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章 王屋山人(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著大名于天下”的意思是“成名”,“成名”的意思很单纯,专指一件事情,科举登第。罗隐考了十几次未果,写下“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之句,是没能“著大名于天下”的典型。白居易年未三十而中进士,“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谓春风得意,但他应该见过许多蹉跎岁月未成名的举子,偶尔也会发出“成名要趁早”的感慨:

悲哉行(节选)

白居易

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

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

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

孟浩然算不算“著大名于天下”?不算,因为没考上。甚至李白都不算“著名”,尽管他在中央当过近两年的翰林,但他离开之时仍是白身布衣。

魏颢口中的李白,说出“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这种苟富贵、勿相忘般的田舍之语,并不让人意外。李白的功名心,很可能比魏颢的还要重,只是他太过骄傲,以致年轻时的我们一度以为他真的不屑。

魏颢成名之后,没有忘记李白。两个人分手之后的第二年,“四海大盗”,李白放逐夜郎。“经乱离,白章句**尽”,六年之后,魏颢于山西绛县偶然得之,“沉吟累年,一字不下”,直到有一天突然想起旧事,援笔作序,开始编辑李白集——开篇附二人之间的酬唱诗,“不忘故人也”。

在序的最后,魏颢写道:“白未绝笔,吾其再刊。”

显然,魏颢已经很久没有跟李白通音信了,战乱的年代,即便想通信,你也很难找到地址,就算找到地址,信也不一定能够顺利送到。音书断绝是很寻常的事,忍一忍,等一等,再大的动乱总会有平息下来的那一天,到时候再相见,不醉不归,岂不美哉?如果你还写,那我再替你编辑传世,如果你后来还愿意对我讲故事,我会在以后的序言里为你记录。

魏颢这样有良心的朋友,后来的世界上已经不多。

可惜,当魏颢落笔的时候,虽然世界基本上已经太平,但世上再也没有李太白了。在魏颢沉吟的“数年”里的某一年,李白死在了自己的六十二岁上。

相对于李白赠魏颢的诗,在我眼中,魏颢赠李白的诗更加真挚感人。当然,这跟诗才高低无关,主要是李白的人格魅力太过震撼,目睹斯人,你没办法矜持,没地方隐藏,没必要保留,没机会内敛,那种爱慕会自己爬上笔尖。

魏颢的诗才并不飘逸,有时甚至流于笨拙、琐碎和啰唆,年轻人作诗的油滑和套路偶尔也会暴露出来,但那都是诗力所限,其实不必苛责。重要的是,诗中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是质朴和真挚的,那种质朴和真挚,一千多年之后,仍然不难体会。

本章的最后,我想用魏颢的这首诗作为结尾。

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

前进士魏颢

君抱碧海珠,我怀蓝田玉。各称希代宝,万里遥相烛。

长卿慕蔺久,子猷意已深。平生风云人,暗合江海心。

去秋忽乘兴,命驾来东土。谪仙游梁园,爱子在邹鲁。

二处一不见,拂衣向江东。五两挂海月,扁舟随长风。

南游吴越遍,高揖二千石。雪上天台山,春逢翰林伯。

宣父敬项橐,林宗重黄生。一长复一少,相看如弟兄。

惕然意不尽,更逐西南去。同舟入秦淮,建业龙盘处。

楚歌对吴酒,借问承恩初。宫买长门赋,天迎驷马车。

才高世难容,道废可推命。安石重携妓,子房空谢病。

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虎石据西江,钟山临北湖。

二山信为美,王屋人相待。应为歧路多,不知岁寒在。

君游早晚还,勿久风尘间。此别未远别,秋期到仙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