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糕妈对话张泉灵 把孩子们自驱力的种子种进热情的保护区(第2页)
结果当时老师就把书收了回去,告诉我:“没关系,你不喜欢就可以不看,你看书其实是为了找到你喜欢的书。”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原来我看书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信念、完成一个任务,而是为了找到我喜欢的书。接着我就用了大量时间去图书馆找我到底喜欢看什么书,不再因为这本书名气大,或完成某个任务去看书。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发自内心地去做,这个认知对我后来的人生影响非常大。
第三个重点,自驱力的形成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责任感。
我上小学四年级的冬天,脑子里第一次出现“责任感”这三个字。
那年上海爆发了一场大的流感,过年时我爸妈都病倒了,家里大小事情突然都落到了我一个人身上。那时候家里还没有冰箱,家里的年货都需要处理,不然就会坏。
于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杀了一条好几斤重的青鱼,还要去请教邻居怎么分切、调味、熏炸,把它制成易于保存的熏鱼。我一下子变得很能干,因为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嘛——爸妈都病在**呢。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责任感这件事对孩子来说太早了,我倒觉得责任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没有小时候对家庭、对自己该干的事的责任感,长大后的社会责任感也不会凭空就有的。
在责任感培养上,我现在对我儿子干的一件事就是“主动示弱”。比如,创造机会,让他为家庭服务,我会跟他说:“妈妈今天脖子不太舒服,完全不能低头,需要你帮我来完成打扫房间的工作。”他服务完了就会获得“原来我还能干这件事情”“我还能帮助大人”的正向反馈,这就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过程,机会就隐藏在最普通的家庭生活里。
从家长推动到孩子自我驱动,这中间的关键点是什么
泉灵老师敲黑板:我推孩子的方式,是让他自己逼自己。
上面和大家分享的关于自驱力的三个重点,都是需要家长制造机会、推一把的。那么,从家长推动到孩子自我驱动,这个实现的过程还缺什么呢?
自驱力是驱动自己得到一种东西的能力,但现在的孩子往往是没有自驱力的——他们得到什么都太容易了,失去了也不觉得可惜。他们真的有拼了命想得到的东西吗?
正因为这样,教育孩子“为什么要努力”也变成了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为此,我做了一件事: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带我儿子去爬了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从国家公园的1700米起步,5天,3个营地,就是为了让这个12岁男孩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他不逼自己一把,是永远得不到的。
在最后登顶的36个小时里,我们各自遭遇了3次肌糖原和肝糖原几近耗尽的情况。那是什么感觉?就是生理上一步都走不动了,手都抬不起来了,身体根本来不及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以供给不断的能量需求。
登山就是这样,最后无论有什么条件的支持,除非你倒下,每一步还是要你自己走。不容易的不是累,而是决定继续往上。我相信,儿子比我难。大概在他之前12年的人生里,从没有什么是他要将自己逼到几乎绝望才能得到的东西。因为他没有逼过自己,所以失去也不算什么。
登顶的时候,我跟教练说,安全底线你来把握,你决定他要下山,他就必须得下山。但向上不是我的要求,是他自己。他想上就继续往上,不想上了我也不说什么。
所以,我对我儿子采取的策略叫“你自己决定你是上还是下”——我们给你提供所有专业的支持系统、向导、背夫、行进的线路、前面的营地,你自己决定你是上还是下。
人在一个氛围当中,还是会逼自己一把的。最后我和他都登顶了,并在山顶拍照留念,照片中他坐着。后来他跟我说,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在山顶照的相了。
一个孩子的成长、自信的建立,总是这样完成的,超过他自己想象的可能,超过他的父母,最后还是超过他自己。
逼自己一把,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自驱力带来的自信和快乐。
人一旦完成一次“原来我还能这样”的事情之后,他就长大了。这个过程,他在人生当中一定要经历一次,这个感受会内化成一种身体记忆,而不再是一个道理。所以我儿子现在碰到一点困难的时候,我经常让他回忆一下。我说:“你想一想,你最后那天登顶的时候感觉就是在逼自己一把,是不是最后也坚持下来了?”
看完泉灵老师的分享,现在我为大家总结一下她的自驱力小课堂的重点。在激发并保护孩子自驱力这件事上,家长要做的——
1。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得到正向反馈,来自家人之外的肯定更有用;
2。要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自信是自驱的基础;
3。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他长大了才会获得足以驱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在从家长推动到自我驱动的路上,泉灵老师使了一个狠招,让孩子自己逼自己一把,体会自己到底能有多牛。
在和泉灵老师的交流中,最触动我的,除了乞力马扎罗山上惊心动魄的故事,还有她说的这段话: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竞技场,那么我们在完成的运动项目是跳高比赛。这就意味着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以失败告终。因为只要你不下场,就总得挑战新的高度,总要迎接一次次的失败。
这也一样可以解释我对育儿这件事的看法:我们陪孩子走的这段路,不是为了让他比别人抢跑一个身位,而是希望他能够得到不断去挑战新高度的勇气。
带着这样的勇气和信心,我相信,以后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去到更高的人生海拔。
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