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诊小儿病 听其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爱哭的孩子平时可以多吃些银耳、百合、枇杷、荸荠之类的补肺食物。也可以多发“呬”字音,有助于养肺气。

如果小孩哼哼唧唧,老无病呻吟,老中医会认为是“肾气虚”

肾对应的是“呻”声,无论是无病呻吟还是疼痛呻吟,都因肾出。

人在极度疼痛或快乐时,都会发出呻吟之声,但无病呻吟就是问题了。一般宝宝是纯阳之体,肾气充足,很少发呻吟之声。但也有先天不足或久病之后身体虚弱的孩子,肾气不足。

如果孩子没事总是哼哼唧唧地呻吟,甚至有潮热盗汗,不要简单地认为是孩子性格的原因,要想到有可能是孩子肾虚。平时可以多给吃一些猪肉、黑豆、龙眼、山药等温阳补肾的食物,严重的可以根据阳虚阴虚的不同,选择金匮肾气丸或六味地黄丸补肾。也可以让孩子多念“吹”字,有强肾的作用。

总之,五声是脏器健康的窗口,五声对应五脏:肝声在呼、心声在笑、脾声在歌、肺声在哭、肾声在呻。仔细倾听五声能大致了解五脏的情况。看到这里,聪明的宝妈宝爸也应该像高明的医生那样,从宝宝发出的声音中听出哪一种脏器出现问题了吧。

二、小儿夜啼:寒啼、热啼

“啼”和“哭”有区别吗?当然有!“啼”与“哭”的区别在于有泪无泪、声长声短:有声无泪、声短曰啼;有声有泪、声长曰哭。

只是现代人不区分“啼”与“哭”,以为“啼”就是“哭”、“哭”就是“啼”。而且,普遍认为啼哭是新生儿生命力的表征,是与父母交流的一种“语言”,这一点没错。正常情况下,健康宝宝会以洪亮有泪的哭声表达饥饿,或索要食物。当宝宝身体不舒服、生病的时候,“哭”和“啼”的区别就派上用场了。在受到病痛困扰时,宝宝有时候是哭,有时候是啼。啼更多发生在夜晚,所以中医有“小儿夜啼”之说,以及相应的分类和用药。

夜啼指患儿白天表现正常,无异常啼哭,夜晚特别是深夜,出现长时间的啼哭。这种啼哭并非只发生一两次,而是一般情况下,一周有3个以上夜晚啼哭。多见于1岁内的婴儿。

中医将小儿夜啼分寒啼、热啼两大类,因为引起小儿寒啼、热啼的原因不同、表现不同,治法也不同。所以,宝妈们可以根据宝宝啼闹时的状态,大致了解可能是什么情况,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有声有泪,声长曰哭,哭而不啼,则气急心烦,将作惊也。有声无泪,声短曰啼,啼而不哭,则气不伸畅,知主腹痛。泪为肝液,哭乃肺声。

热啼

如果宝宝是上半夜仰面朝天的啼哭,哭声急促,面红身壮热还有汗,四肢烦躁,手足心热,中医认为这种啼哭意味着宝宝有腹痛。如果用手按肚子哭得更厉害,抬手就止,说明是因痰热而痛,用中药导赤散多可以缓解。

如果宝宝仰面朝天的啼哭,面红,口气热,小便黄,肚子暖和,有时候有汗。这种啼哭意味着宝宝心烦,用中药导赤散也可以缓解。

如果宝宝不仅啼哭,还尿床,而且有受惊、神乱、烦闷的症状,可能是给孩子穿太多了,或家里暖气太足了,把孩子热坏了,热邪攻心引起惊热。

如果宝宝见灯就哭,灯灭就停,哭的时候脸红泪多,可能是孩子心经有热造成的。用凉心安神的中药可以缓解,如灯心散、黄连饮、蝉花散等。

寒啼

如果宝宝下半夜弯腰干啼,面色青白,口气清冷,唇黑肢冷,大便也是青色的,不成形,可能是受寒引起腹痛的症状,可用六神散、益黄散急煎葱汤淋洗其腹。揉葱白熨脐腹间,等尿自出,其痛立止,可再用乳香散。

如果宝宝从黄昏到后半夜,弯腰趴着啼哭,眼中无泪,额头有汗,面煞白带青,可能是胎中受寒造成的寒疝。

有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需及时就医,不可自己给宝宝当医生而延误治疗。如果不是热啼或寒啼,一般性的啼哭,只需要手轻轻抚摸或扶抱,任宝宝自哭自止,千万不要强行按住,或让宝宝喝奶来制止。如果没有病,是无须用药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