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仁义与富贵(第1页)
第4章仁义与富贵
真正的生财之道
究竟什么是实业呢?实业即一切以赢利为目的的买卖商业、生产工业。如果工商活动不能增加利润,工商业就毫无意义,也不可能产生任何公益。虽然是图利,但如果是只图一己私利,不管社会公益,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呢?假如事情真的到了这种地步,其结果必然变成像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等情况了。所以,真正的谋利,需要以仁义道德为基础,否则,即使能谋利,也不会长久。这是我的信念。
中国的道学,特别是一千年前宋朝的学者,他们的主张一如今日日本社会所走的路线,他们倡导仁义道德,紧接下去应该推行使社会前进、百姓富裕的政策,但这一道理却完全被宋朝学者丢弃了。利益和仁义道德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宋朝学者顾此失彼,他们只知偏重仁义道德的空泛理论,不顾利、欲的正面效用,鼓励寡欲导致了民穷国弱,大好中原拱手让出,这是宋朝末年的悲惨教训。
由此可知,空洞的仁义道德如果没有利益相辅,也会损伤国家的元气,削弱社会的生产力,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所以,仁义道德本来是很好的,可如果倡导不当就会导致国家灭亡。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要采取利益主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以随心所欲,不管他人的死活呢?日本的邻国中国有一部分人,在元朝时代是这样做的: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好就可以了;不管国家怎么样,自己没事就好了,至于政府如何丧权辱国才不在乎呢。
在追求个人的利益时,社会的前途、国家的命运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宋朝偏重空洞的仁义道德而亡国,现在的利己主义又危及到社会和国家。这种情况不独发生在中国,其他国家也都一样。谋取利益与仁义道德二者相辅相成,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个人才能有荣华富贵。
比如说,经营石油、制粉或人造肥料等业务的人员如果没有追求利益的观念,一切听其自然,不好好经营管理的话,这些事业绝对不会赚大钱。假如说是因为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别人赚钱还是赔钱,都对我没有影响,那么,你所从事的工作就不会有进展。但是,如果是自己的事业,就会想办法使其顺利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的观念,不顾社会的发展,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结果将会怎样呢?那一定是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只想着自己一个人获利,结果却使自己跟着一起遭受损失,蒙受不幸。以前事物还不先进,有时会遇到侥幸,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凡事都要遵守一定的秩序,才会互相得利。
因此我希望人们有求得更多利益的欲望,但在追求利益和欲望的过程中,要经常保持一颗人道的心。这个道理就是与仁义道德相符合,如果不能互相配合,其结果就是空谈理论。只重道理,不顾利害,人们将重蹈宋朝亡国的覆辙;只偏重欲望,不顾道义,人们将陷于“不夺不餍”的深渊而万劫不复。
金钱的善恶在于人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钱是贵重的”、“必须尊重钱”等关于金钱的格言。有诗这样写道:“世人结交以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这里说黄金的力量真是太大了,甚至能够支配形而上的精神——友谊。
在东洋社会,从古至今一直都是重精神、轻物质,然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友情都会被黄金所左右,我们可以想象人情的堕落是多么的严重,这真叫人寒心。可是这又是日本社会经常遇到的问题。例如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人们一定会聚餐痛饮,因为一起吃饭谈话有助于增进友情;好长时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突然来访,如果不准备些酒食招待,似乎很难说得过去。而这些事情都和金钱有关系。
俚谚说:“捐多少钱,便得多少功德。”投一块钱在功德箱里就积了一块钱的功德,投两块钱就积了两块钱的功德,放的钱越多,所积的功德便越多。又有“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虽然很讽刺人,但也很贴切地表现出钱的巨大威力!钱发挥善的作用还是恶的作用,完全在于拥有者如何使用,并不在于钱本身,所以对于钱的功罪善恶很难下结论。
钱本身没有判断善恶的能力,善人使用它就表现为善,恶人使用它就表现为恶。一切决定于金钱的拥有者的人格是善还是恶。所以我常常向人推介昭宪皇太后(明治天皇皇后)所御咏的一首歌:“心地好,黄金是财宝;心机坏,黄金带灾害。”我很赞赏她在这首歌中所表述的含义。
世人知道有人会恶用金钱,因此,古人告诫说:“小人无罪,怀玉其罪。”又说:“君子财多损其德,小人财多增其过。”《论语》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大学》有:“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像这样的格言还有很多。我说这些并不是说要轻视金钱,而是说要在处世中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就必须先对金钱的使用有所觉悟。
关于金钱的训言,也要仔细地体味。究竟应该怎样使用在社会上有如此大力量的金钱?我认为过于重视金钱是错误的,过于轻视金钱也是不正确的。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决不赞同贫穷,只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已。
孔子的理财富贵观
儒者对孔子的学说历来便有所误解,尤其对富贵的观念与钱财的思想误解最深。在他们的解说中,“仁义王道”与“钱财富贵”二者是水火不容的,所以他们认为孔子会说诸如“富贵者无仁义王道之心,君子如欲立志行仁,理当舍弃富贵之念”之类的话。可是孔子所说的,只是从侧面点到而已,后来的儒者仅凭“一面之词”无法完全理解孔子的真意,以致向社会传播了错误的观念。
我举一个例子,孔子在《论语》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表面上看这一句话,好像是在轻视富贵,但如果仔细思考,这句话的主旨是在告诫人们,不要以不正当的方法求富贵,要以合乎仁义道德的方法去求富贵。
我再举一个例子,还是《论语》中的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句话正确理解的意思是,如果是用正当的方法求财富,即使是做身份卑微的人做的事情,我也愿意。所以孔子并不是鼓励人要自求贫穷,而是不要去求不合正道的富贵。如果有人武断地说,孔子为了财富,连卑贱的执鞭者也做过。世上的道学先生一听此说,肯定会目瞪口呆,大吃一惊。可事实终归是事实,的确是孔子自己说的,所以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孔子所说的富是绝对正当的富。
不正当的富,不合于理的功名,对孔子就是“如浮云”般不屑一顾。可悲的是,后世的儒者没有全然理解孔子的意思,只要是富贵功名,不管善恶,一律恶视之!这个结论下得真是太轻率了,我认为只要是合乎正道的富贵与功名,孔子也会积极争取的。
救贫之道
我一直认为救贫事业必须从人道上和经济上去处理,但现在,我发现还必须进一步同时从政治上去着手。
我的一位朋友,前几年前往欧洲考察贫民救济措施,他一回国,就请他作了一次报告演说。据他说,英国对贫民的救济工程已经实施了三百多年,到现在也不过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丹麦的救济工程,其措施比英国更完备。其他的像法、德、美等国也各以其不同方式,实施着救贫活动,他们对贫民的救助决心很大,没有丝毫的迟疑,一点儿也不敢忽视。听了他的报告后,我们了解到在救贫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海外各国都做了,并且比我们做得更早。
在这个报告会上,我陈述了我个人的意见:“不管是从人道方面来说,还是从经济方面来看,救助弱者都是应该的,就是从政治上来讲,我们更应该保护弱者。但是我们的救助,并不是要让他们徒食悠游,那样做是浪费金钱,培养他们的懒惰,不会起到好的效果。我们要尽量避免采用直接的救助,要采取治本的防贫措施。比如减轻对一般下层阶级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租税,再比如解除食盐的公卖。”
个人的财富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可是如果认为个人的财富是自己一人专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你想想,如果单凭你一个人,你能够成功吗?你能成什么事?如果没有国家和社会,你能赚到钱吗?没有国家和社会,任何人都不能很惬意地立身于人世间。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从社会所获得的助力一定也越多,那么,他回馈社会的也应该越多。所以参加救济事业,是他应尽的义务。
我认为不仅富者应踊跃参加救济事业,回馈社会和国家,只要是有能力的人,都应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社会。我要强调的是,特别有钱的人更应该关注这一点。
我十分关心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救济事业做到适可而止,如果我们的方法使乞丐从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那这样的慈善不是慈善,救济也不是救济。还要注意的是,如果富豪们能够诚心诚意地响应陛下的仁慈而捐献资金,加入慈善事业,那就很好,值得称颂;如果是为沽名钓誉才慷慨解囊,那就不值得赞许了。
缺乏真诚之心的慈善事业,结果反而会造就坏人。总而言之,伏思陛下皇心所存之际,富户豪门把此当做他们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这样做才符合天皇陛下的意旨,保持社会安定的秩序,为国家的安宁作贡献。
金钱无罪
陶渊明有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朱子有警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都是在劝诫世人要珍惜光阴,尤其要珍惜容易沉湎于空想、容易陷入**之中的青年时代,因为,这段时间会像梦幻般倏忽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