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国绝版名臣(第2页)
因此,康有为失败了,张之洞成功了。
新政推行后,张之洞的表现最为积极,他是新政总设计师,他得在全国疆臣中起上个模范作用。于是,他更加卖命地督建铁路、兴学建校、发展工商、编练新军、开办工厂,等等。湖北的各项事业,在新政推行后,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制定律法章程
张之洞设计的新政大多都有章可循,有经验可借鉴,但“矿律路律商律刑律”,却是个新鲜事物。于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朝廷命令他和刘坤一先行制定中国矿务章程。不幸的是,刘坤一于这年九月初五去世了。这样一来,担子就落在了张之洞一个人身上。
刘坤一去世后,朝廷立即令张之洞暂署两江。
十月初九,张之洞抵达南京,开始办公。他首先在上海设立编译局,聘请中外翻译人才,采集和翻译各国矿务章程,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由他逐条详细修改,定稿成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历时两年半的《中国矿务章程》终于制定完毕。这是中国第一部矿务章程,也是中国第一部与世界接轨的国家级行业政策法规,包括正章74条和附章72条,内容涵盖矿务管理、矿质分类、矿地权限归属、税务管理、矿商禁令、中外合资办厂的条件与限制、矿工权利与义务等,旨在抵御外侵,维护国家矿务主权和利益。
不久,朝廷批准了《中国矿务章程》,并令外务部和商部专职贯彻执行。
《中国矿务章程》的贯彻执行,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正在兴起的收回利权运动,比如张之洞就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帝国列强手里收回了粤汉铁路的主修权。在他的带动下,直隶、山东、浙江、广东、四川、山西等省也都兴起了回收路矿的修建权和开采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帝国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
新政推行后,朝廷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1847—1907年,湖南长沙人)为管学大臣,并令他负责制定全国教育章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张百熙将他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呈上,这个章程倒是颁布了,但因为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最后并未施行。
张百熙倒是一个教育改革家,但在当时,张之洞是教育系统的最高权威。这和他的出身、经历,以及多年来兴学建校的功绩密不可分,加上湖北的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张百熙总想让他来负责制定新的章程。但张之洞刚刚接任两江总督,目前又忙着制定《中国矿务章程》,张百熙一直没机会开口。
机会终于来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朝廷把张之洞调回湖广,令原陕甘总督魏光焘(1837—1915年,湖南隆回人)接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张之洞回到湖北任上后,朝廷又召他进京同英国、美国和日本商订通商行船条约。张百熙觉得这是一个绝好机会,于是奏请朝廷派令张之洞留京会同他制定全国教育章程。朝廷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欣然准奏。
从这年四月开始,张之洞就留在北京制定教育章程。直到这年冬月二十六日,新的教育章程《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才制定完毕。
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的教育章程,它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其中,包括《初等小学章程》《高等小学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附通儒院章程》《优级师范堂章程》等20余种章程。
这一系列教育章程颁布施行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并成为清末民初的国家教育纲领。
又见慈禧
这次来京,张之洞又见到了慈禧。
张之洞清楚地记得,他上一次陛见慈禧还是光绪十年(1884年)升任两广总督前的事情。如今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的面容更加苍老不堪,胡子更加花白飘逸,皮肤更加沟壑纵横,慈禧却还像一个中年美妇,风韵犹存。
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前的这个中年美妇就是他当年的慈禧姐姐。她比他还大两岁,可他看上去像是她的老爹,甚至是老爷爷,这实在让他想不通。但他很快想通了:慈禧这辈子的最大特点就是贪图享受,骄奢**逸,为了修一个园子,她就花了600多万两银子,想必在美容、保健、养生方面的花费肯定更多……
想到慈禧的奢侈,再对比自己的清廉,张之洞真的很痛心、很无语,但慈禧毕竟是他一生的恩人、贵人和靠山,他也只能无语。
还有一件事,他很感谢慈禧:升任两广总督至今近20年来,慈禧一直没让他进京谒见述职。清朝规定,地方官每年都要进京述职,朝廷每年也要对地方官进行业绩考核,一般情况下,这是不会免例的,可张之洞竟被慈禧免例了20年,这简直就是一个官场奇迹。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朝廷和慈禧极其信任张之洞。而张之洞也没辜负朝廷和慈禧对他的信任,因此朝廷和慈禧每年对他的考核评语都是“实心任事”、“顾全大局”……
想到慈禧对自己的种种恩宠与厚爱,张之洞便把一切都压在了心底。
但张之洞的苍老和风残,超出了慈禧的想象。她很震惊,也很心痛。毕竟,张之洞为国操劳一生,对她也是忠心耿耿,否则他也不至于老成这样。
这次相见,君臣竟然长久凝视,无语对泣,就像与分别多年的恋人重逢一样。据说慈禧无语流泪,是因为她回忆起了三年前的悲情西逃,以及张之洞当年的种种表现。张之洞本来是不想流泪的,但为了抚慰慈禧的心灵,他也强迫自己流了泪。他流泪不为别的,只是他蓦然间想起了三年前惨死的长孙。哈哈,有意思吧!
张之洞呈上了《奏定学堂章程》后,就要离开北京。出于疼惜,慈禧给了他5000两银子说:“张,你清廉了一辈子,日子过得比谁都紧张,我真的有些看不下去了。拿着这个,回去改善一下生活吧。别再拿皮箱去当铺了,传出去别人会笑话的,我的脸上也无光。另外送你16种路菜,路上吃吧。”
张之洞心里暖暖的,他没有谢绝,而是立马跪接。他知道这点钱是慈禧的私房钱,她平时少买几瓶化妆品就省下了,不要白不要,要了还有大用处呢。
结果,拿了这笔钱后,张之洞就直奔他的老家——河北南皮县双庙村。
老家南皮,他也是三十多年没回了。他上一次回南皮还是同治元年(1862年)。那一年,他在南皮备考会试。第二年,他高中探花。此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腊月初八,回到南皮后,他痛心地发现当年那些叔叔大爷婶婶们都不在了,但他的名字却在老家如雷贯耳。
这次回老家,张之洞只办正事:把慈禧给他的那5000两银子,连同自己常年积攒下的12000两养廉银捐给老家,捐建一所名为“慈恩学堂”的子弟学校。“慈恩学堂”的“慈”显然是借慈禧的名,他是让学生记住慈禧的恩德,因慈禧为这所学校出了5000两银子。
回到湖北,张之洞又为慈恩学堂续捐了1万余两银子,直到1905年,慈恩学堂才建成。
慈禧得知此事后,心里好不是滋味。但感动多于心痛。后来,直隶总督袁世凯得知这所学校的来龙去脉后,特意奏请慈禧为慈恩学堂题写校名。慈禧欣然应允,挥笔写就了“慈恩学堂”的校名和“振德育民”的匾额。
废除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