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上海合作组织 联俄抗美(第1页)
第5章上海合作组织:联俄抗美
1999年6月11日,当欧元区双核——法德的军队还开着“11路公交车”在路上艰难跋涉之时,俄军忽然空降普里什蒂纳机场,在欧洲人志在必得的科索沃深深打入了一根钉子,牢牢地扎下根来。
至此,法德策划多年的、将俄罗斯的势力挤出巴尔干半岛的计划彻底泡汤。施罗德、希拉克欲哭无泪,而另一边,则是冷笑不已的克林顿——他知道,有了美国人、英国人及塞尔维亚人的配合,俄罗斯一定能办好这件事情。
俄军这空前的漂亮之举,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除了克林顿)。实际上,自从苏联解体以来,它已经近十年没有这种漂亮的表现了。
而今天之所以如此一反常态,是因为总统叶利钦已经大幅度扭转国家战略,为俄军挑选了新的统帅,也为俄罗斯挑选了新的掌舵人。这位统帅和掌舵人,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后来接替叶利钦出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
但叶利钦做出这项重大的战略转变,也是无奈之举。
1991年苏联解体,接下来的是一连串的悲剧,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这意味着国家战略的大步后退。卫星国纷纷独立,海外权益也丢个精光,而美国人的军事基地和战略威慑力量则一步步向俄罗斯边境靠近。
对于俄罗斯来说,最大的悲剧却是领土的丧失——它丢掉了14个加盟共和国,失去了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领土面积从2240万平方公里一下子缩水到1735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是两百多年来,前后几代沙皇使了无数阴谋诡计,流了无数人的鲜血(自己的以及他人的),通过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弄来的,结果一下子全丢了。
然而,光看数字绝对不能说明俄罗斯的伤痛之深,因为这些土地的战略意义更加值得我们强调:
丢掉了波罗的海沿岸的绝大多数土地后,俄罗斯基本丢掉了波罗的海的战略主动权。从此,俄国人每次进出波罗的海,都要看人脸色。
丢掉了黑海沿岸的克里木半岛,基本失去了通过海军左右黑海和地中海局势的能力。这个半岛随着乌克兰一起独立了。这就是传说中列夫·托尔斯泰“屡立战功”的地方,也是那位脾气大的沙皇被活活气死的地方。
丢掉了外高加索(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的高产油田,当年希特勒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流尽了数十万德军的鲜血,费尽心力争取却最终功败垂成的大肥肉,就此不声不响一下子飞走了。
丢掉了乌克兰这个俄罗斯民族的“龙兴”之地,我们若查阅历史,就会发现,乌克兰之于俄罗斯民族,就相当于陕西、河南之于中华民族——俄罗斯的根被挖断了。此外,若我们了解到乌克兰那称为“粮仓”的外号,就能明白这对于俄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了——祖宗的牌位、自己的饭碗都一起被打破了。
俄罗斯的步步退让是因为整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在这些麻烦中,最令人痛苦的,就是欠下了永远也还不清的阎王债。之所以叫作阎王债,是说那利息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多,俄罗斯则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的绝望境地。
实际上,到1997年底,俄罗斯外债总额涨到了1300亿美元,另外,俄罗斯还欠下了700亿美元的内债。此时,俄罗斯当局全部的外汇储备只有130亿美元。你觉得俄罗斯能还得起债吗?这是典型的财政破产。
对于美欧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我们只需稍稍回想一下,这一年中,世界上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是什么,就会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很简单,就是要把在东南亚发生的一切复制在俄罗斯身上。
俄罗斯到底是个大块头,所以仅有金融进攻并不能让美欧放心,于是,作为配合,那些在美元、英镑、法郎、马克,甚至土耳其里拉或者里亚尔的哺育下,如同癌症一般恶性膨胀起来的车臣匪徒,不甘心已经获得的事实独立,他们趁着兵强马壮,将黑手伸向了整个高加索地区。首当其冲的,就是毗邻车臣的达吉斯坦共和国——这就是1998年发生在俄罗斯的事情。
然而,其战略目标绝非仅仅是策动达吉斯坦独立,而是配合美欧的大战略,策动整个外高加索地区从俄罗斯联邦中独立出去。
如此,美国人将会获得如下好处:
一、夺取高加索及其邻近地区价值数万亿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那么,当年希特勒动用了数十万大军,杀人盈野,流尽了雅利安勇士的血都拿不下的东西,美国人稍稍动一下手指头,就有人替它做了。代价不过就是从印钞机上淌出来的那种叫作“美元”的纸而已。
二、永久剥夺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
这将意味着数百年来俄国努力的目标——“在印度洋获得出海口”的梦想彻底破灭,也意味着俄罗斯以高加索为跳板向中东施加影响力的可能性完全丧失。
这点如果真的实现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中东四方会谈”(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就变成了“中东三方会谈”,而“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恐怕也要改成“伊朗核问题五方会谈”了——俄罗斯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出现在会场上。
三、极大削弱俄罗斯对于毗邻高加索的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的影响力。这将为美国人未来将俄罗斯从这一地区驱逐出去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一点如果真的实现,则我们就不会看到美国人策动的“安吉延事件”和“吉尔吉斯颜色革命”,因为毫无必要。那中亚五国政府也就不用考虑“倾向俄国还是倾向美国”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了,因为它们只有一个选择。
一切准备停当,索罗斯老先生所率领的金融杀手大军正式誓师出征。没有必要大张旗鼓,也不会有很多人参加这个仪式,原因我们都知道:这支部队的主力正在东南亚横扫一切。时间,就在1997年年底。
索罗斯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立刻作了周密的布置:他兵分两路,一路留在东南亚,另一路则随其北上俄罗斯。
后面随着索罗斯北伐的这一路,实力非比寻常。除了索罗斯老先生的嫡系“量子基金”之外,他还带上了一批中央政府派来跟他协同作战的劲旅,其中任何一个都不逊色于他的嫡系部队,比如那个已经在俄罗斯布局很久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等。
之所以如此布置,是因为直到1998年新年到来之际,在“尸横遍野”的东南亚,还有一个硬骨头没有啃下来——香港。
索罗斯老先生的风格向来是一以贯之的。他总是先炒作目标,把该国的投资前景说得天花乱坠,待泡沫炒高之后,再一举刺破泡沫,继而在颓然倒地的倒霉蛋身上吸血吃肉。
而对于俄罗斯,他却用不着这么费事。
因为这个倒霉蛋,看上去似乎是个稍稍一推就会摔成碎片的破罐子。单单在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这短短十个月的时间内,俄罗斯就发生了三次金融危机,形势越来越恶化。到1998年8月底,俄罗斯股票市值跌去70%以上。此一轮危机之后,居民储蓄损失一半以上,大批商业银行因为资不抵债而被俄罗斯央行接管。
这就是出击的良机,作为最后一击,索罗斯他老人家亲自出马。
1998年8月13日,索罗斯打了个饱嗝,在俄罗斯报纸上撰写了一篇文章,向俄罗斯金融当局发出了真诚的建议——他敦促俄罗斯政府“采取负责任的行动”。什么叫作“负责任的行动”呢?索罗斯真诚而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俄罗斯政府一次性“把卢布贬值15%~25%”就行了。
只要俄罗斯政府照办了,按照不久前在东南亚使用过的剧本,这就是全面进攻的信号弹。得到这个信号,则第一轮攻击立刻开始,那就是外资集体出逃的大戏。此时,俄罗斯政府就得将家底抖搂出来还债,而且,一定要用美元还。
130亿美元的家底对1300亿美元的外债,看你到哪里找那1170亿美元还给债主?
按照东南亚的惯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美欧银行家在IBM和世界银行的带领下,夹着皮包大摇大摆地走进俄罗斯的家里,清点账目之后,就可以接管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