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欧元区成立火药桶爆炸(第2页)
环顾全球,评点一下当时的候选者,我们就心中有数了——
俄罗斯:是个大国,且对于自己“连年用热脸相迎,却每次都发现自己的脸贴在一个冰冷的美国屁股上”的遭遇感到厌烦和愤怒,因此它符合条件二和三。然而,俄罗斯没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原因很简单,俄罗斯已经陷入了去工业化的泥潭之中——排除。
东盟:具有大量生产廉价工业品的能力,但刚刚经历了危机,被欧美资本联合洗劫(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不具备强力、坚决支持欧元的能力,即不符合条件三——排除。
墨西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铁杆成员,其生产直接面向美国市场,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但是不能在满足家门口的美国后,还能满足欧洲的需要,因此不符合条件一(据商务网站有关墨西哥的《国别贸易报告》所提供的数据:2007年上半年,墨西哥对美国出品1059。9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82。9%;同期,墨西哥对欧盟出口62。8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4。9%。);墨西哥沉浸在赚美元的狂欢中,并没有动力反对美元霸权,因此不符合条件二;墨西哥非大国,因此不符合条件三——排除。
巴西:生产能力和潜力均不能达到要求,欠美国的外债要还到“地球爆炸才能还清”,对美国依附性很高——排除。
扒拉着手指头算下来,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符合这三个要求的,在当今的世界上,只有中国。
然而,现实给了欧洲领导人们当头一棒——美军以北约的名义轰炸了中国大使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北约,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人都有份的。换言之,美国人代表欧洲人,或者替欧洲人谋杀了中国的好儿女。这笔血债,美国人不但不放在心上,还把杀人的鲜血成功抹在了欧洲人脸上。
施罗德心中苦涩不堪,不过他是个厚道人。这种情况下访华,并且寻求北京对遭受重创的欧元以及前景不怎么美妙的欧元区的支持,可不是好差事。然而,他尊敬长者,没有把这个苦差事推给法国总统希拉克——比起“中国通”希拉克来,老施年轻12岁。
他成功了。若是后人据此写一个传奇小说,名为《施罗德单刀赴会,朱镕基折冲樽俎》,我们绝对不会感到惊讶。据法新社报道,5月13日,施罗德在北京与中国最高层的江、朱两位领导人会谈。
中国领导人在国家最高利益上非常睿智,并未过多纠缠“美国人代表欧洲人的杀人事件”。令人瞩目的是,双方务实地探讨了更重大的问题——中欧经济合作:为了中国,也为了欧洲。
于是,我们查询当日的新闻报道,就会发现如下事实:在北京,施罗德说“德国希望中国能在年底前入关,德国和欧盟希望能帮助中国和美国在加入WTO问题上达成和解协议”,“欧盟周二与中国就加入WTO问题重开谈判”——他争取到了中国的支持,中国也得到了欧元区的支持。
中欧选择的合作方式,是在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全面战略合作。中欧经济合作的框架,是欧洲承诺将会力推中国(当然,在“力推”的过程中,欧洲人绝对不会忘记索取回报)加入、中国自己也将会全力争取加入的WTO。
中欧将在WTO会师,各取所需,实现双方的跨越式发展:欧洲将会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这些是50年来困扰和束缚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国为欧洲提供巨量的、廉价的、稳定供应的、物美价廉的工业品,这些都将为欧元提供稳定的支撑。
所以说,1999年5月,曙光初现!
“跟中国谈成了,欧元就还有翻盘的机会。这次被美国人暗算,虽然亏大了,但是可以成功地把俄罗斯的势力从巴尔干驱逐出去,欧洲政治、军事、经济整合指日可待。”施罗德回国的时候,是带着成就感和无限的自豪感回去的。他坚信自己的事业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伟大的、必需的,他走在了领导欧洲走向统一的道路上。这条道路,是查理曼大帝、拿破仑、希特勒(希特勒不是好人,但他是个巨人)等政治巨人用尽一切道德和不道德的手段全力争取却最终功败垂成的道路。
今天欧洲人为了未来,审时度势,放弃了战争的方式,用小步快走的方式和平地再次向“欧洲统一”这一目标发起了努力。这未必符合中国人的利益,但是我们必须对老施表示敬意。
然而,美国人很快就让他大吃一惊。
为了“中国人”的利益,为了中欧能够在经济合作的具体框架——WTO内会师,老施很上心,主动用整个欧盟的名义,向美国人喊话。
美国人听到后,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克林顿马上就做出了安排。
于是,一场大戏就此上演——
1999年6月2日,南斯拉夫屈服。6月10日,战争停止。6月12日星期六凌晨,当中国人还没有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一个震惊世界并且足以令欧元区恶心、愤恨到极点的消息传来——11日(星期五)深夜,俄罗斯军队以维和部队的名义,抢先进驻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机场。
据称,“200名俄军空降兵突袭普里什蒂纳机场,抢在英军前,占领了这一军事要冲”。在我们看来,是在英军的主动配合下,俄军才成功地“抢”在前面。当时要啥缺啥,坦克跑不动、潜艇下不了水、步枪锈得拉不开枪栓的俄军,竟能够为他们那好几年没有上天的、老掉牙的直升机弄到足够的汽油,而且能做出这等漂亮的举动,要是没有“外人”帮助,那才叫神奇。
事情还没完,一个月后的7月11日,美军主动向俄军让出了科索沃东部的部分防区。我猜,老施肯定一边龇着牙花子,一边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来:“克林顿这招‘纵虎归山’,玩得真叫个绝啊!”与俄罗斯的闪电动作相反的是,在美军的“帮助”下,在前盟友塞尔维亚警察“有意”和忠实盟友英军“无意”的策应下,迫切需要驱赶俄罗斯势力出巴尔干半岛的法军和德军不但没有快速反应必需的直升机来帮助他们部署到位,而且在徒步行军中,还碰到了地雷问题——鬼才知道真的假的!都什么时代了,竟然还有“徒步”行军的现代化军队!
欧盟(除了英国人)——换言之,就是法德为核心的欧元区欲哭无泪,辛辛苦苦安排了几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欧元一露头就被暴打致残),没有想到是这个结果:本想将俄罗斯的势力就此驱逐出巴尔干,最终竟然让它在科索沃稳稳地住了下来!
我们回顾历史,就可以理解欧洲人的心情了。包括英国人在内,欧洲人一直致力于把俄国驱逐出巴尔干地区。1853年,英国、法国联合土耳其、撒丁王国等,向意图独霸巴尔干的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最终俄国人惨败,并吐出了全部战果和既得利益,沙皇尼古拉一世因此忧愤成疾而暴亡(现在大家都认为,他实际上是受不了打击而服毒自杀的)。这就是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说句题外话,在这次战争中,有位下级军官屡立战功(不知是真是假),然而显然他无法挽救俄军的全面失败,他就是后来的俄国文学巨匠——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需要稍加说明的是,与历史上的表现相比,英国人前后矛盾的表现耐人寻味,却在情理之中:当年它是老大,为追求欧洲霸权而需要驱逐俄国;现在则是马仔,依附于美国人才能生存,是在为美国人打工,所以它留住俄国,以利于美国继续控制欧洲。
欧洲人(不包括美国老板的英国马仔)傻眼了:欧元区要拆掉的炸弹,不但没有拆掉,还在嘀嘀嗒嗒地响,等到再次美元危机,就要爆炸!
这是利用率多么高的炸弹啊!
金融危机于2008年8月全面爆发前,或者说在美元信用危机全面爆发前,炸弹的引信着了起来——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在沉寂了9年之后,在舒服地享受了多年的“事实独立”后,宣布正式独立了。很明显,有人需要这个定时炸弹再次爆炸。
唉!瓜子一声叹息,不过是替欧洲人多舛的命运而叹息。
哼!瓜子一声冷笑,不过是为美国人害人得逞、自以为得计而冷笑。
哈!瓜子一声偷笑,这次是为自己——焉知不是我华夏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