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第1页)
周邦彦
跟皇帝抢女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几年,李师师实在是太火了。
自从进入娱乐圈,不满十五岁的李师师就以“人风流、歌婉转”,在汴梁各教坊中崭露头角,见过的人都说,这女子将来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
果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工作经验的日益丰富,成年后的李师师色艺双绝,艳压群芳,号称“歌舞神仙女,风流花月魁”,在业内独领**,圈粉无数,一跃成为东京汴梁的头牌名妓。
李师师工作的地方叫矾楼,别看名字土气,却是东京汴梁最豪华的娱乐场所。
矾楼里面都有什么?餐饮住宿、歌舞演艺、休闲娱乐……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自从李师师入职以来,矾楼的生意火得一塌糊涂,许多客人都是冲着李师师去的,尽管李师师的出场费价格不菲,但为了一睹芳容,客人仍需要至少提前一周预约。
有诗为证: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矾楼。
市场就是这样,价格越贵,越不好预约;越不好预约,人们就越好奇,越想体验一下到底好在哪里。慕名而来的客人中,既有一掷千金的超级富豪,也不乏朝廷高官和文化名流,比如著名词人秦观、晏几道、周邦彦等。甚至包括一些江湖人物,比如浪子燕青,都是矾楼的常客。
最令人感动的是,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词界前辈张先,不顾年老体弱,也被人搀扶着赶来,在领略了师师的风采之后,欣然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师师令》: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壹
在社会各界的推波助澜下,李师师的名气越来越大,一时艳名远播。
终于有一天,《大宋娱乐周刊》一篇题为“矾楼门庭若市,师师一票难求,青楼一姐究竟魅力何在?”的报道引起了宋徽宗的注意。
文章在描述“师师现象”火爆京城的同时,还援引了秦观为李师师写的一首《生查子》: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宋徽宗看罢,沉默良久,轻轻叹了一口气,自此,神情恍惚,茶饭不思。
下属一看,官家这是有心事啊,再一瞅桌上的那首词,立刻就明白了。
这位善于察言观色的下属,是宋徽宗新近提拔的年轻官员,原本是翰林学士苏东坡的秘书,后来在都尉王诜府上工作,业余爱好足球,是都尉府足球队的前锋兼队长,名叫高俅。由于在一次内部足球比赛中的出色表现,被宋徽宗抽调到身边,破格提拔做了殿帅府太尉,掌管禁军,是宋徽宗最信赖的班子成员之一。
高俅俯身上前,低声建议道:“官家既然有兴趣,何不微服私访,一探究竟?”
宋徽宗面色一沉,严肃地说:“这怎么行呢?身为国君,出入青楼,一旦传出去,你让大臣怎么说?百姓怎么看?不合适!不合适!”连连摆手。
既然领导都说了不去,那就算了吧。如果你是这么想的,这就是你跟人家高太尉之间的差距。
高俅当时就直言相谏:“官家操劳国事,日理万机,但因为身居庙堂之高,全然不知这太平盛世,百姓何等安居乐业。官家理应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想百姓之所想,乐百姓之所乐,怎么能一直深居宫中呢?”
宋徽宗听了这话,当时就动心了,发话道:“有理有理,既然如此,那朕就去看一看。注意,轻车简从,千万不要扰民。”
贰
宋徽宗秘密出宫,微服私访,终于见到了魂牵梦绕的李师师,一见之下,惊为天人。
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因属个人隐私已无可考证,不过宋徽宗事后倒是留下了一首词,从以下几句中就可见一斑: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
据明代梅鼎祚编撰的《青泥莲花记》所述:“徽宗自政和后,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往来师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