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四五章 成都成都(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幸得沈清梧早有防备,在屋顶设下机关。一声铃响,陷阱触发,一人坠入地坑,另两人惊退逃逸。擒获者乃当地捕快,经审讯供出幕后主使??竟是知府亲信幕僚,背后隐约牵连京中某位兵部侍郎。

林昭连夜焚毁部分敏感文件副本,转移藏匿地点。他对沈清梧说:“他们怕的不是我查出多少案子,而是怕真相变成火种,燎原千里。”

沈清梧望着窗外星河,淡淡道:“那就让它烧得更旺些。”

他们在江南辗转八州,历时五月。行程逾三千里,走访村落三百余,收集证据千余件,促成罢免贪官四十六人,平反冤狱八十九起。所到之处,百姓焚香相迎,称其为“活阎罗”,专捉人间恶鬼。

归来之日,已是秋深。

临安城外,赵砚之早已等候多时。见面第一句便是:“韩大人醒了。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告诉林昭,继续往前走,别回头。’”

林昭眼眶一热。

进城当晚,他伏案疾书,将五个月所见所闻汇成《江南巡察录》,图文并茂,条分缕析。书中不仅列举罪证,更提出制度改革建议:设立独立审计司、推行基层监察员轮换制、开放民间诉状直达御前等。

十日后,经筵之上,林昭当众呈献此书。

皇帝览毕,久久不语。殿中群臣屏息,唯闻烛芯爆裂之声。

终于,皇帝开口:“诸卿以为如何?”

宰相李崇安出列,面色阴沉:“此书夸大其词,煽动民心,恐致地方动荡。况诸多指控未经核实,岂能轻信一介官员片面之辞?”

话音未落,韩允衡拄杖而出,声音苍老却铿锵:“老臣愿以性命担保,书中所载,句句属实!若陛下不信,可遣钦差重查。若有半句虚言,老臣甘愿剖腹谢罪!”

满殿寂然。

皇帝缓缓起身,将《巡察录》置于龙案正中,朗声道:“自今日起,着都察院、刑部、户部联合成立‘江南善后总局’,全面推行书中所陈新政。凡阻挠改革者,无论品级高低,一律革职查办!”

圣旨一下,朝野震荡。

旧党势力节节败退,新政春风拂遍东南。民间传唱新童谣:“一林风起扫浊尘,万家灯火照清臣。”

数月后,林昭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掌纠劾百官之权。他依旧布衣素食,居所狭小,门前常有百姓排队诉冤。每逢接访日,他必亲自受理,从不推诿。

一次,一位老妪千里迢迢赶来,只为告一桩二十年前的土地冤案。旁人劝他不必亲理琐事,他却正色道:“对百姓而言,哪件事不是天大的事?”

晚年,他在《自述》中写道:

>“吾生也贱,长于草野。故深知饥者之哀,寒者之痛。为官数十载,不敢一日忘本。世人谓我刚烈,实则我只是不愿听见母亲纺车声时,心中有愧。”

沈清梧终未嫁人。她将毕生精力投入司法改良,主持编纂《洗冤录续集》共十二卷,成为中国古代法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临终前,她留下遗言:“死后不必立碑,若有后人问起,只说曾有一个女子,陪着一位书生走过最黑暗的路。”

多年以后,凤凰山上新建了一座“清风亭”。亭中立碑,刻着一行大字:

**功名非终点,道义才是归途**。

每逢清明,总有学子携酒前来祭拜。他们不说名字,只敬一杯清水,燃一炷心香。

风过林梢,似有低语回荡:

“我从未想过改变世界,我只是不想被世界改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