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理想与迷信(第1页)
第5章理想与迷信
保持美好的希望
和他国交战而败,是令人痛心的。为战争而全国总动员、穷兵黩武,是不合乎仁道的。对于今日的局势,我们不必那么担心,但此后的工商业要如何发展才好呢?战争一旦结束,又会变成怎样的呢?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其中有这种可能:以为是坏的却好转了,以为很好的事情可能变坏了。所以,这些都是今日很难预测到的。
但是,人面对未来的事一定要持有理想,即便将来理想和事实互相违背,也必须遵循一定的主张。也就是说,遇事慎思熟虑而后付诸实行,那么必然会减少错误。譬如爆发战争这样的事,即使曾想象过,有时也是无法预料的,它会出乎我们的想象。
凡处于人世间,对所有的趣味和理想,都有必要按照道理的规则去一步一步进行。而在国家战争与为人处世之间的所谓商业道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信”。如果不能遵守“信”这个字,那么我们实业界的基础就无法巩固。
简而言之,世局和平之后,置身于实业界的我们,应格外地感到责任重大。而且不只一个人的责任重大,还应该对于所经营的事业有如何发展的预想,然后依据你们的预想,确定充分的道理,而后依照这道理,进行活动。所谓“讲道理、保持有根据的希望、活泼地工作”是一个概括性的用词,这是前一阵子一位美国人对我们日本同胞所下的评语。
美国人曾对日本人作了个调查,发现所有的日本人都能抱有希望,活泼上进地工作。因而美国用“抱有合乎道理的希望而活泼工作的国民”这句话,对日本人作出评价,我很引以为荣!虽然我已经年迈,但希望国运更加昌隆,也希望全体同胞更幸福快乐。我想实业家们一定也有同感吧!
无论时局如何,只要想从事实业的,我想谁都会抱着将来非这样做不可这一希望的。何况在此大战之际,要预测将来会发生如何变化,是最须要深思熟虑的,也要根据自己所经营的事业,采取适宜的措施。因此就必须遵守上述所说的商业道德,即一个“信”字。如果实业家能完全地实行,日本实业界的财富必然增多,同时在人格方面也将有大幅度的提升。当然,这不仅仅是对时局的希望,我才这样寄希望于各位,在此时机之下,要事先预想变化一定特多,那么,从各位所担当职务上来考虑,我想你们一定能制定出合宜的办法,进退自如的。
做事要有热忱
“不管对任何工作,都必须保持兴趣。”这是最近流行的一句话语。那么此处兴趣一词的定义究竟指什么?我不是学者,所以无法给它作完全的解释,不过,我深深希望一个人尽其职责,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职位抱有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快乐。
兴趣一词,听起来似乎指理想、欲望,也有喜欢、享乐的意思。因此,归纳起来可以作如下的解释:如果单纯就职务表面的要求去做,这是俗语所称的“例行公事”,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按照规定行事,遵照命令去做。但如果是抱着兴趣来处事的话,那么就不同了。那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样做好,那样做较好,或者这样做的话将会有如何如何的结果等等。总之,再加上自己的欲望与理想去做,才称得上感兴趣。这便是我对“兴趣”二字的见解。
虽然兴趣的明确定义我不知道,但必须强调的是:一个人对他所担任的职务一定要抱有兴趣才好!更进一步说:既然作为人而存在,我们就应该抱着像人那样的兴趣来尽心做事。总之,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持有兴趣,且将个人的兴趣积极提升,那么你的功德就能在社会上出现。即使不能达到这种境地,只要你兴趣十足地去做,那么,工作起来就有精神。反之,如果仅照章行事,从事一些无兴趣的工作,那么工作就没有生命,没有意义,只能说是躯体的存在罢了。有本书提到养生法,说如果一个人到了人老珠黄不能活动时,虽然生命犹存,但每天只靠吃饭、睡觉来打发日子,那不算有生命,只是躯体的存在。因此,一个人衰老了,即使身体行动非常不灵活,若还能以心立世者,才能算是生命的存在。
诚然,人都希望能以生命存在于世,而不想以躯体存在。这道理我们老年人要时常铭记在心。另外,如果被人说了一句:“那个人是否还活着呢?”那么他的意思是指被问者大概是一个以躯体存在的人。如果这样的人占多数的话,那么日本就不会生气勃勃。现在,社会上有不少知名人士被人怀疑“那人是不是还活着”,这就是指其躯体而言。所以,经营事业的道理也一样,事业不应该是死板地去做,而应该对它抱有兴趣。
没有兴趣,就不能唤起工作热情,恰如木偶人一样。因此,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尽量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做,即使不能完全如愿以偿,但至少总会满足自己一部分的理想或欲望。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语道破了兴趣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职务不能不满怀热忱。
道德应进化吗
道德这种东西,是不是也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地逐渐进化呢?也就是说,道德是否会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进步呢?这话似乎不太好理解。但正如前面所说,宗教信念是可以强化道德的。因为社会对道德的解释是渐渐在演变的,本来就已经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道义心,因伦理关系才获得维持。
道德一词是发源于中国古代唐虞之世所说的王者之道,所以,道德一词起源得很早。
进化不只是对生物而言,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的东西都应自然地进化。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物的进化,不少东西不也都逐渐地发生变化了吗?进化论本来是针对生物才发展出来的,但是,如果反复研究,把研究的结果推广到非生物世界,也能适用。即使不是生物,也是在逐渐推移变化的。与其说是变化,不如说是向前进步。
不知是在什么时代产生的礼教,在中国提倡了“二十四孝”,列举了种种孝顺的故事。其中,最可笑的是郭巨的故事:他因为家里穷,怕刚生的孩子与母亲争食,因此就想将自己的孩子活埋。挖土的时候,竟然挖出了一只釜,其中装有很多黄金,顷刻间,变成了巨富。孩子没有被活埋,母亲也得到了奉养,这就是因为郭巨的孝心感动了老天,老天才让他致富。可是在现今的社会上,如果有人为了尽孝,将自己的孩子活埋的话,一定会受到人们的严厉谴责,骂他是马鹿(畜生)。可见就是孝这一件事,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毁誉也是不同的。
再举一例来说,王祥为了替继母治病,去捕捉鲤鱼,但时为冬天,河水都冻结成冰。为使坚冰溶化,他赤身**躺在冰面上,终使坚冰溶化,鲤鱼跃出。这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如果真是事实,不管他的孝行多么伟大,在他的孝心感动天神之前,他的身体早已被冻僵了。这反而违反了孝道。
像二十四孝的教育,因为是假设性的,我认为不适合作为范例。不过,对做善事的看法,大家的看法不都是随着世界的进步而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吗?如果就某种物质方面来想,把没有电力、没有蒸汽的时代和现在相比,是不能平行比对的。所以,道德如果也像电、蒸汽机等物质那样变化的话,那么,随着时代巨大的变化,古代的道德就失去了应该尊重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