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国绝版名臣(第3页)
回到湖北,张之洞更进一步改革发展教育。值得一提的是,他破天荒地在湖北开设了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根据国内发展需要,他还把学校开到了国外。
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在日本开办湖北驻东京铁路学堂,旨在为国内培养合格的铁路人才等。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创举。尴尬的是,科举制度依然在进行。
张之洞小时候就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长大当了学政和封疆大吏后,他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但无论他怎么改,科举制度依然存在,依然是国家兴办教育和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
现在,新政推行了,《奏定学堂章程》也施行了,那就废除科举制度吧。于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之洞联合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朝廷废除科举。
早在两年前,这两人就联名奏请过这事,但朝廷一直犹豫不决。想想也是,科举制度在中国施行了1300年,根深蒂固,说废除就废除,哪儿有那么容易啊?但此后两年,保皇派和革命派闹得很凶,科举制度又成了他们批判的重点内容。因此,当张之洞和袁世凯再次奏请时,朝廷便艰难地作出决定:科举制度从明年起废除!
科举从隋大业二年(606年)施行,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结束,整整经历了1300个年头。如今,它寿终正寝了,自然有它寿终正寝的道理,只是谁也没想到,它起于隋炀帝杨广,却止于晚清名臣张之洞。
这两个人毫不搭界,也毫不穿越,却做着同样一件事情: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请记住他们,包括杨广。
一哥心声
因为设计并主持清末新政,张之洞牢牢地奠定了他在清末政坛上的一哥地位。一哥,是多么光鲜的字眼啊!谁不为其倾倒?谁不为其奋斗终生?可有几人能获此殊荣呢?
每每想到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张之洞都无限感慨,他好想写一首诗或词,来表达他豪迈的心情,只是他一再告诫自己:做人要低调,不可得意忘形,因而没写。但在心灵深处,我猜他早就拟写了一首词,那首词或许叫做《沁园春·一哥》:
纵观晚清,风起云涌。人才辈出,却也平平。
惜曾文正公,略输善终;左文襄公,稍逊才情;李文忠公,最差名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我张之洞!
二、力维朝局,入参军机
预备立宪
当新政推行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一种新的政治体制——预备立宪,登上了清末政治舞台。预备立宪是康有为等维新加上保皇派提出“君主立宪”的前身,而预备立宪也是康有为等人在日本推动形成的。
这源于一件事:小日本和俄国刚刚干了一仗,小日本把俄国干败了。究其原因是:小日本实行的是先进的君主立宪制,而俄国实行的是传统的君主专制。
找到了小日本战胜大俄国的原因后,康有为等人就将君主立宪作为国家繁荣富强的证据,从而大造国际舆论,强烈攻击君主专制,坚决要求清政府实行立宪。至此,康有为等人又从维新派和保皇派,演变成了立宪派。
康有为等人变化多端,我们只需记住他们这几个派别,只是一个班子和一套人马就行了。
在康有为等人大力宣传立宪的同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也加紧他们的革命活动。但这时的革命派和立宪派,闹得水火不相容。原因是革命派要革命,要推翻满清王朝乃至封建社会;而立宪派推行的是君主立宪,如果革命派把皇帝和皇权都推翻了,那他们就没有君主了,没有君主,又怎么立宪呢?因此,梁启超狠狠地说:“今者我党与清政府死战,犹是第二义;与革命党死战,乃是第一义。有彼则无我,有我则无彼。”
听听这话,说得多狠。可见这两派之间的斗争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立宪派和革命派殊死斗争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政体,实行立宪。迫于种种压力,清政府只好接受立宪。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十四日,清政府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端方五位大臣,赴德国、日本等已经实行君主立宪的国家考察政情。
虚晃一招
张之洞在思想深处也接受了君主立宪,他也派了四位属官跟随那位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又令幕僚郑孝胥出任上海预备立宪会会长。张之洞支持君主立宪,其实有他自己的目的:笼络立宪派,制止革命发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革命风暴和武装斗争越来越猛,越来越威胁到大清政权。作为朝廷柱石和封建卫道士,张之洞有责任和义务维系朝局。恰在这时,立宪派和革命派闹得你死我活,老谋深算的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于是决定借助立宪派的力量,来抑制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
事实上,他做到了。原来,梁启超见张之洞和他们步调一致,政见相同,竟然抛弃多年的恩怨,在日本的报纸鼓吹和热捧:“南皮力挺立宪,这事一定能成功(以得其赞成为止)!”
政治斗争就是这样,或因政见不同分道扬镳,兵戎相见;或因步调一致,而握手言和,团结协作。但张之洞和梁启超之间,只有利用与被利用。梁启超等人又被张之洞利用了一把,他们和革命党闹得更凶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五大臣考察回国后密奏慈禧:要想不被革命党革了命,那就必须得立宪(欲防革命,舍立宪无他)。立宪不仅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定三大好处,还可以在实行年限上做点手脚,即以预备立宪的名义推行立宪,然后延长实行的年限。
慈禧听明白了:预备立宪,不是实际立宪。妙!这绝对是一个好主意。慈禧大喜过望。
七月十三日,慈禧正式下令预备立宪,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大放政治烟幕弹: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为什么是预备立宪呢?朝廷和慈禧给出的解释是“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即先奠定立宪基础,发展数年具备一定规模后,待民心民意所向后,再实际立宪。
这显是朝廷和慈禧的忽悠之词,他们搞预备立宪,其实是为了平抑派系的反动和斗争,进而力挽王朝危局。但在形式上,朝廷和慈禧还是作出了改革部署:议改官制、制定各项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等。
力阻集权
慈禧宣布预备立宪的第二天,就令奕劻、载泽、徐世昌等十多位朝臣,以及张之洞、袁世凯、端方等疆臣,按照西方官制改革京官与地方官制。
京官改制的主要举措是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内阁相当于国务院,设总理大臣一人,左右副大臣各一人。内阁下设外务部、吏部、民政部、陆海军部、度支部、礼部、学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院11个部门,后来又增设资政院、审计院、军咨府,原都察院不变,原大理寺改为大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