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粮食产业链危机 关乎粮食自给之战(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翻开报纸,重粮、豫粮、京粮、“北大荒”等,都已经把打造一个粮油全产业链作为自己的使命。

但真正能够与ABCD四大跨国粮企和益海嘉里在中国版图上、在全领域范围内相抗衡的,唯有中储粮、中粮两大集团。这种抗衡使命,它们不应只是“能够”,而应该是“必须”!

(一)中储粮:由“大粮仓”向“大粮商”的转变正如第一节所述,2000年,在中储粮成立之初,国务院对其提出明确要求,即“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即“两个确保”,做到“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从理论上讲,只要调控机构有足够的调控储备粮,局部地区粮价的过快攀升都可以被平抑,但问题是,不断释放储备依赖于调控者能够不断吃进市面上多余的粮食——2008年,农产品出现全球性牛市,中储粮调控的可持续性就显得有些脆弱了。它用以调控的“临时存储粮食”来自于每年的托市收购,而当时直到现在,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普遍对米价看涨,农民惜售心理和米商们的囤积欲望都很强烈,由中储粮代行的政府托市收购对市场的调控力正在受到挑战。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中储粮以其占市场份额10%不到的收储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国家粮油市场调节任务。

中国粮油市场在发展,中储粮的思路也在改变。2007年4月从贵州省副省长调任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的包克辛说,“中储粮服务宏观调控的效果和效率,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向前直接惠及农民,向后直达终端粮油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中储粮的业务仅局限于储备环节,产业链条太短”,势必影响中央对粮价调控的成效。

支撑包克辛思路的理由至少来自两个实例。一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期间,中储粮总公司应国务院要求,从各省市储备库向灾区调动大批原粮。但是粮食运达时才发现,当地粮食加工企业受灾严重,无法对原粮进行处理加工,而调往灾区的成品粮数量有限,灾民吃饭一时仍成了个大问题。此次教训使国家粮食管理部门和中储粮总公司形成共识:需要筹建大型稻米加工企业,对国内成品粮市场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和调度能力。二是某年豆油上涨过快,在国务院的要求下,中储粮拿出20万吨大豆原油投放市场,结果发现市场无动于衷,原来,这些原油被某跨国粮企全部吃下囤起来了。这样的被动局面只是在中储粮向中粮等国内粮企定向投放储备豆油,由它们按调控价出售小包装食用油后才得以改变。

这些情况使中储粮更加坚定由“大粮仓”向“大粮商”的角色转变。

2010年,因受到中储粮模糊了“政策性”与“经营性”定位的质疑,当年的夏粮收购,国家引进了中粮、华粮和中纺参与其中,中储粮执行收储的特权一时被打破。此后10月,因牵涉到助推粮食收储市场价格影响粮价调控之议,中储粮又被叫停了“储备吞吐轮换”粮油之外的所有商贸业务。

此一波折虽打断中储粮角色转变的步伐一年时间,但波折过后,中储粮专储地位得以重新确认,它的步子迈得更大,经过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中储粮全产业链轮廓已经开始显现。

在上游的收储,中储粮开始主动向前延伸,通过为农民提供无息生产资金,购置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到秋收农户交粮时再用粮款抵扣的方式,大范围开办“三农服务社”。据中储粮内部人士介绍,仅在河南省范围内,中储粮就开办了超过2万个“三农服务社”,基本上覆盖了河南的所有乡村。目前,中储粮的订单农业面积已经超过了1130万亩,正计划将这种方式在全国主要产粮大省推广,以进一步控制上游粮源。

在中游的加工环节,中储粮积极与各地方粮企合作,积极扩充食用油、大米、小麦等的加工能力。以食用油加工为例,按照2008年国内公开的油脂加工企业排序,在前10位益海嘉里、九三油脂、中粮、嘉吉等公司中,还看不到中储粮的影子,而据中纺集团的一位高层说,目前(2012年)中储粮年粮油脂加工产能已经上升至接近300万吨,排名上升至第6或第7位。

在下游的销售环节,中储粮在上海正式推出中包装的海上花食用油,2011年年底则推出小包装食用油,与金龙鱼、福临门等小包装品牌食用油竞争市场。

截至2009年底,中储粮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共有74家,业务范围涉及大米加工、面粉加工、食品加工、玉米加工、油脂加工等多个领域,其大米年加工产能已超过150万吨,面粉超过100万吨,植物油超过150万吨。据了解,中储粮不仅从粮油仓储扩展至下游加工、贸易、物流等环节,还开始进军种业,培育自己的种企实体。

(二)中粮:打造全产业链,向跨国粮企看齐?

在中国粮企中,全产业链提得最早、喊得最响的莫过于中粮集团。

这家老牌国有粮油贸易企业,在2004年以前的周明臣时期,就已经在国资委主管的一百多家央企中崭露头角,转变成为粮油贸易加工一体化企业,初步形成食品加工、粮油贸易、粮油期货与金融服务、酒店房地产业四大核心主业,并通过香港借壳上市及股权多元化,在完成中粮生存的同时,成功实现了中粮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周明臣之后,宁高宁从华润集团空降掌管中粮。宁高宁延续其在华润时期惯用的扩张手法,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截至2010年11月,中粮旗下已形成中国食品(0506。HK)、中粮控股(0606。

HK)、蒙牛乳业(2319。HK)、中粮包装(0906。HK)四家香港上市公司,以及中粮屯河(600737。SH)、中粮地产(000031。SZ)和丰原生化(000930。

SZ)三家内地上市公司。在中粮庞大的资产体系中,只剩下土畜产品业务等少部分资产尚未打包上市,但近期也传出消息称,中粮已经着手对土畜产品业务资产进行评估。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中粮系正式露头。

2009年,中粮正式抛出全产业链的发展战略。

在中粮自己的官网上,关于全产业链,中粮给出了自己的标准答案——“作为高度关联一体化的产业,粮油食品行业涉及农业、加工业、制造业、流通、金融等不同领域。我们通过全产业链这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以参股、控股、联盟、上下游整合、合作等诸多方式,通过控制或可影响的资产,实现链条的整体可控,最终把整个行业组织起来。”

事实上,中粮也的确往全产业链的方向上去努力。中粮先后两次进行了集团组织系统的变革。2006年,中粮集团按照“业务单元专业化”的要求,将原有的43个业务单元调整为34个,由集团总部直接管理业务单元;2007年1月,中粮集团又按照商业逻辑,将集团34个业务单元调整成9大板块,集团仅负责总体战略、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决策,其余经营管理等具体工作均由业务主体自行决定。

全产业链概念抛出之后,虽然在每个板块上面,中粮几乎都遇到一个泰山压顶式的对手,如做食用油不如益海嘉里,方便面、果汁不如统一,巧克力不如德芙,肉食不如双汇等。但中粮在每一个板块上的出现,都使得其原来的行业领先者感受到巨大的压力。2009年,外资粮企在粮油加工上的发展步伐明显放缓,国家在国内粮油市场上的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但中粮的快速成长,包括其全产业链的打造也面临着诸多的质疑甚至不满。从其内部管理层面看,中粮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终端销售市场上的压力,而是如何平衡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激励,如何选择最有激励作用又符合国资委规定的激励工具,如何权衡总部与业务板块的业绩指标。

中粮会变成一只老虎,还是一头大象,宁高宁本人也深为忧虑。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们只是增长了规模,把负债比例提高了,一个瘦子变成了胖子。当然这个胖子不是通过他真正的骨骼和肌肉成长起来的,他的脂肪比较多,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而其全产业链战略也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整个的企业组织比较混乱,企业组织内部的界限太分明,小团体利益很多;另外一个就是产业链自身在上下游之间不是完全对接。

中粮能否如其所展现的成为一个像ABCD那样实力超强的跨国粮企,还存在许多的变数。但广阔的中国市场、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无疑为中粮目标的实现延展出光辉的道路。

但政府、学界和民众对中粮要求的不只是它自身的成长。作为“共和国嫡子”,央企中的中粮,其发展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代表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行使话语权,进而掌握中国在粮食领域的控制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不仅在粮食定价权上始终没有发言权,而且在四大粮企步步为营的紧逼下,中国粮食产业面临重重的围堵。虽然中粮目前的粮食进口权有所削弱,但其仍然控制着中国90%的粮食进出口业务,但“(包括粮食等的)核心业务没有做强,在对外掌握中国粮食的话语权上无所作为,中粮难辞其咎”,一些了解和关心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国内人士心急如焚地表示。

中粮集团在打造全产业链的过程中,能否由“象”变“虎”,成为中国的ABCD?它与外资粮企进行正面竞争时,作为国家粮食领域的国家队,能否担当夺取粮食市场话语权的如此大任?我们同样拭目以待!

而且,我们还期待:更多的中储粮、中粮能成长起来,关键时刻像个男子汉样地站出来,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承担起应有的使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