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诊小儿病 听其声(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诊小儿病:听其声

闻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闻者,兼有闻味与闻声之意,既用嗅觉又用听觉进行诊断的方法。因为声音、气味与内在脏腑的病变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声音、言语、呼吸、气味的变化能够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对判断正气盈亏和邪气盛衰有指导作用。

一、五声应五脏

人类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最早是通过声音传达的。人体只有在气血充足、气运畅通、神明正常的时候,发声器官才得以温养和调控,才能正常发出声音。

中医将人发的声音概括为“呼声、笑声、歌声、哭声、呻声”五种。《黄帝内经》有“五音五声应五脏”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高明的中医能从宝宝的呼声、笑声、歌声、哭声或呻声中,分辨出哪一个脏器出了问题。

如果小孩容易发怒、爱大呼小叫,老话说是“肝火旺”

肝对应的是“呼”声,无论是呼喊还是呼气,都因肝而出。

如果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还大呼小叫,说明肝气过盛,肝阳上亢;相反,肝气郁结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长吁短叹,发出“呼呼”的声音。这时候家长会很奇怪,说孩子小小年纪哪来的忧愁。其实,这是人体一种不自觉的自救,通过呼气叹气来缓解肝郁。

如果孩子喜欢大呼小叫或脾气不好,不要以为是孩子脾气坏,可能是孩子肝气不疏,是肝郁造成的。肝火旺的孩子可以多吃点儿山楂、萝卜、紫苏等行气的食物,也可以练习多发“嘘”字音,等于让孩子自己缓解自己的情绪,以免怒气伤肝。

如果小孩嬉笑无常,常笑个不停,老话说是“失心疯”

心对应的是“笑”声,无论是嬉笑还是大笑,都因心而出。

心气足的孩子爱笑,笑声听上去也很爽朗。但如果孩子总是笑个不停,就有问题了。凡事都不能过,笑多了耗伤心气,心气再足也经不起伤耗。所以,心气太过也并非好事。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适度的笑可以疏通心气,有益健康。可过犹不及,笑得太多太过就要出问题了。很多笑星都死于心脏之类的疾病,如高秀敏、马季、侯耀文等。当然,这些都是成人老人,小孩子不会的,只要及时调整就不会出什么问题。

相反,心气不足的孩子有事无事坐在一边呵呵傻笑,说明心神有些散乱;再严重一点的心气虚的孩子,多笑一会儿或多说几句话,就心慌,或气不够用。这种情况需要养心了。

对心气不足的孩子,平时多练习发“呵”字音,等于补心气。发“呵”字音还有助于睡眠,增加记忆,减缓心慌。在宝宝饮食中,可以加桂圆、莲子、大枣、小麦等,以益心气、养心阴。

如果小孩烦躁不安,爱登高而歌,老话说是“吃饱撑的”

脾对应的是“歌”声,无论是“高歌”还是“低吟”,都因脾而出。

脾气旺盛的孩子说话底气十足,而且声音洪亮,歌声嘹亮;然而跑屋檐或电线杆上唱歌(登高而歌),或不分亲人外人都呼号怒骂,这就有病了。中医认为,登高而歌这类属于“阳明热盛”,即脾实胃热造成的。西医则认为是精神分裂。两种认知必然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治法。

相反,脾气虚的孩子说话声音低微,唱歌没有底气。脾气虚的孩子平时多发“呼”字音,这样可以培养脾气,对脾虚、腹胀、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处。也可以多吃山药、小米、薏苡仁等补脾益气的食物。

如果小孩容易伤心,常哭哭啼啼,老中医会认为是“肺气虚”

肺对应的是“哭”声,无论号啕大哭还是呜咽哭泣,都因肺出。

肺气旺盛的孩子哭声很洪亮,刚出生的宝宝,如果哭声特别响亮,接生大夫就会很放心,这说明宝宝肺部扩张好,没有缺氧的现象——肺气足。相反,肺气虚的孩子哭声也很低微,呜呜咽咽。孩子经常哭,容易伤肺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