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第2页)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是这种事。宋徽宗与李师师的关系很快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就连远在山东的梁山起义军都知道了,一个叫宋江的起义军领袖为了得到招安,夜入矾楼,重金行贿李师师,求她牵线搭桥。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安保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直接把李师师接入皇宫不好吗?尽管宋徽宗对师师情有独钟,但迎娶一个青楼女子入宫,是万万行不通的。
关键时刻,还是高俅高太尉会动歪脑筋,创造性地提出了“爱情隧道”计划,从皇宫挖一条地道,直通矾楼。
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宋徽宗频繁出宫幽会,日子一长,嫔妃们难免嫉妒,后宫三千粉黛闲置,偏要跑出去打野食,为什么?
韦贤妃就曾当面问宋徽宗:“这个狐狸精到底有什么本领,让官家如此神魂颠倒?”
宋徽宗说:“没什么,如果你们一百个人全部卸妆素颜,让她混在你们中间,我一眼就能看到她,不是漂亮不漂亮的问题,是气质。”
一个女人能否吸引男人,容貌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女人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这里面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人,是她的性格,她的品位,她的情趣,她的风韵,她的才艺,明白吗?
众妃听罢,皆默然,一时竟无言以对。
叁
自从宋徽宗与李师师相好以后,矾楼便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顾客明显变少了,特别是李师师那里,几乎门可罗雀,就连秦观、晏几道这些半个月来八回的常客也没了踪影。
这也难怪,你长了几个脑袋,敢跟当今皇帝争女人?
只有一个人例外,李师师的前男友,著名词人周邦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皇帝有啥了不起,只要你们还没结婚,我就有机会,于是,周邦彦继续与李师师保持密切联系。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宋史》说他年少时“疏隽少检”,生活放浪,不守礼节,“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虽然调皮捣蛋不听话,但特别喜欢看书,二十四岁考上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
但周邦彦最终步入仕途并不是通过科举,而是走了一条捷径。
什么捷径?宋神宗时期,周邦彦在汴京做太学生,模仿汉代《两都赋》写了一篇《汴都赋》,写完后并没有急于发表,而是通过关系,直接献给了当今天子。
《汴都赋》洋洋洒洒七千字,用华丽铺张的笔法描述了当时汴京的盛况,宋神宗一看文章密密麻麻那么长,就让一个大臣读给自己听,结果,赋中好多古文奇字,大臣都不认识,磕磕绊绊竟然读不下来。
宋神宗说真是人才啊,于是破格提拔周邦彦为太学正,也就是留校任职,周邦彦从此步入仕途。
周邦彦诗词文赋无所不能,且精通音律,在词的创作上,他在继承婉约派柳永、秦观词风的基础上,开格律词派先河,与苏轼、柳永三足鼎立,世称“柳俗,苏豪,周律”,被看作宋词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后世评价:“北宋婉约作家,周最晚出,熏沐往哲,涵泳时贤,集其大成。”将其与杜甫相提并论,称他为“词中老杜”。
周邦彦的词在当时颇受欢迎,歌妓们都喜欢周邦彦写的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周邦彦与李师师相识,并开始了一段恋情。
这首《玉兰儿》,就是周邦彦给李师师写的一首情歌: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周邦彦深谙女人心理,知道女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一上来先夸李师师长得好看,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久仰大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如果上天能让我跟你在一起,“生世不足”,下辈子都爱不够。
这样的甜言蜜语谁听了不高兴?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本来挺好的一段恋情,却突然出现个第三者,让她还不敢拒绝。
这个情敌,偏偏不是一般人,而是个皇帝,简直太讨厌了。
肆
周邦彦每次与李师师约会,都冒着巨大的风险,始终提心吊胆,自然也影响到了约会的质量。
师师劝他:“彦彦,要不算了吧,以后别来了,万一被皇上撞见怎么办?”
周邦彦说:“我不。”依旧如故。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一天终于来了。
一天晚上,两人正在房内卿卿我我,宋徽宗忽然驾到,情急之下,周邦彦便躲到了床底下。
宋徽宗带来了江南新进贡的鲜橙,李师师亲手剥开,两人你一口我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