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王屋山人(第2页)
“颢平生自负,人或为狂,白相见泯合。”
所有人都觉得魏颢自负疏狂,但魏颢跟李白在一起的时候,一切却那么自然。这种在对方面前可以自由做自己、无论自己怎么做对方都觉得没问题的感觉,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体会,为了描述这种感觉,人们发明了许多词汇:惺惺相惜,臭味相投,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莫逆之交,肝胆相照,如胶似漆,琴瑟和鸣,高山流水。
如果别人都觉得你不正常,如果恰好你过得也不是很好,你会不会因此怀疑自己?你会不会一改往日的不屑,仔细想一想那些被你视作噪音的别人对你的评价?阿杜说过,谁都可能暂时地失去勇气。
如果突然有个人说,你挺好的啊。
你会不会有种热泪奔涌的冲动?所谓知己,不是“懂我”,是“爱我”。好多人说,找一个懂自己的知己好难,言下之意,自己很难懂?人这种生物,很好懂的——你说那些年你没遇到懂你的人,其实是没有遇到想懂你的人。人会说会叫,比动物好懂一万倍,但竭力地呼喊、拼命地倾诉,却经常换不来哪怕一个听众,是不是很奇怪?
杜甫“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泪点在于,当全世界都抛弃你的时候,我仍然爱你。这种爱当然不是爱情,但它超越了爱情:人与人之间、灵魂与灵魂之间、宇宙中两粒尘埃之间的爱,足以轻易地让那些被世人赞颂过的最美的爱情故事黯然失色。
白居易问刘十九那一句“能饮一杯无”,请问司马相如的情歌中,哪一句可以匹敌?
魏颢见到李白的时候,李白也见到了魏颢。当魏颢在心里赞叹李白的风流蕴藉时,李白也在为他的数千里追寻而感动不已。魏颢察觉到李白的亲切与随和,李白也感恩于魏颢的仰慕与热爱。
李白给魏颢写了一首很长的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序言里记述了魏颢追寻自己的过程:
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在古代,旅行是特别艰苦、特别费钱的高危活动。
魏颢的追寻李白之旅,不但要承担旅途奔波的高额花费和生命危险,更受制于通讯,必须接受不断跑冤枉路的糟糕经历。当你听说李白在山东的时候,你除了动身去山东没有别的办法,但三个月之后,当你到达山东的时候,李白是否还在山东呢?
百折不挠这个词,用在魏颢身上,太恰当不过。
魏颢的硬核追星获得了连他自己都不曾料想的丰厚回报。魏颢不像李白、杜甫、高适那么有名,他的故事理应像大部分人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在李白赠给他的长篇诗歌里,我们却可以窥见魏颢的风采。在李太白的笔下,魏颢像杜甫一样闪闪发光。
魏颢是山东人,少年即有才辩,隐居王屋山,修炼学道,为访李白,辗转三千里,一路瞻仰古迹,根据李白诗中的不完全统计,这一路魏颢观看了钱塘江的潮、会稽的若耶溪、余姚的曹娥碑、天台的寺、温州的岛屿、新安江口的水、谢灵运登临过的山、沈约题诗的楼……
这些绝妙的古迹与美景,见识过无数慕名而来的人,千载万年之后,不出意外的话,那片海、那座山应该还在那里。世上真正稀缺、转瞬即逝的美景,是那个和你狭路相,愿意和你不醉不归的陌生人。钱塘江的潮我也见过,但魏颢见过李白,李白也见过魏颢,我只看见潮。“潮打空城寂寞回”,当然不是钱塘的潮,但此时突然想到这一句,才发现人家写得确实横。
李白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不是普普通通的酬唱客套,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不像是酒后满纸落云烟的挥洒,里面有用力的痕迹,也有讨巧的心机,比如,诗歌的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魏颢旅行过的景点,把那些风景写得特别动人,读着读着差点以为这是首山水诗。这些山水美景跟魏颢有什么关系呢?没啥关系,魏颢去过而已。
刚认识的朋友,了解不多,但你就是莫名其妙地特别欣赏他,特别想给他写一首比之前赠送任何人的都长的诗,怎么办?李白的尴尬就在这里。这种含着眼泪强行写下去的事,李白其实不是第一次干。尽管如此,李白毕竟是李白,哪怕强行写的诗,读起来仍然优美飘逸,感人至深。
比如这几句的写景:“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这四句是想象,想象的内容,是魏颢曾经看到的美景。人游月边,这人是魏颢;舟在空中,这舟是魏颢的舟。秀丽的江城,清丽的风景,缥缈的月色,空灵的小舟,谁知道,都是你。你看见世上的风景,但我毫无艳羡之感,不是你看过的风景不够美,而是无论那风景多美,都不及我看到的你。
听上去像土味情话,但大意就是这么个意思。
诗歌中,李白甚至提议要带魏颢去见自己的好友,大家一起玩耍。“吾友杨子云,弦歌播清芬。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
李白告诉魏颢,自己的朋友杨子云虽然是江宁宰,听起来跟我们不像一类人,但这个人的爱好跟山公很像,要不咱们一起去找他玩一趟吧,顺便也让他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喜欢你。
魏晋名士山公,他到底有怎样的爱好呢?在那个年代,他的爱好,可谓妇孺皆知。请看儿歌:“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是个狠人。
李白要带魏颢去拜访自己的好友杨子云这件事,说明他真的喜欢魏颢。我们可以读到李白与杨老哥的诗歌酬唱,字里行间能看得出,杨子云绝对不是李白的泛泛之交。杨是旅行中会想念的那种朋友,“徒令魂入梦,翻觉夜成秋”(《宿白鹭洲寄杨江宁》);他也是你愿意和他在盛大宴会上觥筹交错的朋友,“感此劝一觞,愿君覆瓢壶”(《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同时,他也是你遇到挫折时想要倾诉的朋友,“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李白眼中的杨兄,是光芒万丈的存在。《江宁杨利物画赞》里写道:“赵城开国,玉树凌烟。笔鼓元化,形分自然。明珠独转,秋月孤悬。作宰作程,摧刚挫坚。”这么重要的朋友,他第一时间要介绍给魏颢认识。你交到了特别喜欢的朋友,大概也会第一时间跟死党分享喜悦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李白赠魏颢诗的最后四句:“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山无棱,天地合,黄河断,乃敢与君绝。
(这里请原谅我破坏气氛一下,没有半点怀疑李白情感真诚的意思,单纯忍不住而已。唐时大概黄河水量很足,所以太白以黄河断为喻,但后来由于生态破坏等原因,黄河一度经常断流。某百科上甚至有“黄河断流”这个词条:“黄河自然断流指黄河最下游一个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不足1m3S。断流始于1972年,在1972—1996年的二十五年间,有十九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四年三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魏颢仰慕李白,李白回报了他的仰慕。
在《李翰林集序》里,魏颢提到了李白对自己的勉励:“(白)谓余‘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颢今登第,岂符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