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章 千年万里纵横行(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我这才想起,人们为什么拼命去吹捧、研究三苏,因为即使把那块枯木头吹到天上,也不会引起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不快。历史毕竟是死的,最复杂的还是现在。的确,回顾历史比创造历史要省事得多。因此,许多该创造的地方,就让它空着、等着。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空白。

少女

11月12日。把代表团送出境,客走主安,如石落地。我们两个陪同一身轻松,到白天鹅宾馆去吃最后一次工作餐,然后便可回京复命了,这半个月真把人累个死,像剧团赶场一样地转,上车下船十几个大箱子还得当装卸工。刚在小方桌上坐下,我就长出一口气说:“小程,多亏你,真是个干外事的人才!”

“屁,什么人才,狗才。”小程知青出身,那几年吃够了苦,说话还有股山野风味。

“嘻,”坐在我们同桌的一个少女,抿嘴一笑。大概“狗才”这个词对她很是新鲜。

这时,我们才注意到桌旁还有一位少女,齐耳短发,鸡心领黑丝短袖,衬着雪白的脖颈和一张红润的圆脸,就如古小说里说的“粉颈桃腮”,不像是当地人。她见我们打量她,便一点头说:“你们是搞外事的?”

小程说:“是。你也是?”

“不,外贸。”

“哪个公司?”

“康华。”

我说:“噢,邓朴方的残疾人基金会。牌子很响。”我又问了几个熟人,她说,听说过,但不认识。原来她是招聘到广州的分公司的,搞推销洽谈业务。杭州丝绸中专毕业,先分到一家工厂搞检验,后来毅然辞职,来闯广州。

我说:“丢了铁饭碗不可惜?”

她嫣然一笑:“你知道我现在想干什么,我真想去当个个体户,多自由。在工厂时,组长、主任、厂长,一层一层管你,烦死了。我去年来广州,户口也上了。明年到深圳再住上一年。现在已经和加拿大联系上了,后年去那里定居。最近我把我的小叔叔也从西安动员来了。当什么工程师,来这里做买卖。要什么固定工资,我现在每月收入两百多,一个人花不完。学英语,学摩托车,这不刚从训练场回来。每周两个晚上的舞会不能少,拼命玩。”

我们听得目瞪口呆,一个二十几岁的少女,只身闯广州居然落了户,无牵无挂,不顾后路。我对小程说:“不用和我比,和你比,恐怕你们之间也有‘代沟’了。”

小程说:“是,是,看我这么泼辣,我真还没有她这勇气,整大十岁,老了一截。”

她又是轻轻一笑。我说:“你们这一代赶得好,没受什么苦,我大学毕业去当农民,小程中学毕业去当知青。你现在自由自在地闯广东。”

“谁说我没受过苦。‘文革’时我才4岁,就跟姥姥下乡了。”接着她还挺认真地诉起苦来。

我哈哈大笑:“那时你懂什么,还不是家人受苦,以后你听说一点罢了。”

“反正我也是吃过苦的。”她连娇带赖地一笑用起天真这张牌。接着抽出两张名片:“来,交个朋友。”往桌上一摔。

饭吃完了,她并不用付钱,说和这宾馆是老关系。在门口,一声“拜拜”她飘然而去,不是往外走,却向餐厅里面走去,我看着她姣好的身影消失在走廊拐弯处。这座最现代化的宾馆给我们印象如原子能反应堆一样神秘莫测。我们下榻总还有几分怯生生的,她却如踏平地了。本来,这种地方,对她是协调的,对我们已是不大合拍了。我反身向外走去。想,这位女孩,这位新女性,弃学、弃工来自闯生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象征呢?

阅读指导

文章按出游时间和行程的顺序,以日记的形式,选取了行程中所见的几个点,分别来写景、叙事、记人,并分别谈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特点。

观乐山大佛,看到了宗教信仰的力量,宗教在一定时间内能超乎物质之上,创造一切,但也感悟到人常常既唯物也唯心,历史中常常费倾城倾国之财,动用成千上万、一代数代人,而创造的却是虚妄之物,作者希望历史之车能有一个指南针前导,能少走弯路。“我们这一代人还干过这种傻事”,作者点到为止,没有具体展开,但刚经历“文革”动乱年代的人们是不难对造神运动有所联想的。

作者由三苏祠内木假山的替代物、各种名号的东坡美食、东坡误解赤壁,想到我们“背着的许多包袱”中总爱向后看、“崇名”吃古人饭等传统心理习俗。在石刻之乡大足,遇到了卖佛像的精明小孩,作者看到了商品经济带来的新景象,人们已经冲破了宗教思想禁锢,开始尝试走向市场了。

在江轮上遇到了一队未来的画家因没有钱而睡甲板,作者由此感受到了有所追求的人的精神力量和美好人格,为了创造美而甘愿付出辛苦。看到黄鹤楼前社会发展的新气象,感受到了我们事业的发展,但名楼前竟没有卖楹联题词的拓片纪念品,感到我们的观念还是差了一步,又了解到没有这种纪念品是因为“名人”在争名夺利而不好协调,作者深感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不快使许多该创造的地方却空着等着,由此看到了我们事业中的空白,国民的劣根性贻误了不少事业的发展。在白天鹅宾馆见到了一位辞职闯世界的少女,看到了敢于追求自由与享受的新人物,感受到了开拓者的勇气,也表达了对“最现代”的一种疑虑。

总之,作者感受到了宗教的与人性的传统因袭、新观念的开化、发展中的人性困惑、新事物与新人物的出现与躁动。由佛到人,由旧到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新与旧并存、保守与开放相交的时代特色,写出了新时代中的新景象,在因袭的负担中看到了新的曙光。

在并列联缀材料的同时,作者还精于焊接密缝。如在“问木”一章末尾,“吃古人饭是我们除造神之外的又一大毛病,叫我们总爱向后看”,既概括了本章中人们行为的实质,又勾连照应了上一章的内容,“造神”一词同时还点明了上一节中作者暗示的、抽象概括的当代人干过的傻事。同样,“卖佛”一章在末尾又呼应了前两章内容,使章节内容的安排有了逐层递进的逻辑意味。“少女”一章末尾,作者思索这位新女性应是一种什么样的象征,也似乎让读者去思考上两章中的人物会是什么象征。“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作者善于在章节的结尾处焊接密缝,使散乱的出行记事紧密结合,自成整体,同时深化了主题,促进了读者的思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