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车迟斗法佛道不同的待民之道(第3页)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来按制度,状元直接授翰林修撰(从六品),很快就能位列公卿甚至登阁拜相。但杨廷和为了避嫌,始终不准儿子升官,以至于杨慎初授翰林修撰后原地踏步13年。须知李春芳中状元13年都己经当到礼部侍郎,彭时、商辂这些状元早就入阁了。按明制,“轻清上腾”,清流官每三年考核一次,升或不升必须有个说法,如果连续三届也就是九年不升,那说明这个官员很差劲,就要面临降职甚至开除。所以清流官不能原地踏步,这是为了保障进士有一个自然晋升的通道,避免为晋升而竞相依附权贵。杨廷和这种故意压制杨慎的行为反而违背制度,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杨家的人品家风。
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达到**,代表天下礼法文章最高水平的翰林院无疑是斗争的风暴眼。嘉靖帝诏张璁、桂萼等几位在辩论中站自己一队的文官为翰林学士,杨慎率36员翰林官坚决抵制,张璁等人奉诏后不敢到翰林院上班。明代翰林官号称“储相”,是精英中的精英,任职资格最为严格,必须由进士中的三鼎甲、庶吉士担任,像张璁这些普通进士都是没资格的。这个清流的核心精华要素,文官们是绝对不会允许皇帝安插私人的。
七月,斗争**达到顶峰。嘉靖帝在张璁、桂萼等人的策划下,正式宣布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弘治帝(朱佑樘)为皇伯考。大批朝臣汇集到金水桥南伏阙恸哭,嘉靖帝大怒,将吏部稽勋员外郎(从五品副司长)马理等143人逮入锦衣卫狱,审理后罚以廷杖,16人被当廷打死!不过这并没有吓退正直的文官,反而激起了他们心中“文死谏,武死战”的无边正义感。此前,曾牵头议定由兴王朱厚熘(即嘉靖帝)入继大统的首相杨廷和己经被辞职,现在继任的两任首相蒋冕、毛纪又相继辞职抗议。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此刻,从六品史官杨慎挺身而出,率领中低级文官继续抗争。
他们斗争的方式是什么?开会废黜嘉靖帝,还是调外镇军入京?都不是,而是由杨慎召集在京的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进士二百四十余人,再赴阙前力辩。这些人大部分是翰林、主事、御史、给事中等六七品官,其实走到路上难免有人害怕,毕竟宋明五百年来都号称不以言论杀士大夫,这次突然当廷打死16人,一下超出了很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见有些同学面露惧色,杨慎抛出了整个明朝历史上最豪迈的一句铁血宣言:“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同学们听了不再畏惧,随他到左顺门大哭抗议。嘉靖帝更怒,将他们全部逮入诏狱,罚以廷杖,杨慎被打得“死而复苏”。谁知十天后,刚能起床的杨慎第一件事便是又约同学继续抗辩,翰林检讨王元正,给事中刘济、安盘、张汉卿、张原,监察御史王时柯响应。嘉靖小儿又是一顿杖责,把七君子打得血肉模糊,然后杨慎、王元正、刘济贬官,其余四人削籍为民。杨慎被贬到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终生再未起复。
不过杨慎到了蛮荒,倒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竭诚奉献,为土著百姓的开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云南还流传着很多杨慎开发云南的逸闻。杨慎才华横溢,高中状元,却不能将一身才华奉献给国家社稷,只能屈才于边陲蛮荒。是不是有点像羊力大仙,身负五雷真法,却不能天庭为官,只能在车迟小国求个风调雨顺,保一方百姓平安?杨慎和同学们这种挺身而出,为道义百折不回,死而复苏地用血肉之躯抗击野蛮镇压的行为,是不是更像三位道长前仆后继用生命回答挑衅的行为?
杨继盛则是大奸臣严嵩当权时期,严党虐杀的一位忠臣。嘉靖二十九年(1550),兵部车驾员外郎杨继盛上疏弹劾大同总兵仇鸾勾结蒙古,与俺答汗互相走私战略物资,甚至杀良冒功。结果仇鸾的干爹首相严嵩压下弹章,反而给仇鸾升官。事后严党打击报复杨继盛,借故将其贬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史(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无品级)。杨继盛和二十年前杨慎一样,在蕃汉杂居的边陲大力兴办学校,疏浚河道,开辟种植园、煤矿,还让妻子张贞传授纺织技术,深受各族人民爱戴,称他为“杨父”。这不是又一位羊力大仙吗?
一年后,仇鸾和严嵩、陆炳翻脸,被斗倒,杨继盛很快复为兵部武选员外郎。回到朝廷,杨继盛第一件事就是直指比仇鸾罪恶更甚的严嵩,但他的方式不是弹劾严嵩本人,而是上疏切责嘉靖帝误用奸相,行诸多罪孽,用词极其尖锐。嘉靖帝大怒,严党趁机策划,抓住奏疏的用语不当,反诬他假传亲王令旨,将其陷入诏狱。
初入诏狱杨继盛就被痛打一百杖,有人送了他一副蛇胆,连狱卒都送他一壶酒,说用酒蚺服蛇胆可以镇痛。杨继盛满不在乎地拒绝了:“我杨继盛自有胆,何需蚺蛇胆?”一百杖显然会把他打晕过去,半夜狱卒却听到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点灯一看,吓得浑身乱颤!杨继盛在蛮荒自学了一些外科手术,半夜醒来,正在自行处理伤口。他敲碎瓷碗,用碎片割腐肉。有些部位腐肉割尽,但坏死的筋仍挂在骨膜上,他用手一把扯去,再用碎片将感染的骨膜也刮干净。悉悉索索的刮骨声从比死亡还要寂静的诏狱深处阵阵传出,连见惯了残忍场面的狱卒都不由得胆颤欲坠。这不是《三国演义》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的神话桥段,分明是《西游记》车迟国三位大仙为名誉正义砍头剖腹的残忍画面!
杨继盛坚不认罪,被羁押在狱三年,最终严党巧用法律漏洞,成功判处他死刑。面对死亡,杨继盛没有丝毫恐惧,只作诗一首: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的牺牲不是毫无意义的,士人对严党弄权早有公愤,只是蓄而不发,杨继盛的死成为导火索,长期恭谨侍奉严党的次相徐阶判断时机己到,终于着手组织推翻严党,很快绝杀奸党,甚至取了严世蕃小命。杨继盛可以说是用生命点燃了开向严党的第一炮。
是的,中国传统文人没有孙悟空那样通天彻地的神通,甚至没有陆炳、仇鸾、严世蕃那样的百般狡计。当野蛮降临,他们根本不作他想,就只会一招:用生命点燃光明。不动粗,不用诈,只将飞蛾扑烈火,笑看碧血染青天。生死尚不足道,胜负于我何加焉?他们只信仰,正义必能让人心触动,高尚终将被历史铭记。
19。7李春芳的泣血祭文
三位道长明知和尚的法力神通远高于他们,仍毅然选择了抗争到底,九死不悔。其实提出砍头、剖腹、下油锅的还真不是和尚,而是他们自己。这分明是传统文人在强权面前节节败退,能力不足以挽留逝去的名誉,最终只好慨然赴死的惨烈一幕。
孙悟空一阵胡闹,道士们觉得完全是和尚理亏,他们牢牢占据道义制高点,但也没有得理不铙人,而是同意跟和尚比赛求雨的业务,不料输给和尚,国王就盖了印,放和尚走。虎力大仙却说:“陛下,我等至此匡扶社稷,保国安民,苦历二十年来,今日这和尚弄法力,抓了功去,败了我们声名,陛下以一场之雨,就恕杀人之罪,可不轻了我等也?”
没错,这既破坏法治,又败人声名。现在国王受和尚神通恫吓,只想赶紧送走息事宁人。但真的儒士,最是不能息事宁人。
重名节,轻生死,为争个是非曲直,丝毫不畏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不惜前仆后继地献出生命,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崇高价值追求。在几千年儒家社会的传统审美观看来,这是正义,是高尚,是美德。但客观地说,这在自己看来是美德,在对方看来却是破绽。三个道士己经气血上涌,但始终不跟和尚动粗,坚持公平比赛。如果倒转过来,孙悟空只怕早就掣出如意棒,打将过去了,还比什么赛?但他们绝不这样做,即便明知对方作弊,导致自己处于严重劣势,他们仍然坚持用规则捍卫名誉。
这种价值观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但却是中华民族万世相承的精神支柱。
在是非曲直面前,奸臣常曲意逢迎,避免冲突。而刚者易折,直臣却每每在细节处坚持大是大非,最易激怒权贵。如果奸臣再趁机激化矛盾,往往就是一击毙命的机会!“大礼议”的斗争正是典型。在某些人看来,这无非是个给死人过家家的游戏,没必要跟皇帝较真。但在身负传统儒士风骨的文官看来却是大是大非,坚决要跟嘉靖帝死磕。一些奸臣趁机激化矛盾,以此向皇帝表明坚决站队的政治态度,从而邀宠。他们的宠幸,踩着无数同僚的血肉尸骸,饱含着多少刚直文人的辛酸血泪。
其实要救他们的性命本不难,随便哪个大神说明一下这是玉帝钦差的取经团(就别说什么唐太宗了),佛祖正在西路上眼巴巴盼着呢。我相信三个小道士就会冷静下来,至少不会疯狂地拿命来赌。但是哪位大神出手了?没有。没有任何人来点破。他们成了整本书唯——伙连取经团的真实身份都不知道,就送了命的“妖怪”。他们用生命捍卫的三清道祖在哪儿?道家遍布三界的派驻官员全都在哪儿?这些大神一会儿变夜游神,一会儿变井龙王,愿意点化乌鸡国王,愿意帮助朱紫国王的金圣宫娘娘,甚至愿意救下牛魔王这样的妖魔家族,偏偏在最正直的同僚为保全道家名节而赴汤蹈火时,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碾得粉碎。
凡人的诉求其实很朴素,就像三位大仙这样给我们求求雨,别像观音那样吃我们的儿女,我们就会奉为国师顶礼膜拜。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凡人并非不辩忠奸贪廉,只是在派系政治斗争面前,翘首以盼的人民总是无奈地被摔来摆去。这时,儒家士子更要明白自己肩上的重担。
这便是古圣先贤常教育我们的,舍生取义。
但我们舍了生,取到义没有?三个道士便舍了生,结果呢?行凶的取经团成仙成佛,他们却被定性为妖怪。明代文官无不深受于谦的诗句激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儒家视名节重于性命,于少保虽蒙冤惨死,好歹能与岳少保一道魂归西湖,流芳百世。但这三位刚直的儒士却真的受尽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却舍了命,又坏了名,连留得清白在人间的基本价值追求都只得相反结局。官场斗争,真的不只是一命生死那么简单。
李春芳无比清楚政治的这一面,但他没有力量改变,他甚至连说出来的勇气都没有,他只能在一部神魔小说中默默地献上这篇看似妙趣横生的祭文,偷泣着祭奠那些微笑着站到他身前,冒镞顶矢的铁血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