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唐朝病人(第2页)
李白其实不应该过于记恨高适,毕竟他自己是曾无数次吹嘘要为国家平定四方的人,但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面对上阵杀敌的大好机遇,他并没有真的“十步杀一人”。相反,他选择了跑路。六十多岁,死亡近在咫尺的时候,李白想过参军,可惜年迈体衰半途而废。
这一点,李白比不上杜甫,杜甫一度身陷贼营,冒死逃脱之后,奔跑的方向是国家部队。
李白有最狂野的梦想,却总是走到中途,渐忘来处;杜甫有最强悍的意志,诚朴方正,一生势大力沉,可惜少了几分灵动机巧;高适有最清晰的目标,既知来处,更知去向,到手的机会绝对不放,难免落下“不义”之讥。还有什么比这更自然的吗?不羁、刚毅或老道,都有其代价。
有一句俗腻的话叫:人非圣贤,何必苛责?岂知人世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何必苛责”。前尘往事我们都明白,情非得已我们也理解,但还是会忍不住感到可惜。黄昏枯坐,你会不会可惜许多年前频频举起的酒杯?会不会可惜那些年轻时酒酣耳热吹过的牛皮?
我会。不甘之味,非苦为何?
盛世怎么办,乱世怎么办,穷则怎么办,达又怎么办,古人设想过很多方案。
盛世里何不对酒当歌?乱世里何不建功立业?穷就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在不行,儒释道也是归宿,炼丹、念经、读书,似乎有无数选择。看起来非常简单,人生完全可以随遇而安。
可是,李白、杜甫、高适三个人经历了一切,但过得似乎都不怎么痛快。
杜甫相信过道教的法术,如果他和李白一样有钱,我相信他也会大量服用朱砂水银。面对人生的复杂局面,他也寻求过佛教的帮助,龙门石窟的钟声,曾让他心生悸动。读书、作诗、旅行、求官、忠君爱国、翻墙越狱、千里走单骑,杜甫不曾偷懒,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他一切都做了。
五十多岁年纪,杜甫飘**的一生日暮途穷。这时,杜甫突然看到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剑,一下想到了四岁那年,跟父亲一起观看公孙大娘亲自舞剑的情景。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杜甫
序: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一作特)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答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一作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一作绣)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莫,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五十多年光阴匆促,如同反掌。昔日四岁的孩童已经白头,且不问公孙大娘仙踪何处,眼前她的徒弟看上去也已经上了年纪。
公孙大娘舞剑的故事,是唐诗最常用的典故。不过大部分人用的时候不过是用传说当典故,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则不同——
盛唐的绝代风华,杜甫曾亲眼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