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14(第1页)
第17章大乘止观述记(14)
卷十四
(戊)第二大科,明止观境界。分三。(己)初,标。
二,释。三,结。今初。
次明止观境界者,谓三自性法。就中复作两番分别。一总明三性。二别明三性。
上明止观依止,只一自性清净心。今复约一心,开三自性,以为止观境界者,因凡夫久已迷真成妄,须依三自性,为所观之境,乃有下手处。是为定境观心之法门,故曰“三自性法”。须知约不变随缘言,则即一成三;约随缘不变言,则虽三实一。盖真实,即自性之体大;依他,即自性之相大;分别,即自性之用大。体相用三大,从来不离,可知三性无际,举一全收矣。克实论之,法身无为,不堕诸数,一且不立,何况有三?今开为三者,乃南岳大师,大悲心切,为众生故,不得已而建立耳。
(己)二,释。即为二。(庚)初,总明三性。二,别明三性。今初。
所言总明三性者,谓出障真如,及佛净德,悉名真实性。在障之真,与染和合,名阿赖耶识,此即是依他性。六识七识妄想分别,悉名分别性。此是大位之说也。
障即是垢。“出障”者,尽除垢染之谓。“佛净德”者,佛之圆满清净妙德也。盖一明出障之净用,一明圆显之净德,故分列出障真如、佛净德二名。然即此真如出障,便成诸佛净德;亦即此净德圆显,便是出障真如,即二即一,故悉名真实性。“真实”者,真实不虚也,《唯识论》名之为圆成实性。“在障之真”,即在障真如。为不生灭法;“染”即无明,为生灭法。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亦名业识。今复名为“依他性”者,即明其非同真实故。《唯识论》云:“依他众缘而得起故”。“他”字即通指染净缘熏。谓依净熏起净用,依染熏起染用,故《唯识论》名为依他起性。六识依七识为根,故此二悉名“分别性”。“妄想分别”,即指六七识言。《唯识论》名之为遍计执性,谓周遍计度,而起执著也。然周遍执计,义局凡夫;今此书取“分别性”之名者,乃彻上彻下,义通十界。因分别性,佛亦有之,如对机说法,即清净分别性是也。以三性立义不一,今且约大位为说;又委细别明,尚在下文,今乃略判,故曰“此是大位之说”。问:下文约凡圣差别,将三自性各开为二。而此总明中,真实性,则偏约圣边无垢义说;分别性,则偏约凡边染浊义说,何耶?答:此正大师教化众生之要旨也。诚以凡夫全真成妄,非从染浊分别性进修,何由返妄归真?又复染净体融,本来平等,故真实偏约净,分别偏约染,以明凡夫修止观,唯有从染浊分别性着手。令其性依净熏,而起净用。于是转识成智,染除净显,便能真如出障,净德圆明也。
(庚)二,别明三性。又二。(辛)初,别明。二,合辨。初中三。(壬)初,别辨真实性。二,别辨依他性。三,别辨分别性。初又三。(癸)初,标章。二,各释。三,合结。今初。
所言别明三性者,初辨真实性。就中复有两种。一者,有垢净心以为真实性。二者,无垢净心以为真实性。
何谓别明三性?即将此三自性,各开为二,分别凡圣,明其义相也。真实性中,开为两种者,约凡言即是有垢净心,约圣言即是无垢净心。
(癸)二,各释。即为二。(子)初,释有垢净心。二,释无垢净心。今初。
所言有垢净心者,即是众生之体实,事染之本性,具足违用,依熏变现,故言有垢。而复体包净用,自性无染。能熏之垢本空,所现之相常寂,复称为净。故言有垢净心也。
既云有垢,何又云净心?“即是”下正释其义。流转五道,名为“众生”。既称众生,便是染也。而众生体具之真如实性,则是净也。四大五阴等生死事相染也,即此事相之本有妙性则净也。须知染净性用,原是一体,故虽具足染用(文中“违用”即是染用),依染熏而变现染事,名为“有垢”。而复体包净用,自性本来无染,则以此净性,收彼能熏之垢、所现之相,亦复垢空相寂。故复称为“净心”也。末句结成。
(子)二,释无垢净心。
所言无垢净心者,即是诸佛之体性,净德之本实。虽具法尔违用之性,染熏息故,事染永泯。复备自性顺用之能,净熏满故,事净德显,故言无垢。虽从熏显,性净之用非增;假遣昏云,体照之功本具,复称净也。故言无垢净心。
诸佛、净德,释无垢也;体性、本实,释净心也。“体性”者,全体净性。“本实”者,本性如实。须知法界法尔,心性平等而有随染随净之能。虽复随缘,实具性净不改之体。故染熏息灭,则事染永泯;净熏满足,则事净德显,名为“无垢”。实则净熏,本自性净德之用,故显无别显,全显自性,非有新增。遣妄亦自体本具之功,故遣无可遣,但由照显,假名为遣耳。故复名为“净心”也。末句结成。
(癸)三,合结。
然依熏约用,故有有垢无垢之殊;就体谈真,本无无染有染之异。即是平等实性,大总法门,故言真实性。问曰:既言有垢净,亦应称无垢染。答曰:亦有此义。诸佛违用,即是无垢染。但为令众生舍染欣净,是故不彰也。
依熏约用故有殊者,此释所以名为有垢无垢,乃就修德言也;就体谈真本无异者,此释所以皆称为净心,乃就性德言也。既无论有垢无垢,同此一体,则此体,即是平等不二之真实本性,故名为“真实性”。此性竖穷横遍,能摄能生,故曰“大总法门”。问曰:自心本具染净性用,既是有垢可言净心,亦应无垢得称染心。今有垢无垢,皆名净心,何耶?答之曰:诸佛倒驾慈航,随形六道,可名为染;然虽示违用,而在尘不染,可称无垢。则汝无垢染之说,亦许有此义也。但今欲教化众生,返妄证真,须令舍染欣净。由是义故,不言染名,单彰净德耳。此义,具如上明因果法身中广辨。
(壬)二,别辨依他性。二。(癸)初,标章。二,各释。今初。
二明依他性者,亦有二种。一者,净分依他性。二者,染分依他性。
即此凡圣同具之真实性体,以不觉自动故,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业识。若约其体而言,即是有垢净心。若约相论,则在障之真、依熏净显者,为净分依他性。能障之妄、依熏染现者,为染分依他性也。
(癸)二,各释。即为二。(子)初,释净分依他。二,释染分依他。初中二。(丑)初,正释。二,料简。今初。
清净分依他性者,即彼真如体具染净二性之用,但得无漏净法所熏故,事染之功斯尽,名为清净。即复依彼净业所熏故,性净之用显现,故名依他。所现即是所证三身净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
何谓清净依他?释之曰:真如本体,具有染净二性用。但因在障之真,得净法熏之,事染都尽,故名“清净”。而净用之能显现,实依净业所熏,故曰“依他”。“无漏净法”者,贪瞋痴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流注不绝,名之为漏。又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五道,亦名为漏。若修戒定慧,得离烦恼,是为无漏清净之法。“三身四净土”者,依一心之妙体,证清净法身,常寂光土;依一心之妙相,证圆满报身(开之为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实报、方便二土;依一心之妙用,证千百亿化身,凡圣同居净土。法身自受用报身,常寂光土,为自利德;他受用及应化身,实报等土,皆利他德也。
(丑)二,料简。又二。(寅)初,约性染义对简。二,对真实性料简。初中三。(卯)初,正明性染有用。二,释其名清净分。三,释其名分别。今初。
问曰:性染之用,何谓由染熏灭故,不起生死?虽然,成佛之后,此性岂全无用?答曰:此性虽为无漏所熏故,不起生死。但由发心已来,悲愿之力熏习故,复为可化之机为缘熏,示违之用,亦得显现。所谓现同六道,示有三毒,权受苦报,应从死灭等,即是清净分别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