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生之红黑聚散(第4页)
1919年夏季,机会果然来了。
这一年苏北发大水,大批灾民流入苏州及上海。灾民多,人工便宜,这是投资办厂的绝好机会。因此。刘鸿生打算在苏州办一家火柴厂,既能赈灾救民,又顺势了结自己与老岳父之间的一段恩怨。
1920年元旦,刘鸿生邀请了杜家坤等7位股东,集资12万元,正式在苏州创办华商鸿生火柴公司。华商鸿生公司糊火柴盒不用固定工,而是分包给城乡贫苦人家,解决了大批人的就业问题。直至20世纪60年代,这种分包粘火柴盒的办法仍为国内火柴厂沿袭使用。
不过,鸿生火柴的质量实在难以恭维:火柴头上的氯酸钾一受潮便脱落,火柴盒两侧的磷片又不耐用,火柴还没用完,就已破损、脱落,由此获得了“烂糊火柴”的名号,致使公司1924年以前亏损严重。
当时中国人生产的火柴多为有毒的黄磷火柴,超过40℃就会自动燃烧,这是本土火柴的致命“硬伤”。刘鸿生认定,要扩大自家火柴销量,扭亏为盈,唯一的途径就是生产出像样的安全火柴。
这时,刘鸿生认识了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化学博士林天骥。两人一见如故,刘鸿生当场聘用林博士为总工程师,聘金每月1000块银元。
这样的月薪比刘鸿生本人的都高,在当时可是天价!而让人灰心的是,每月拿着天价高薪的林博士,耗费了厂子不少钱财,捣鼓了几个月,却丝毫不见成效。人是刘老大请来的,他自己有耐心,其他几位股东可就不满意了,嚷嚷着要这位美国海归走人。但刘鸿生坚决不同意,他看好林博士的实验前景。
半年后,林天骥采用高强度的胶粘剂,终于解决了火柴生产的药头化学配方以及火柴头受潮脱落等关键问题。经过改进,华商鸿生火柴公司生产出一流的安全火柴,头大、发火快、火苗白,磷面经久耐用,价格也比“洋火”低廉。
随着销量节节攀升,鸿生火柴在华东地区站稳了脚跟,逐渐成为瑞典、日本等外商火柴的强劲对手。至于老丈人的火柴厂,早就被小刘收入自己囊中。
瑞典火柴集团多次提议收购鸿生火柴厂,刘鸿生都以条件不合为由予以拒绝。
谈不拢就打,这是老外的一向伎俩。
从1927年开始,瑞典火柴集团携带自己的知名品牌“凤凰”,以成本一半的价格倾销,企图压迫刘鸿生等退让,国内不少火柴厂相继倒闭。
瑞典火柴集团是托拉斯,统一采购、生产、营销,一个声音对外;而国内火柴企业分散不一,厂小力薄,还常常内讧,怎是强大外商的对手?
刘鸿生意识到,指望别人是靠不住的,最好的办法是实行自救——同业合并,划区销售,减少内部竞争,共同抵御洋火柴的侵入。他说:
“你要发大财,一定要让你的同行、经销商发小财。有饭大家吃,不可一个人独吞。最愚蠢的人,就是想一个人发财,叫别人倒霉。”
刘鸿生四处奔走呼号,与荧昌、中华二厂很快达成合股,成立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当年产销量占全国的22%。
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住瑞典火柴的野心。
1930年10月5日,媒体爆出惊天消息:瑞典拟用1500万元贷款,换取中国火柴专卖权50年;而苦于财政危机的国民政府,也打算批准。
这一协议如果成真,本土火柴厂只有关门。刘鸿生发动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代表齐聚南京,公开质疑政府的做法,要求政府保护民族工业。众怒难犯,瑞典火柴专卖的梦想最终黄了。
穷寇宜追。不久,刘鸿生接连“联华制夷”,“联夷制夷”,各个击破洋商。他与美商联合,迫使东洋“猴子”(日资火柴品牌)就范,有效限制了日资火柴在东北、华北、鲁豫地区发展。到1931年,大中华火柴终于打败了外商火柴的猛烈进攻,占据了大半个中国火柴市场。
当时,有人戏称:刘鸿生缚住了瑞典“凤凰”的一对翅膀,捆住了日本“猴子”的四只脚。
飞“象”
煤倒着,火柴卖着。
按说刘家的生意已经做得不小了,但刘鸿生却没有中富即安。
1920年,火柴厂创办热潮仍高时,头脑高效运行的刘鸿生就在思谋着创建一家水泥厂。
原来,煤炭销售中出现大量次质烟煤与煤屑,既占地又费劳务,就像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刘鸿生曾多次想法处理,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唯一可行的是用它们做制造水泥的燃料与配料。可如果单纯地推销给水泥厂,一来水泥厂家不多;二来人家也未必愿买,即使买,价钱恐怕也很低,与白送差不多。
刘鸿生正在踌躇,有人却找上门来了。
来人是上海生锰矿务公司的经理李翼敬,此人很懂得水泥生产而且久有办工厂之志,只是当时水泥厂花费巨大,许多人无力独资经营,李经理也不例外。于是他便串通了英办信和华顺栈的买办刘宝余,一道来找商场上风头正劲的刘鸿生。
这正中刘鸿生下怀。真是想吃空心菜,来个卖藕的。做生意,看来真的有“财运”一说。
三人立即着手准备,除联络股份外,刘鸿生马上展开了紧张的调查市场与熟悉业务的活动。这是他一向的习惯,不搞明白不动手。很快,股份、资金、技术等一切就绪,股东们公举他出面主持。
但刘鸿生却认为自己年轻资浅,势难应付。这不是谦虚,上海滩,水深着呢!
为了确保开业顺利,他找到乡党朱葆三。
朱葆三,黄岩人,大刘鸿生40岁,当时已七十有二,担任过沪军都督府的财政总长、上海总商会的会长,是上海金融界、实业界领袖级人物。论资望,论地位,由他出头担纲新建的水泥厂,再理想不过。
刘鸿生略事准备,便执同乡晚辈之礼,登门造访了。
听了刘鸿生的来意,朱葆三不动声色地说:“贤契,洋灰新业,本埠别无厂家,实为一大缺口,只是……”略一沉吟,他又缓缓道:
“只是老朽已是到了阎王不叫自己去的年纪了,体力、精力均已不堪重任,且财力不足,恐负大家厚望了!”
见老爷子只想出“名”,不愿投钱,刘鸿生立马接腔:“这都好说,晚生早已计议过了。朱老精神健旺,更重要的是德高望重,不敢烦朱老过劳,只需出面主持,诸般杂务由我们晚辈操持就是;至于资金,可多可少,听由朱老自便。”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