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东海龙宫姐妹双珠万更7(第2页)
次日破晓,暴雨骤歇,天光穿云而下,洒在新建的“言骸龛”上。二十四个黑石基座环绕中央主碑,每一块都刻着一个名字??那些曾在历史夹缝中留下只言片语却被抹去身份的书写者。江云宁取出一支特制墨笔,笔尖由熔化的青霜石与人发混合铸成,象征沉默与发声的交融。她在第一块石碑上郑重写下:
**“许砚秋,大周一统三年,《灾异志》撰者,因记关中旱蝗致饿殍十万,遭剥舌焚稿,囚死狱中。”**
墨迹落下瞬间,风起。
一片银杏叶自远方飘来,轻轻落在碑顶,叶脉间竟浮现出细密字痕,乃是许砚秋生前未完成的《灾异志》最后一章提纲。林小禾惊呼:“这是……‘风载文’!民间传说中,忠魂不灭,其言可附万物流传!”
自此日起,每日清晨皆有异象发生:或竹枝自动裂出诗句,或溪水流动时泛起篆文波纹,或飞鸟掠过天空,翅影拼成完整段落。学者们记录整理,竟复原出十余部失传典籍残卷。江云宁将其命名为《风语集》,并宣布:“从此以后,凡无法以纸笔承载之言,皆归于此集。它不属于任何一人,而属于所有不肯沉默的灵魂。”
一个月后,洛京密报送达。
调查结果显示,“青霜露”实为改良版“忘语散”,近三十年来通过御医院渠道秘密配发至全国八十所官学,用于控制“思想偏激”的学子。而那位已故礼部尚书之子,实为缄口盟暗桩,其门生遍布朝野,号称“静渊十二臣”。更令人震惊的是,当今太子身边近侍中,竟有三人出自该系。
皇帝震怒,连夜下诏清洗涉案官员,废除“青霜露”配方,勒令太医院公开历代用药记录。同时,正式任命江云宁为“百年言脉工程”总纂修,授龙节金牌,可直达禁宫奏事,不受常规礼制约束。
但她并未因此停下脚步。
西行计划如期启动。经过充分准备,队伍携带新型抗毒面具、密封录音舱与轻便印刷机,踏上通往羌塘高原的最后一程。沿途雪山巍峨,空气稀薄,不少队员出现高原反应,唯有江云宁坚持步行前行。她说:“若我们坐车抵达真相,那真相也会变得廉价。”
翻越雪岭第七日,他们终于来到“魂语峰”脚下。
这座环形巨山宛如大地张开的耳朵,静默承接千年的呼喊。当地长老告诉他们,唯有心怀至诚者,才能听见回声;而若所说之言虚伪,则终生不得再闻一字。
江云宁在石台上点燃阿萤送的小灯,火焰在寒风中剧烈晃动,却始终未熄。她对着山谷,一字一句说道:
>“我是江云宁。
>我的父亲江行舟,曾说:‘真理不在金殿,而在百姓喉间。’
>他为此失去声音,我也曾恐惧开口。
>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们所有人??
>包括那些被迫沉默的、被毒哑的、被遗忘的??
>我们没有忘记你们说过的话。
>我们正在把它还给历史。”
话音落下的那一刻,整座山体仿佛震动了一下。
紧接着,风起了。
层层叠叠的回声从四面八方涌来,起初模糊不清,继而逐渐凝聚。先是几个字,然后是一句话,最后汇成一片洪流:
>“我们仍在此……我们仍在此……我们仍在此……”
不止是这一句。
更多声音浮现:有孩童背诵《三字经》的清脆童音,有女子朗读《女诫补》的坚定语调,有老人低吟《井殇录》的悲怆叹息,甚至还有一阵稚嫩笑声??那是黑水寨井边被掩埋的孩子们,在三百年后第一次发出欢笑。
江云宁跪倒在地,泪水冻结在脸颊上。
她打开录音蜡筒,将这段奇迹般的回声完整收录,并命名为《万言归心录》。归途中,她立下遗训:此声永不公开播放,唯有当国家再次面临大规模言论压制时,方可启用,作为唤醒民心的最后号角。
回到洛京已是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