥、温五种,即风疫、寒疫、湿疫、燥疫、温疫,若两种或以上的邪疫同时存在,成为杂疫。被传染后,正常成年人也难免一死,如2021~2022年新冠病毒及其变异病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变异后的新冠病毒毒性有所减弱,但传染性增加;

疠病指具有高传染性与高致死性的疫病,密切接触者不论免疫力高低都容易被传染,重症患者容易死亡,甚至数日内快速死亡,有的发病数分钟内死亡,常导致古人所谓的绝户、荒村。如14世纪的鼠疫和20世纪初的西班牙型流感大流行,一次大流行就死了几千万人,还有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其原始病毒株的毒性最强、致死率最高,迄今已导致近700万人死亡。

瘟病是在温病的基础上增加了传染性,疫病是在传染基础上增加了致死性,疠病则是传染性强、致死性高的一类疫病,最为凶险。无论是瘟病、疫病还是疠病,其基础病都是温病,所以,中医治疗瘟病或者温疫,主要参照治疗温病的理论和方法。

温病包括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

温热病以变质性炎症为主,以组织细胞的损伤与坏死为病理特征。

湿热病以渗出性炎症为主,以组织炎性渗出与水肿为病理特征,常常后遗纤维化。这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造成的。有的人体质偏寒、有的人体质偏热,所以,同样一种感染,如新冠病毒,不同人的临床表现会不同,有的人表现为湿重、有的人表现为热重,中医辨证也就分出湿热和温热两种不同的证,所用的治疗药物也相应不同。这就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二、内伤发热的病因与治疗

1。食积发热

小儿百病,食积为先;

食积为本,发热为标;

食积不除,百病生焉。

食积发热是饮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郁而化热,内热不能被及时消导,从而引起发热的症状,是儿科常见证候,散见于“厌食”“积滞”“疳证”等症。

小儿的生理特征使之容易出现积食发热。

中医认为,内伤多源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致病。但小儿发热很少受情绪影响,反而因脏腑娇嫩、稚阴稚阳、形气未充,会致易饥易饱、易寒易热、易惊易恐。也就是说,小儿的各个器官功能还没有发育好,非常嫩,明代万全在《幼科发挥》中形容:“有如水面之泡、草头之露。”因此,小儿因脏腑未实则易饥易饱,气血未定则易寒易热,神气未全则易惊易恐。

小孩子都是火体,即所谓的“纯阳之体”,体质偏热,一言不合就容易上火。“上火”就是出现阳盛火旺的现象。特别是孩子的肠胃还处于发育阶段,消化功能尚未健全,自身调节能力弱,食物偏肉或搭配不科学,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即小儿积食的情况,食积往往化热而“上火”,甚至出现发热现象,即所谓的内伤发热。

食积发热外因饮食不节,内因脾胃虚弱,脾胃运化不及,使饮食停聚胃中,积而不化,郁而化热,形成一种内热,这种内热不能被及时消导,给身体造成一种发热的症状,这就是饮食不化而生热的结果。

小儿食积发热多发生于学龄前幼儿,是现代育儿较常遇到的麻烦,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陡增。临床常表现为体温升高,或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或身热不扬,或烦躁不安,面红耳赤、脘腹胀满、口臭、舌苔黄腻。

西医对小儿食积发热尚无明确的共识,通常食积发热的症状可见于发热、肠系膜淋巴结炎、障碍性进食困难等多种疾病情况。由于无食积相关诊断,更缺乏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此只能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病情控制不佳,所以小儿食积的西药疗效不太理想。

大多数小儿食积发热只要节制饮食,加强锻炼,合适穿衣,即可解决,可不药而愈,算不上病。稍微严重一点的,还可通过中药药浴、灌肠、捏脊、拔罐、针灸等中医治疗,轻松搞定。中医对食积发热的治疗不仅有理论,还有方法,且历史悠久,无论是推拿、放血等外治法,还是中药方剂等内治法,均对食积发热有显著疗效。

小儿食积的内因

小儿处于迅速发育的生长阶段,新陈代谢功能旺盛,所以对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需要足够强大的脾胃运化功能才可与之协调。但是小儿脾胃娇弱,其形态结构都未发育成熟,运化功能弱也就在所难免。这就形成了机体对脾的需求过大而实际上脾胃功能又不给力,出现“脾常不足”的情况,饮食稍微不节制,就容易伤脾胃,常因消化不良导致积食。

据现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胃在婴儿时期是水平的,开始行走后才逐渐变为垂直。而且,新生儿时期的胃只能容纳30~60mL的食物,随着年龄逐渐增大,l岁宝宝的胃就能容纳250~300mL的食物,到了5岁,可以容纳700~850mL食物,成年以后,胃则可容纳2000mL以上。

婴幼儿时期,胃的平滑肌尚未发育完善,贲门和胃底部肌肉较松弛,容易呕吐和溢乳。加上,小儿胃液分泌不足,肝与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也不足,且消化酶的活性较低,分泌不稳定,特别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另外,小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完全,一不小心可能失调,也容易消化不良。

所以,小儿消化系统发育的不完善,脾胃功能滞后于小儿发育需求,是小儿容易发生积食的内在原因。

小儿食积的外因

小儿乳食不节,家长喂养不当,以及调护不周,都是小儿积食的导火线。

(1)小儿饮食不节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暴饮暴食或过量饮食,会使脾胃超负荷运载,导致食积。

现代饮食色香味美,诱人垂涎。小儿的自制力差,脾胃又弱,碰到喜欢的饮食很难不多吃多饮,碰到不喜欢的食物可能连碰都不碰,就有可能饥一顿饱一顿;更多的时候是玩疯了,到饭点了还没有回家,即便在家也停不下来去吃饭,等玩累了早过饭点了,客观造成进食不规律。而胃的工作时间和胃液的分泌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破坏了胃肠道正常的“作息状态”,就会影响胃肠的消化能力,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引发胃病。

另外,很多孩子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注意力全在电视上,根本不在食物上,这会大大降低食物对大脑的刺激,导致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进餐时胃肠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保证消化吸收,而看电视时大脑同样需要较多的血供,于是流向胃肠道的血液就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供应大脑,从而使流向胃肠道的血液减少,最终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消化能力。大量的血液不在胃肠而在大脑,这当然会影响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的吸收。

(2)家长喂养不当

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吃的绝对管够,不怕吃不饱,就怕不吃了。然而,家长养育孩子的知识绝对不够,很多家长“爱子”心切,认为孩子正长身体,营养必须跟上,生怕孩子吃少了,有的还不怕苦不怕累地追在孩子屁股后面一口一口地喂。强迫进食的结果适得其反,往往让孩子吃得过多、不消化。加上各种零食不断,合不合适的儿童零食都买。小儿脾胃娇弱,恣意进食生冷、肥腻、坚硬的食物,都容易损伤小儿的脾胃,引起积食。这就是喂养不当。

(3)家长调护不周

小儿体温调节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平时穿衣着服是最考验宝妈的。冬天穿多了出汗,出汗后受凉;穿少了受冷,受冷后着凉。夏天屋里屋外温差不比冬天小多少,从空调屋进进出出,宝宝的衣服如果不及时增减,也会受冷着凉的。夏日炎热,如果空调温度过低,易损伤阳气,小儿特别容易腹部受凉,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出现食积或积食之类的消化不良等症状。再严重一些,干脆就感冒发烧了。在消化不良基础上的感冒发烧,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治疗非常棘手,中医治疗采取一边消食一边解表的原则,有些还需要清热。

2。疳积发热

疳积是积滞和疳证的总称,为中医儿科四大症(痘、麻、惊、疳)之一,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小孩,主要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伤及脾胃,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升降失职,不能生化水谷精微,使乳食停积,致使营养失调、肌肤失养。以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痰湿郁热为主证。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气血不荣,毛发憔悴,精神委顿,腹部胀大,或青筋显露,或凹下如舟,食性怪癖等症状,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易伴有其他疾患,故应及早诊治。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疳积是一组慢性消化、代谢功能紊乱综合征,发病年龄在1~5岁,主要由于喂养不当,或因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面黄肌瘦、头发枯萎等慢性病证。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疳证的病因又不同于古代。古时候,人们生活水平较低,疳积主要因营养不良而起。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加重了孩子脾胃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反倒使孩子食欲下降,食而不化。所以,现在的疳积多由喂养不当造成。

小儿疳积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与《中医儿科学》制定。

主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