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车迟斗法佛道不同的待民之道(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您还以为猴哥这是让观音姐姐露脸呢?整本《西游记》一甚至阅遍《二十四史》,都没有神仙(统治者)这么丢丑的一幕了呢!

观音为何急匆匆赶到通天河,连梳妆都不顾,甚至衣服都不穿,女孩子这么不注重形象?因为丑事败露啦!这灵感大王是她的宠物小金鱼,在凡间敲骨吸髓,难道主子没有责任?陆虞侯逼死林冲娘子,林冲不会认为仇人就是陆虞侯而和高太尉无关吧?孙悟空此举恰恰是要让大家看清楚一到底是哪个菩萨在吃你们的儿女!嗳,还送子观音,你吃子观音还差不多!

这不就是万贵妃派出小太监在民间盘剥敲诈,一不小心被西厂捅破的慌乱场面吗?而且还是这种威逼中本质是欺骗的下作手段,真是令人不齿!不过好歹把问题解决了,赶紧回去,不要让肚兜给更多的人看见。猴哥偏偏一把拉住,这么性感的美艳肚兜娘哟,大家一起来欣赏呀!其实我们中国的肚兜和日本的学校泳衣、美国的比基尼到底哪个更性感一直颇有争议,但我相信李春芳没有写观音姐姐穿着另外两种出镜,不是由于时代局限性,而是为了凸显中国风韵,不信请看他的描写: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络。不挂素蓝袍,贴身小祆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

请容我吞一下口水再跟您细讲,封建礼法和现代差异很大,女子穿成这样己经够得上那个字了。这首诗堪称四大名著性感第一,贾宝玉都不好意思这么描绘警幻仙子,唯有《金瓶梅》里可能有两三首勉强能与之一比。封建女性最忌肚兜给男人看,至于精光着仙足玉手,更是成年后连父亲都不能看的,公共场合大展览更是不可想象。可惜我不是写小黄文的一至少这个笔名不是,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讲了,只是必须再揭露作者一个非常猥琐的笔法,鱼篮观音,因为这个讽刺比“送子观音”还要辛辣八倍!

所谓“鱼篮观音”是观音三十三法相中的第10个,同时与第28个“马郎妇观音”其实是重复的。明初学者、《元史》主编宋濂的《鱼篮观音像赞》讲,唐代陕西本不信佛,金沙滩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挎着鱼篮的美艳女子,人们都想娶她。她提出谁能背诵佛经就嫁给谁,结果大家都背不了,所以再好的条件她也不嫁。唯有一位小马能背,于是鱼篮美女嫁给小马,但一进门美女就死了,尸身也立即糜烂,只好下葬。后来一个僧人来找小马,掘开棺材,只见尸骨呈“黄金锁子骨”,即尸骨不腐而呈金黄色,层层相锁,是修仙得道的象征。僧人这才告诉大家:“这是观音大士在点化大家呀!”从此,陕西推广了佛教信仰。

但事实上,这是佛经传入中国多年后的美化版本,尚且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其原版以中国人看来更是不堪入目。

据中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延州妇人”条: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延州(今陕西延安)有一美艳妇人,“与年少子狎昵荐枕,一无所却”(亲昵地主动上少年郎枕头,来者不拒),死后葬在荒芜的路边。后有一胡僧来到墓前,顶礼焚香赞叹,告诉大家:“这其实是位菩萨,她以大慈悲布施自己的肉体给大家,满足世俗的欲望,不信看她的尸骨是黄金锁子骨。”众人开墓一看,果真如此,于是为她设斋建塔。北宋叶廷圭《海录碎事》则称:“释氏书: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凡与交者,永绝其**。死,葬后,一梵僧来,云:‘求吾侣’。掘开,乃锁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云而去。”大意相同,笔法更开放,总之就是潮音洞南海观音向中国人民的表白: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唐宋资料是对古印度原文的直译,大意就是观音大士以美色为饵,诱愚民为信众,用色相布施大众,推广佛教信仰。需要强调的是,这在古印度(也不是现代印度)并不违背道德,跟中国人在灾荒年施舍粮食诱饥民入教是一个道理,但确实很不符合中国的封建道德,所以明以后逐渐将其美化成为后来的“鱼篮观音”“马郎妇观音”。不过“鱼篮观音”终究是中国人羞于启齿的一面,这个法相在中国堪称冷僻,大众对观音菩萨的认知主要还是“送子观音”“千手观音”。李春芳就故意先写个“吃子观音”,讽刺下大众信仰,再阴险地显出个“鱼篮观音”,再加上那段在明代堪称色情的描写。。。。。。啧啧啧,万贞儿到底跟你多大仇?

您别说,万贵妃和李春芳的时代隔了一百多年,但真的有很大仇。

首先,成化帝是明朝第一个和文官集团公开决裂的皇帝,很多人认为祸根就在万贵妃。其次,万姐姐为了霸占她小老公的独宠,戕害其他宫妃,甚至给很多宫妃堕胎!你这灭了多少龙子啊!我才写你吃点小村庄的童男童女,我好善良啊!再次,孙悟空、猪八戒变作那对小姐弟,童男叫陈关保,童女叫一秤金,这似乎也有所指。万贵妃到处给人堕胎,太监张敏想尽办法把一个怀了孕的宫女纪氏藏起来,偷偷产下一子,但不敢见天日,关在一间小屋偷养,与坐牢无异,直到六岁才让成化帝得知。关起来保护,陈关保?皇子曝光后不久,纪氏无故暴亡,张敏吞金自杀,显然是遭万贵妃报复。吞金,一秤金?这个皇子朱佑樘就是后来的大明孝宗弘治皇帝,缔造了伟大的“弘治中兴”,与汉文帝(刘恒)、宋仁宗(赵祯)并称为中华帝国三大圣君。你这烂**妇居然敢这样对待全国人民的偶像,你说仇有多大!

其实史学界一直不乏一种声音,说真实的万贵妃也没那么邪乎,什么在皇宫里给宫妃排着队堕胎,这完全超现实,是被后世文官妖魔化了而己一别误会,这里不是准备给她翻案,只是提醒您一“后世文官”,不就是李春芳吗?这样算来仇才大哩!再说远点,后世研究中国究竟是从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有人便将时间节点指向成化年间,其实李春芳这种人相当在乎这个问题,这个仇才叫大得包天。

19。4孙悟空与道教决裂的站队行为

通过车迟三国师和灵感大王(实为观音)的刺目对比,道教和佛教统治人民的方式一目了然,那我们的主角孙悟空到底站哪边?就在这一回,作者让孙悟空作出了坚决的站队动作。

要打入一个派系的核心,首先就得毁弃与其它派系的牵连。孙悟空曾是一个游走各种势力,左右逢源的人,但这种人往往只能当权力掮客,要想真的挺进高层,必须明确站队,否则到了高层要面对的就不是一两个虎力大仙这样的初段玩家,而是道教、佛教这样的集团势力,个人力量不可能独扛,必须倚仗政治派系的合力。而派系是不会为首鼠两端的墙头草拼尽全力的,只有你明确站队了,才会着力捧你。

孙悟空走到这一步,必须站队。他选择站佛教这一队并无悬念,只是他如何与其它派系翻脸,以此向佛教表明态度,这就是官场技巧了,孙悟空的技巧可谓又精又狠。

首先,孙悟空打死虎力大仙的两个徒弟,放走五百个囚徒和尚,然后去三清观捣乱,这己经表明了和道家敌对的立场。过程中他还用了一些小技巧,比如假装不识三清,还问这是什么菩萨。当然,这个表演稍微有点生硬,不过接下来的举动就很有诚意了:他让猪八戒把三清圣像扔进茅坑吃屎!师兄弟三人变成三清,撒尿给道士喝。

佛教大佬拈花微笑:“这小悟空有点儿诚意嘛。”

除了举止有诚意,还需要点业绩作干货,小悟空做得也很出色,搅黄了虎力大仙引以为豪的祈雨术,把求得甘霖的功劳揽到和尚头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己经促使部分凡人的信仰由道转佛。其实按孙悟空的原计划,这己经够了,他本意也是演完降雨这场戏就盖章走人,只是未料三个道士气不过,非要跟和尚比个输赢,孙悟空才“哈哈大笑道:‘造化!造化!买卖上门了!”’

是啊,既然你们非要送死,俺老孙也不妨接了这单上门买卖,拿你们几个小道士的血肉,让佛爷见我决志加盟的诚意。不过紧接着,孙悟空也打击了一下凶残过甚的观音,制止了她吃童男童女这样令人发指的暴行,让玉帝也让人民看到他毕竟是有良心有底线的好人,直让人叹服他的官场技巧何其高妙!

19。5李春芳斗胆嘲讽永乐大帝

车迟国王在位二十三年,这可能是暗喻永乐帝在位年数。永乐帝本是藩王,造反夺了侄子建文帝皇位。很多忠臣义士不愿投降他这个反贼,被他残酷杀害,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方孝孺、铁铉等。

铁铉本是来中国留学的波斯(今伊朗)王子,国子监毕业后留国内工作,官至济南知府。在朱棣造反的“靖难之役”中,铁铉坚守济南,被誉为“城神”。最后朱棣只好绕开济南,南下直取南京,侥幸获胜。登基后,永乐帝把铁铉抓起来,将他鼻子、耳朵割下来塞进他嘴里,还问他好不好吃。铁铉怒目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好吃!”永乐帝又说你活着不拜我,我把你用油锅炸酥你也得拜。但校官炸死铁铉后发现其骨架仍然背对永乐帝,他们想把骨架翻过来,油锅竟然爆炸了!永乐帝仍不得铁铉的骨架一拜!气急败坏的永乐帝只好迁怒,杀死了两名校官。

这不正是羊力大仙的桥段吗?两位师兄相继惨死后,羊力大仙依然不惧,毅然投身油锅,被炸得只剩骨架。但是他投降了吗?没有。羊力大仙就像两百年前的洋大人铁铉一样,皮焦肉烂,但浩气长存。大明湖畔的铁公祠,至今平静地注视着这片他曾誓死捍卫的湖面。反倒是赢了的孙悟空,他从油锅出来那一刻,就因为监斩官说了一句小和尚来显魂,他就暴躁地抽出金箍棒残忍地将这手无寸铁的凡人“打做了肉团”,完全是永乐帝杀校官迁怒的艺术再现。

至于道士用真法术请来雨神,结果孙悟空跑过去窃人家的功,让凡人误认为是他请来的,另一边灵感大王也在小村庄冒领三位大仙的功,这种做法其实牵涉到明朝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对洪武之治和永宣盛世的评价。

洪武是太祖年号,永宣是太宗年号永乐和宣宗年号宣德的合称。洪武三十一年自然是著名盛世,号称“治隆唐宋”。永宣盛世更攀高峰,尤其是郑和公公七下西洋,更是“超三代而轶汉唐”。但也有观点认为永宣盛世无非是承洪武余荫,其实很多具体做法比太祖差远了。李春芳这样写,看来他是倾向于认可此说的。

其实永乐大帝当真无愧为一代雄主,是嘉靖帝最崇拜的祖先。但嘉靖小儿崇拜他,主要原因倒不是看他皇帝当得好,而在于他们都是藩王出身。嘉靖帝宣称永乐大帝盖世伟业震古烁今,非一个太宗庙号可以概括,于是改成更高级的“成祖”。当然,李春芳这样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他在故意折腾礼制,是“大礼议”中的一个小花招。所以你最崇拜的祖先,我偏要辛辣讽刺。永宣盛世是吧?其实就是个篡贼坐享其成,一个孙猴子求雨的伎俩而己。

李春芳自然不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但作为一位明代文臣,敢于向“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纪》)的永乐大帝开嘲,这才是浩气满翰林、碧血写汗青的高级勇气。

19。6碧血青天杨家将

三位道长都是法力低微的初段修仙者,连到天庭任职的资格都没有,相当于明朝的举人、秀才,没有考上进士,所以只能在地方政府担任一些幕僚职务。但他们同样是饱读圣贤诗书的文人,在品行和价值取向方面和进士并没有本质区别,这三位还作出了不俗的政绩。然而他们的能量又是那么弱小,远远不是什么内宫私臣的对手。所幸他们只是混混州县,没有什么机会跟厂公、督公正面冲突,但如果不幸遇到取经团路过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等待他们的结局就真的只有砍头、剖腹、下油锅了。

随着私臣集团的势力拓展,不断侵入地方,尤其是镇守太监、矿税太监的大肆扩张,这种概率也越来越大。有分析提出三位道长的原型是大奸臣严嵩及其子严世蕃宣扬的三大才子:胡宗宪、陆炳、杨博。因为“胡”同“虎”,“陆”同“鹿”,“杨”同“羊”。我认为此说过于牵强,关键这三人跟车迟三仙确实扯不上干系。我倒认为,三仙更像是杨慎和他的同学们,以及“明朝第一直谏”杨继盛,这几位杨家儿郎才是羊力大仙的原型。

杨慎,字用修,号升瘁,四川成都人,名相杨廷和之子,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明代公认的第一大才子,其代表作《临江仙》被毛宗岗[48拥作四大名著另一部《三国演义》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