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西王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西王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渐渐的,西王母与东王公所指示的含义逐步趋于具体化,成为另一有名的故事,这故事可以分成两部分叙述,一部分是无聊的道士或文人把他俩拉来作为两个神仙的领袖——男仙和女仙的统治者的神话。另一部分则继承着原来的意义,美丽而又带着感伤性地使之成为一有诗意的故事,由这故事又衍变成为牛郎织女的悲剧的传说。

东王公的故事,散见于下列各书:

《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戴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

嘘,矫出而脱误不出者天为之笑。

《海内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

《中州记》(《太平御览》九五五引):扶桑在碧海中,上有天帝宫,东王公所植有椹树长数千丈,一千围,两两同根更相依倚,故曰扶桑。仙人食椹,体作金色,其树虽大,椹如中夏桑椹也。稀而色赤,九千岁一生实,味甘香。

《酉阳杂俎》十四《诺皋记》:东王公讳倪字君明,天下未有人民时,秩二万六千石,佩杂色绶,绶长六丈,从女九千,以丁亥日死。

《老君枕中经》:东王父姓无为字君解。

在以上的五条,可以看出东王公个体的衍变。在最初东王公的意义就等于不可知而又有意识的天——天以他的喜愠为笑。发白人形鸟面虎尾戴态,这形态显然是蜕源于《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到了第二期东王公已成为处东海太帝或天帝宫中的天帝,享乐着适意而又超人的生活,最后聪明的道士们觉得按着尘世的习尚,总该有一个名和字,该替他添上爵禄和侍从,也应该死(是否重生?未有说明)。他们便这样照办了。

在道教的神仙的统系中,西王母和东王公是神仙中的最高权威者,他们的地位等于尘世的君主,或且上之。

汉·桓

《西王母传》:西王母者……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至尊。在始道炁凝结,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芬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东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王母。皆挺质大无,毓神玄奥,于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阴极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地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列代真仙体道通鉴》后编卷二:天地之本者道也,运道之用者圣也,圣之品次,真人仙人。其有禀气成真不修而得道者木公金母是也,盖二气之祖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原先。

《丹台新录》:汉初有四五小儿,路上划地戏,一儿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莫知之,唯张子房知之,乃往再拜,此乃东王公之玉童也,所谓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东王公也。仙人拜木公,揖金母。

道士们自以为是一件了不得的光荣事,把西王母和东王公从《山海经》的半人半兽的形态中,提高到阴阳二气的结晶物,并且把“共理二气,育养天地”的大头衔送给他们。其实这不过是一件还原的工作,把他们仍旧送还给**崇拜时代而给还原有的意义而已。在另外一方面的成绩,是把他们变化更世俗化的仙人君长,前者管阳性的,后者管阴性的,仍旧逃不出原始所给予的意义的范围。道士们玩这把戏的根据是: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王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

葛洪《枕中书》(书隐丛说引):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在天皇地皇之前。

西王母和东王公既然如此铢两悉称,又且恰巧代表着阴阳两性,按照着世俗的成见,是应该替他们结婚——也许他们本已结婚,也说不定,不过总无明文——于是就有人替他们拉拢,结合。

《洞冥记》:东方朔游吉云之地,越扶桑之东,得神马一匹,高九尺,股里有旋毛如日月之状,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昼光,毛色随四时之变,汉朝之马见之即垂头振毛,一国众兽,见皆避之。帝问东方朔此何兽也?朔曰:“昔西王母乘灵光之辇以适东王公之舍,税此马于芝田,及食芝草,王公怒,弃于青津之岸。臣至王公之坛,因骑而返。绕日三匝,此马入汉关,关犹未掩,臣于马上睡眠,不觉遂至。”帝曰:“其马名云何?”朔曰:“因事为名则步景。”

《神异经·中荒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之柱也。周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碌赤皇皇,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右覆西王母。王母既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唯会益工。”

在《洞冥记》中的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关系还不十分明显,可是两者间的晤面,此往彼来,似乎是很密切而又很随意的。可是在《神异经》中,却就不同了,所谓“阴阳相须,唯会益工”的关系虽已指明,不过“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似乎晤面的期间又受某种限度的制裁了。

从《神异经》所述的这一段故事,又衍变成为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或许牛郎织女的故事产生更在《神异经》成书以前,《神异经》所述的即系受其暗示?不过无论如何,这两个故事有相互的错综的密切关系,前一故事由后一故事衍变而成,或反之,这是无可否认的。

现在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牛郎织女故事的组织过程。

《三辅故事》:汉武帝作昆池,武帝崩后,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池有二石人,如牵牛织女像。

《三辅黄图》卷四: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沼,黑水元址,牵牛立其右,织女居其左。”今有石丈石婆神祠在废地,疑此是也。

假如是可信的话,那可以说在西汉时已经有了牵牛织女的故事,并且这故事的组织已和后来的大致相仿了。

牵牛和织女都是星名:

《夏小正》:“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南。”

《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氏之下,谓之织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