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复明运动 附钱氏家难(第3页)
[五月]乙卯召陈子壮为礼部尚书。
[六月]辛酉起钱谦益协理詹事府事,礼部尚书。
[六月]丙子礼部尚书顾锡畴上言,刻期进取。
同书贰崇祯十七年甲申条云:
[九月]甲辰起黄道周为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
同书叁弘光元年乙酉条云:
[二月]己巳礼部尚书顾锡畴致仕,以钱谦益代之。
明史贰伍伍黄道周传略云:
福王监国,用道周吏部左侍郎。道周不欲出,马士英讽之曰,人望在公,公不起,欲从史可法拥立潞王耶?乃不得已趋朝。拜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而朝政日非,大臣相继去国,识者知其将亡矣。明年三月遣祭告禹陵。甫竣事,南都亡。
综合推计之,则钱柳二人同由常熟赴南京之时间,当在甲申七月廿五日福王催其速赴南京任以后。(见下引卧子「荐举人才疏」批语。)其所以赴任之理由,或与黄道周被迫之情势相同,亦未可知。考当时原任礼部尚书为顾锡畴,顾氏署吏部,至弘光元年乙酉二月致仕,牧斋乃补其原任实缺。所以不以石斋补顾氏原缺者,因漳浦求去之志已坚,藉故出都,马阮辈知之甚审,遂不以黄而以钱代顾。至牧斋是否在此以前,独往南京,然后还家坐待新命,尚俟详检。据明季稗史初编壹肆夏允彝幸存录云:「钱谦益虽家居,往来江上,亦意在潞藩。」然则牧斋似曾至金陵,谋立潞王也。余见下所论。关于钱柳同往南京事,旧籍有涉及此时之记载,兹择引数条,略辨之于下。
鹿樵纪闻上(参赵祖铭国朝文献迈古录贰拾。)略云:
先是钱谦益入都,其妾柳如是戎服控马,插装雉尾,作昭君出塞状。服妖也。
明季稗史初编壹陆夏完淳续幸存录「南都杂志」条(参南明野史上「起钱谦益陈子壮,转黄道周,各礼部尚书」条等。)云:
钱谦益家妓为妻者柳隐,冠插雉羽,戎服骑入国门,如明妃出塞状。(寅恪案,昭君出塞之装束,可参一九五七年戏剧报第拾期封面尚小云汉明妃图。)
牧斋遗事云:
弘光僭立,牧翁应召,柳夫人从之。道出丹阳,同车携手,或令柳策蹇驴,而己随其后。私语柳曰:「此一幅昭君出塞图也。」邑中遂传钱令柳扮昭君妆,炫煌道路。吁!众口固可畏也。
然则,钱柳自常熟至南京,道出丹阳时,得意忘形,偶一作此游戏,亦有可能,遂致众口譌传,仇人怨家,藉为诋诮之资。遗事之言,最为近情。其他如吴夏诸书所记,殊不足信也。噫!当扬州危急之时,牧斋自请督师,河东君应可随行。然弘光不许牧斋作韩世忠,(见钱曾有学集诗注捌长干墖光集「鸡人」七律「刺闺痛惜飞章罢」句下自注云:「余力请援扬,上深然之。已而抗疏请自出督兵,蒙温旨慰留而罢。」)故河东君虽愿作梁红玉而不能。迨南都倾覆之后,牧斋随例北迁,河东君亦可偕行,但终留江南。故河东君虽可作汉明妃而不愿。其未能作梁红玉,诚是遗憾。但不愿为王昭君,殊堪钦服也。又检林时对荷牐丛谈叁「鼎甲不足贵」条云:
吴伟业辛未会元榜眼,薄有才名,诗词佳甚。然与人言,如梦语呓语,多不可了。余久知其谜心。鼎革后,投入土抚国宝幕,执贽为门生,受其题荐,复入词林。未有子,多携姬妾以往。满人诇知,以拜谒为名,直造内室,恣意**,受辱不堪,告假而归。又以钱粮奏销一案,褫职,惭愤而死。所谓身名交败,非耶?
自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日至次年,即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此「一年天子小朝廷」之岁月,实河东君一生最荣显之时间也。牧斋投笔集上后秋兴之三「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八首之二「几曾银浦(「浦」似应作「汉」。)共仙槎」句,盖惜河东君得意之时间甚短也。关于此时间涉及河东君者亦有数事,兹略述之于下。
计六奇明季北略贰肆五朝大事总论中,门户大略「韩钱王邹才既相伯仲」条(参南明野史上「起钱谦益陈子壮转黄道周各礼部尚书」条等。)云:
钱[谦益]声色自娱,末路失节,既投阮大铖而以其妾柳氏出为奉酒。阮赠以珠冠一顶,价值千金。钱令柳姬谢阮,且命移席近阮。其丑状令人欲呕。嗟乎!相鼠有体,钱胡独不之闻?
寅恪案,前引谈孺木之言谓「谦益觊相位,日逢马阮意游宴,闻者鄙之」。牧斋与马阮游宴,自是当然之事。颇疑钱阮二人游宴尤密,盖两人皆是当日文学天才,气类相近故也。牧斋既与圆海游宴,河东君自多参预,此亦情势所必至。圆海乃当日编曲名手,世所推服。鹿樵纪闻上「马阮始末」条云:
诸公故闻其有春灯谜燕子笺诸剧本,问能自度曲否?即起执板,顿足而唱,诸公多北人,不省吴音,则改唱弋阳腔,诸公于是点头称善曰,阮君真才子。
据此集之不仅能制曲,且能度曲。河东君之能度曲,自不待言,前多论及,不必复赘。观戊寅草中诸词,颇有似曲者,如「西河柳」之类,即是例证。然则牧斋招宴圆海筵上,柳阮二人,必极弹丝吹竹之乐。但歌唱音乐牧斋乃门外汉,白香山新乐府杏为梁篇云:「心是主人身是客」一语,真可作南都礼部尚书官署中招宴阮氏之绮席写照矣。圆海珠冠之赠,实为表达赏音知己之意,于情于礼,殊应如此,然牧斋此际,则不免有向隅之叹也。
夫牧斋虽不善编剧度曲。然最擅长诗什。其与圆海游宴所赋篇章应亦不少。河东君想亦间有酬和阮氏之作。前引牧斋「题为黄子羽书诗册」云:「余自甲申后,发誓不作诗文。间有应酬,都不削藳。」所谓「文」者,即甲申十月丁巳日所上「严内治,定庙算,振纪纲,惜人才。」四事疏之类。所谓「诗」者,即与圆海等所赋篇章之类。「间有应酬」一语,其「应酬」,固是事实,而「间有」则恐不确耳。牧斋之删弃此时作品,虽可掩饰其丑行,但河东君之诗篇流传于天壤间者,转因是更减少一部分,殊可惜也。
在此时间内钱柳二人除与马阮游玩外,尚有招宴当日名士,即河东君旧交一事,最堪注意。第叁章论河东君与李待问之关系节,已引王沄虞山柳枝词第陆首及自注并其他有关李氏事迹诸条。读者可取参阅,兹不重述。但存我在明南都时为中书舍人。前所引史料,虽已言及之,至其何时始离去南都,则未能确知。检张岱石匮书后集叁肆江南死义列传李待问传云:
李待问南直华亭人。崇祯癸未进士。甲申北变,以归里不及难。弘光登极,待问之南都,授中书舍人。南都继陷,逃至松江。
是存我之离南都,乃在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前后也。王胜时所述牧斋招宴存我,河东君遣婢送还玉篆一事,究在何时,尚待考证。又检宋尚木含真堂集陆有「元宵同陈实庵太史集钱宗伯斋,张灯陈乐,观鱼龙之戏」云:
疎钟箭漏思冥冥。尽醉芳筵日暮情。葭谷渐回春乍暖,金吾不禁月偏明。星桥匝树连银汉,鹅管吹笙跨玉京。莫道上林夸角觝,大官俱得戏长鲸。
寅恪案,陈实庵太史者,陈忠裕公全集壹柒湘真阁集「詶陈实庵翰林」七律附考证据绍兴府志疑实庵即陈美发。今检乾隆修绍兴府志叁壹选举志贰进士栏明崇祯元年戊辰科刘若宰榜云:
陈美发。左赞善,上虞人。
子美发,字木生。幼奇颖,善属文。天启丁卯(七年)举人,戊辰(崇祯元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辛未(四年)升检讨,分校礼闱,称得士,晋东宫日讲官。丁外艰,特恩赐祭,服阕赴都,转翰林谕德。时会推阁臣,廷议以非祖制,事寝。奉勅封藩。归里,卒,年三十九。(康熙志)美发与族父达生,族弟元暎,时称陈氏三凤。
但美发是否号实庵,未见明文,且传文所记甚简略,或有所忌讳,尚须详考。若果是实庵者,则与尚木为天启丁卯科举人同年也。(参光绪修华亭县志壹贰选举上举人表。)或疑尚木诗题所谓「陈实庵太史」,乃陈于鼎。其名号「鼎」与「实」有相关之意。其官职与太史又相符合,且陈卧子兵垣奏议上「荐举人才疏」有「庶吉士陈于鼎,英姿壮志」之语。故此说殊有可能。由是观之,卧子诗题下庄师洛之考证,未必确切。于鼎事迹见小腆纪传陆叁本传。其人即下引林时对荷牐丛谈叁所谓「小王八」者,是也。尚木诗题中仅言弘光元年元夕与实庵同集牧斋斋中,然此夕既是张灯陈乐,观鱼龙之戏,如是盛会,所招之客,绝不止陈宋二人。让木不过举实庵以概其余。或者实庵亦有同赋此题之诗,遂语及之耳。让木此时与存我同为中书舍人(见下论。)又同为松江籍,更俱是河东君旧友。揆以物以类聚之义,牧斋此夕颇有招宴存我之可能。问郎玉篆之送还,恐即在此夕。盖预宴者既甚多,依当日礼俗之限制,河东君若以女主人身份,亲出陪客,且持此纪念品面交问郎,在河东君方面,虽可不介意,在牧斋方面,则难免有所顾忌,故遣双鬟代送耶?俟考。
三子者何?李子雯宋子征舆及不佞子龙也。今天子起淮甸,都金陵,东南底定。予入备侍从,请急还里。宋子闲居,则梓三人之诗为一集,大率皆庚辰以后之作也。
并云间三子新诗合稿陆辕文「野哭」题下自注云:「五月初一日始闻三月十九事,越数日,始得南都新诏,臣民哭临,服除而作。」及同书捌「闻吴大将军率关宁兵以东西二虏大破李贼志喜二律」等,(参国榷壹佰壹崇祯十七年甲申四月丁丑「吴三桂大破贼于关内」条。)可略见辕文此时踪迹,而其详则不得而知。(今峭帆楼丛书重校刻云间三子新诗合稿王培孙植善序,误以宋征璧所撰陈子龙平露堂集序中「乙丙之际」为顺治二年乙酉,三年丙戌。其实宋序之「乙丙」乃指崇祯八年乙亥,九年丙子也。特附正之于此。)但河东君早与辕文绝交,假使此时在南都,亦必与钱柳不相往来无疑也。存我此际供职南都,河东君既已送还问郎玉篆,则昔日一段因缘,亦于此了结。至于卧子则为河东君始终眷恋不忘之人,前述崇祯十七年甲申夏日黄媛介画扇,河东君题有卧子满庭芳词即是其证。故寅恪戏作一绝,中有「一念十年抛未得」之语,实能道出河东君之心事也。今所欲论者,即卧子在南都之时间,是否亦曾与李存我宋让木陈实庵辈同被牧斋招宴等问题。兹择录卧子自撰年谱,兵垣奏议,焚余草及让木含真堂集并参以国榷等,综合考释之于下。
陈忠裕全集年谱中崇祯十七年甲申条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