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15(第1页)
第18章大乘止观述记(15)
卷十五
(辛)二,合辨。又三。(壬)初,约一心辨。二,约依他辨。三,释六识疑。今初。
更有一义以明三性。就心体平等,名真实性。心体为染净所系,依随染净二法,名依他性。所现虚相果报,名分别性。
此中所明三性之义,与前总明、别明者,义各有取,即各具深意。兹为一一对举互明,方见大师微旨。
前总明中,真实性,单约出障净德说;依他性,则约真妄和合之当体说;分别性,单约妄想分别说。此明循流溯源,返妄即可证真之义也。今则真实性,约平等心体说;依他性,约体为染净所系说;分别性,约所现者说。此明圣凡平等,染净皆唯心现之义也。又前别明中,真实性,约净垢差别说;依他性,约依熏显现说;分别性,约对缘施化,及分别妄执等事用说。今说真实性,则以平等收差别;说依他性,则体既为其所系,安得不随?既随故依熏显现矣,以明心体平等,非觉非不觉,更何所系也;说分别性,则无论净秽所现,皆是虚相,体性非有,以明本自不生,今即无灭,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也。总之,前别明中,欲显圣凡之德业用殊,故多据差别事义而论;今合辨中,欲明平等之究竟觉体,故探原真如实性为言耳。又初约循流溯源、总谈三性者,为示凡夫以入手处也。知所入手矣,便须明了圣凡差别所由。故次别明三性,多就圣凡德业、差别境界而言。此义既明,更当由差别入平等,方归究竟。故今复合辨三性,以明泯相显性、融用入体之义。如此前后浅深,次第而进,大师之循循善诱,苦心若揭矣。
(壬)二,约依他辨。
又复更有一义。就依他性中,即分别为三性:一者净分,谓在染之真,即名真实性;二者不净分,谓染法习气种子,及虚相果报,即是分别性;二性和合无二,即是依他性也。
前总明三性中曰:“在障之真,与染和合,名为阿赖耶识。”此即是依他性。今谓在障之真,乃是净分,即可名为真实性。无明染法,乃不净分,而凡夫之虚相果报,皆由染法习气种子而生,故即此便是分别性。至净染和合无二,即依他性,其义易知。总之,三自性唯是一心,本来非一非三,即三即一,故可作种种释。又此中所明,乃专约凡夫而言。因凡夫无明不觉,常住真心久已成为阿赖耶识,故一切众生,无不在依他性中。其三自性,只能就依他性中辨之,以明若不知循流溯源,即不能超凡入圣,证入常住真心。则亦终为在障有垢之凡夫已矣。此大师更出此义之深旨也。
(壬)三,释六识疑。
问曰:似识妄分别时,为是意识总能分别六尘?为六识各各自分别一尘?答曰:五识见尘时,各与意识俱时而起。如眼识见似色时,即是一意识俱时分别妄执也。余识亦如是。是故意识总能分别妄执六尘。五识但能得五尘,不生分别妄执。问曰:妄执五尘为实者,为是五意识?为是第六意识?答曰:大乘中不明五意识与第六别。但能分别者,悉名意识。
上来自破大乘人执至此,已显明八七六识中,以第六意识力用最大,故修行须从意识入手。唯意识与前五识,力用若何,尚未详言,因更出此文以明之。
问意以“似识”二字,本兼前五识而言。然则似识妄分别时,为是意识总能分别六尘耶?为意识与前五识,各自分别一尘耶?释之曰:五识对尘之时,各与意识俱时而起。如眼识见似色时,但能见之而已。若其分别妄执,乃是同时俱起之意识作用。推之耳鼻舌身等识,可以例知。是故前五识,但能得五尘耳,惟意识总能分别六尘、妄执六尘也。“得”者,谓眼则见色,耳则闻声,各各相得,不错谬也。兹约现比非三量之义,详明其功能大小。
须知前五识只具现量,故但有自性分别,而无随念计度之能。意识则通于三量,方能随念计度,分别妄执。现量者,对所缘境,显现量知,谓不加计度,便能识别也。如到眼便识得是色,入耳便识得是声,初不随念计度,所谓自性分别是也。至于黄乎、白乎、钟声乎、鼓声乎,此已入于比量,而非现量。即为意识计度分别之力,非眼识耳识所能成办矣。比量者,于不显现之境,比例量度,而能正知。如以此例知彼,以前例知今。譬如见烟,例知有火是也。非量者,即是似现量、似比量。何谓似现量?如见泥团,即作泥团解,不知乃是众尘和合之假法,非真现量也。何谓似比量?如见雾妄谓是烟,邪证有火。此皆错乱分别,故曰非量。比量是意识之功,非量为意识之过。今用意识修行,乃用其比量正知,治其非量邪解,俾随顺证入净心之现量耳。他如执虚境为实有,以及梦中境缘醒时散乱心,皆为意识非量。看经闻法而得正解,则是比量。邪见妄解,便成非量。若作观时,了了明明,及定中所缘之境,境与心应,皆意识之现量也。譬如修净土者,定中得见弥陀,是为心境相应,即是现量。若不相应,非现量也。至于七识,只有非我执我之非量。八识与前五识同,只有现量。上来所说现、比、非三量,乃六根门头寻常日用者,不可不辨明其功用,故详为分晰言之。
次一番问答,是明大乘但立同时意识,不同小乘立五意识。五意识者,因小乘不知意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故计为前五识不但识现量境,亦识比量境。谓如眼见前尘之烟,此属现量,名为眼识;而见烟比知有火,此属比量,名为眼意识;若烟境已谢,缘念仍存,所谓缘念法尘中落谢影子者,乃属于第六意识。余耳鼻舌身等,类此可知。此小乘所立之义也。大乘立义,无此差别,但能分别前尘者,不论现尘及落谢尘,皆属第六意识作用,故悉名意识,不别立五意识之名。总之,意识通于三量,力用最大,故能作生死,能作涅槃。所以必须从意识着手进修者,此耳。
(己)三,结。
上来是明第二止观所观境界竟。
结第二大科明止观境界已竟。
(戊)第三大科,明止观体状。分三。(己)初,总标。二,别解。三,总结。今初。
次明第三止观体状。就中复有二番明义。一就染浊三性,以明止观体状。二就清净三性,以明止观体状。
上来五番建立中,初明止观依止,令行人先悟自心,然后依止修行,乃克成就。何以故?自性清净心,为一切法之根本故。二明止观境界,复开一心为三自性,又开三自性为净染二种,以为所观之境。何以故?若不定境,无从修心故。然此两番,皆是理解。今第三番明止观体状,正属行门,即的示吾人以修止观之方法也。“体状”即是行相。示以止观行相,令行人依为模范故。上明境界,正为修行。彼既开染净二种,故今亦有二番明义。此两种修法,或随修一种,或同时兼修,或先后修,皆得。今因文便先说染,后说净耳。且以明凡夫虽已迷真成妄,而返妄即可证真矣。
(己)二,别解。即为二。(庚)初,约染浊三性。二,约清净三性。初中三。(辛)初,分科。二,各释。三,通简。今初。
初就染浊三性中,复作三门分别:一依分别性以明,二约依他性以显,三对真实性以示。
此中三门分科,乃循流溯源之一定次第。盖修分别性,正为入依他性之方便。修依他性,正为入真实性之方便。真实性者,即自性清净心是也,实为止观依止之地。但自无明不觉,此性已与染分和合,成为依他。而依他,正由妄想分别而有。故必先从分别性斩关而入,步步深进,乃能达到真实性究竟依止之地,所谓“挽弓当挽强,擒贼先擒王”也。修分别性,如宗下本分功夫;修依他性,如宗下重关功夫;修真实性时,即宗下所谓破末后牢关也。
(辛)二,各释。即为三。(壬)初,约分别性。二,约依他性。三,约真实性。初中二。(癸)初,从观入止。二,从止复观。初又二。(子)初,明观。二,明止。今初。
对分别性以明止观体状者,先从观入止。所言观者,当观五阴及外六尘,随一一法,悉作是念。我今所见此法,谓为实有形质坚碍,本来如是者。但是意识有果时无明故,不知此法是虚。以不知法是虚故,即起妄想,执以为实。是故今时意里,确然将作实事。复当念言,无始已来,由执实故,于一切境界起贪瞋痴,造种种业,招生感死,莫能自出。作此解者,即名观门。
观者,即止之观。止者,即观之止。言有次第,修无先后。然若钝根人不能止观并运者,即无妨先观后止。须知修观,正为入止之方便,故曰“从观入止”。若单修观不修止,则妄念不息,何能了生死乎?
此中观法,可分为二。先观诸法是虚,次观执实之过。然言有前后,意则一贯。盖以不知是虚,所以执实;以执实故,造业招苦。是故欲出生死之苦,便当知境是虚。昔我世尊,在鹿苑说法,先明苦谛。以凡夫不知畏因,犹知畏果。若知得内身外尘,无常苦果,则既明苦谛,方能修道谛、断集谛也。今初修观门,克从五阴六尘入手者,正是此意。
观,谓体察审究。内而五阴根身,外而六尘器界,即是凡夫依正二报。向依正果报上,体究其无非虚幻,及因从何来,便是修观。“随一一法”者,谓于五阴六尘等法中,不必普观,亦不限定何种,随拈一法,皆当作如是观念。“我今所见”至“莫能自出”五行文,即其所作之观念也。“此法”二字,即指五阴六尘。“坚”谓不融,“碍”谓不通。因其对于所见之法,谓为实是有形有质,所以为所障碍,不能融通。“本来如是”者,既不知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即灭,故谓为本来如是。此正凡夫通病,所以执为实有者,即由于此。“果时无明”,即迷境无明。由有迷境无明,故妄执为本来如是。而此迷境无明,正由意识妄想分别而有,故曰“但是意识有”也。初下手时,便擒住罪魁,从此层层推究入去,以穷其根。然知是罪魁,而审究之者,亦意识也。俗语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又云:“将功赎过。”正堪为喻。须知迷悟之机至捷,只在当人一转念间耳。
“即起妄想,执以为实”者,“执实”二字,即其妄想。谓以有迷境之无明故,不知诸法是虚,便起执实之妄想。由是从迷入迷,所以无始至今,意中确然认彼诸法以为实事。作此观念时,即复推穷其害,而作念言:我今流转生死、莫能自出者无他,由于造种种业故。何以造业,由有贪瞋痴故。何以起此三毒,由无始以来,对一切境,妄想分别执为实有故。然则若知五阴六尘等境界,是缘生法,虚幻无常,便不致因顺境起贪,因逆境起瞋,即不顺不逆之境,亦不致执实而成痴。既三毒不起,便不造业。既不为业力牵系,岂不超然于生死之外哉?若能如此观念解悟,正是慧心所相应品,乃入道之初门也。故曰“作此解者,即名观门”。
(子)二,明止。
作此观已,复作此念:我今既知由无明妄想,非实谓实,故流转生死。今复云何,仍欲信此痴妄之心?是故违之。强观诸法唯是心相,虚状无实。犹如小儿爱镜中像,谓是实人。然此镜像,体性无实,但由小儿心自谓实。谓实之时,即无实也。我今亦尔。以迷妄故,非实谓实。设使意里确然执为实时,即是无实,犹如想心所见境界无有实事也。复当观此能观之心,亦无实念,但以痴妄,谓有实念,道理即无实也。如是次第,以后念破前念,犹如梦中所有忆念思量之心,无有实念也。作此解故,执心止息,即名从观入止也。
“作此观已,复作此念”,前一“此”字指上文,次一“此”字指下文。谓已既如上作观,即复进而深究之,破其妄想也。须知所谓修止者,并非遏捺念头,令同木石,乃是返观内照,正念分明,胜解现前,当体自寂。试观当文,“复作此念”、“今复云何”,以及“强观”、“复观”云云,皆是明其观智。即结之曰“作此解故,执心止息”,可见执心之息,其故全由于解性增明,不关遏捺矣。修行人往往不明此理,辄谓念头按不住,不知按捺之念,正是妄念。以妄抑妄,重更益动。譬如以石压草,依然潜滋暗长,侧出旁生。前破大乘人执中,谓系心不念者,生灭常流,无明妄想未遣一毫;虽胜彼攀缘五欲,而不能成就出世之道。大师垂诫,深切著明如此,行人宜引为鉴戒也。
此中观法,亦具两重。初观执实之心,全是痴妄。次观能观之心,亦复非实。一层深进一层,乃的示行人以破妄方法。闻此方法,便应收视反听,次第向自己意里,切实体验,切实用功,方得真实受用。初中“我今既知”至“流转生死”,牒上观门;“今复云何”下,起今观门。“痴妄”即指“非实谓实”。向由痴妄之心,故谓为实;今既知是非实,奈何复信?“违”者背尘之意,谓与痴妄远离也。若虽不信,而仍随逐不舍,亦终于痴妄已矣。是故必应违之。“强观”二字尤吃紧。此心自无始来,久成痴妄习气甚厚,谈何容易,说离便离。故初修道者,必应立定脚跟,坚决心志,勉力用功,方能熟处转生,生处转熟。是故“强观”二字,正是离妄背尘之妙法。云何强观?即观一切法唯是心相是也。此是大小乘判别处。小乘人虽观诸法无实,而不知心外无法。大乘人则知五阴六尘诸法,皆一心所现之相,所以唯虚无实。此大乘止观,所以必依止净心而修也。今谓随一一法,皆抱定“唯是心相”四字,返观内照,不为境夺,是之谓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