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儿发热看西医如何诊断(第2页)
最常见的感冒病毒是鼻病毒,有100多种血清型,在儿童和成人感冒中占比高达50%。其他病毒也可引起儿童感冒,如冠状病毒(肺炎)、EB病毒(传单)、呼吸道合胞病毒(2岁以下儿童的毛细支气管炎)、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咽结膜热)、柯萨奇病毒A(肠道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有些病毒可引发机体产生持久免疫,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
但由于病毒具有多种血清型,产生的免疫很难预防之后的感冒。
有些病毒则不引发机体产生持久免疫,如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得过的孩子仍然可能再次感染同一病毒,但二次感染的症状都比较轻,病程也比较短。
有些病毒还可引发小儿发热及严重疾病,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某些肠道病毒等。
普通感冒的症状因人而异,与年龄和致病病毒有关,归结起来主要有七类感冒症状:①疼痛、不适(包括咽痛、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疲乏不适等);②发热;③卡他症状(如流涕、流泪);④鼻部症状(如鼻充血、鼻塞、喷嚏);⑤声嘶;⑥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⑦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咳痰)。
对于婴儿,发热与流涕是常见表现。其他表现可能包括易激怒、喂养困难、食欲下降和睡眠困难。
对于幼儿,发热是普通感冒早期的主要表现。
对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打喷嚏、流鼻涕、咳嗽是主要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是病毒性的,以上症状是不同病毒感染早期都有的症状。那些引起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性疾病的病毒,起病时也都有类似症状和体征。这些疾病如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后果会很严重的。
普通感冒的西医西药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一般治疗:就是卧床休息,多喝水,清淡饮食,以恢复体力和免疫力。预防传染他人,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依赖患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制衡病毒的繁殖和毒力,最终自愈。
对症治疗:针对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的症状,西医用解热镇痛药来控制症状,主要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来退热止痛;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来控制卡他症状;用缩血管药如伪麻黄碱来缓解鼻塞;用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祛痰药如氨溴索等来缓解咳嗽、咳痰。西医也不主张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普通感冒并无益处,相反,还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对因治疗:针对感染的病毒可用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但病毒变异较大,这些药都是非特异性的,疗效有限;如果继发细菌感染,才能用抗生素之类的药物,否则不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因为抗生素不能缓解感冒症状,不能缩短感冒病程,不能预防感冒并发症,只能增加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等风险。
很多时候,上呼吸道感染早期会发热,用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后很快能退烧,但烧退了又起来,然后再用药再退,药去又烧。这样反反复复发热,很可能是病毒感染继发了细菌感染,如急性中耳炎、鼻窦炎和肺炎。一旦感冒发展成肺炎、中耳炎或鼻窦炎,就需要抗感染治疗了。这时候的治疗,就不是治感冒,而是治感冒引起的各种炎症如肺炎,抗生素就可以上了。
正常情况下,3岁前的幼儿可能会有一次患肺炎的经历,或有两次患中耳炎或鼻窦炎的经历。相比成人,小儿患感冒更为频繁,其发病率平均来看每年在5~8次,比成年人多一倍,而且症状持续时间更长。
因为普通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西药没有治疗感冒的特效药物,恰巧感冒病毒引起的是一种能够自愈的病,所以小儿普通感冒也是可以自愈的,不算大毛病,没有什么大不了,有没有特效药好像也没什么影响。无论国内外的医生,都很乐意让感冒的病人回家休息,多喝水,多睡觉,不用药、自己好!
但不是所有孩子得了感冒都可以自愈的,搞不好会因感冒引发严重的肺炎、扁桃体炎或中耳炎等。所以,感冒早期,如果能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多可以避免可能的麻烦。前提是接受中医、相信中医,认识好的中医大夫!
小儿季节性流感
流行性感冒,即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也是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主要由两类流感病毒感染引起,即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偶尔由丙型流感病毒引起。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的不同时节,都会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流感暴发,呈季节性分布,如温带气候地区的流感主要发生在冬季。流感的传播性取决于病毒的感染性及人群的易感性,有特征性时程。
流感初期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与普通感冒症状类似,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状。但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是,流感还有肌痛、身痛、寒冷或高烧等症状,可能迅速发展为肺炎、脑炎或肠炎等其他病症。
流感虽然是急性的,但也是自限性的,通常情况不严重,一旦严重就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容易造成死亡。这就有点吓人了!关键是流感还传染!每个孩子的体质不一样,带来的后果就不同,严重不严重全靠运气了。这也是流感与普通感冒的不同之处。
小儿患流感的概率比成年人高,有些患重症流感或并发症的风险也高。由于流感病毒是不断变异的,所以流感病毒流行时,无论是否接种了季节性流感疫苗,一旦感染都要抗病毒治疗。对于确诊或疑似流感的孩子,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应尽早开始,最好在发病后48小时内启用,否则很难起效。即便如此,抗病毒治疗也只能将流感症状缩短约1天的时间,但能够降低肺炎的发生,减少死亡。
也就是说,小儿一旦患上流感,治疗的关键在于给药及时,如果等病毒检测结果出来再给药就晚了。所以不必等结果,可以先把抗病毒药用上。如果发病超过48小时还没有给药的话,就迟了,抗病毒药再好也不起效了。不是药没用,是病毒复制太多,那一点药根本不起作用。只是,除抗甲型流感的奥司他韦外,目前尚无治疗乙型流感、丙型流感和其他流感的特效药物。
在医院门诊,对于确诊或疑似非重症流感孩子(年龄小于12岁),首选口服抗病毒药奥司他韦,因为奥司他韦是在儿童中研究最充分的抗病毒药;对于7岁以上儿童,也可选择吸入性抗病毒药扎那米韦。只有在患儿无法口服或吸入药物的时候,才考虑静脉给予单剂抗病毒药帕拉米韦。
对于流感的相关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炎、肌痛、咳嗽和鼻炎等,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与普通感冒相同,发热头痛的治疗以解热镇痛抗炎药为主,儿童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其次是布洛芬(非甾体类抗炎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用阿司匹林来退烧。对于继发细菌感染,如细菌性肺炎、急性中耳炎和鼻窦炎,才可以用抗生素!单纯的流感病毒感染,服抗生素是没用的,因为抗生素只杀灭细菌,不影响病毒。
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神志改变、疾病进展、临床恶化、脱水、慢性疾病加重,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脑炎或下呼吸道并发症,就必须马上去医院!
对于流行性感冒诊治,中医有上千年的经验,并在防治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流行性感冒,在中医并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结为中医的“时行感冒”或“时疫感冒”。与中医“风温”“湿温”“疫疠”“时气”“疫气”近似,属于“温病学”范畴。若以病因辨证,则有“风、寒、湿、热”四大病因,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
2。细菌感染
小儿感冒后容易发生中耳炎
小孩子感冒后如果还是高热不退,而且持续性哭闹和烦躁,一定要注意有没有耳朵不舒服。会说话的孩子还好,哭闹时会捂着耳朵喊疼或说不舒服,不会说话的婴幼儿就只能哭闹不止、烦躁不安了。如果有耳痛、耳闷、耳胀,可能是感冒引发了中耳炎。中耳炎多有高热,有的还伴有呕吐,但这些都不算严重,如果能及时就医可以避免听力下降、鼓膜穿孔,或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因为,耳朵、鼻子和咽喉其实是相通的,中耳的鼓室并不完全密封,它通过一个斜行的“密道”与外界相通。这个“密道”叫咽鼓管,它一端连接鼓室,一端连接鼻咽部,而鼻咽部位于鼻孔的后方、口咽部的上方。咽鼓管的作用是调节鼓室压、引流鼓室中的分泌物,防止逆行。感冒后,鼻腔黏膜会充血、肿胀,使鼻涕增加,容易堵塞咽鼓管。感冒后,鼻涕中携带有病毒或细菌,就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从而引发中耳炎。
儿童感冒后较成人更易发生中耳炎,是由于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平、直,婴儿期咽鼓管咽口位置更低,咽鼓管软骨较软,其硬度和弹性不足,参与咽鼓管开放协调有限,所以更易发生急性中耳炎。
中耳炎发病机制复杂,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极易被宝妈宝爸忽视而延误病情。中耳炎若不能早期发现和治疗,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听力和语言能力的发育,甚至引起听力损失。感冒后出现中耳炎的孩子50%以上都不到5岁。所以,当孩子出现持续的耳朵疼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及时就医。
小儿感冒后容易发生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