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略传003(第2页)
此文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观点阐述文学作品的一部心理美学代表作,发表于1907年。该文紧紧围绕《格拉迪沃》一书中幻觉与梦的关系,揭示了压抑、幻觉与精神错乱的起因,梦的形成与解释,性欲生活的作用,治疗心理疾患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它不仅沟通了心理学与文学的联系,而且还开拓了精神分析美学研究的新领域。[97]
(3)《作家与白日梦》
这是弗洛伊德关于文学作品创作的目的、实质和心理来源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论文,发表于1908年。弗洛伊德在对创作与白日梦的关系做出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其目的是在幻想中实现其未能满足的愿望;这种幻想实现于作家的观念作用的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络上,作家的写作技巧只在于通过转化及其伪装来掩盖自己的自我中心倾向,并提供纯形式的乐趣。此文对研究弗洛伊德的美学观和文艺观具有重要价值。[98]
(4)《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此文是弗洛伊德对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的长篇评传,发表于1910年。他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和传记研究的方法,详细叙述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深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历史的发展过程,着重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主要观点:一强调童年经验(记忆)的重要性和“恋亲丛”对他的创作(如《蒙娜丽莎》、《圣安妮和另外两个人》等)及其一生命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指出他是一个特殊类型的同性恋者和强迫性神经症者,把想象特别是幻想(“秃鹫幻想”)视为创作的出发点和主要形式。三宣称艺术家的创作是性欲的一种宣泄,主张艺术和科学成就是性本能升华的两种表现。四提出以“性压抑”为本源的科学研究本能的三种类型,即神经性压制型、强迫性沉思型、替代性升华型。此文不仅对研究达·芬奇这一历史人物的心理构成有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弗洛伊德心理美学思想也有重要意义。[99]
(5)《米开朗基罗的摩西》
此文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对米开朗基罗(Mi-gelo)所创造的摩西(Moses)这一艺术作品的解释。文中提出艺术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意图在观众心中唤起与之同样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品质。同时指出,在艺术品的欣赏中对一些为人所忽视的细节的注意和分析,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此文对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美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100]
当弗洛伊德正处于事业迅速发展且多产的时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又是主战国,这样弗洛伊德一家及其理论在全世界的传播均受到很大的影响。他的三个儿子都上了前线,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骨干兰克、费伦茨也参了军,求诊病人越来越少,家里钱财丧失殆尽,连买的公债和人寿保险都没有保住,故为了维持妻子、几个孩子和明娜全家的生活,弗洛伊德还得极力操劳。
弗洛伊德利用这一生中最空闲的时间,还是写了不少论文。但随着战争一年年地延长,弗洛伊德的收入明显减少,家庭生活越来越困难。他患了重感冒,身体日渐虚弱,60岁的生日过得很凄惨,连足够的食物都没有。而后弗洛伊德又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写字的时候,手不停地颤抖着,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却说:“我的精神并没有受到动摇。……这就表明,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多么重要啊!”[101]但厄运接踵而来,1917年他的下颚癌初显征兆,下颚经常颤抖,且不停地疼痛。这与他每天吸20支雪茄有很大关系。弗洛伊德总是在上衣口袋中放上几支上等的雪茄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依然如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1918年9月28日,中断了三年多的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五次大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玛莎和小儿子厄恩斯特随同弗洛伊德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共有42位精神分析学家和爱好者,有几名来自荷兰和德国,其他的都来自奥地利和匈牙利。在大会上,弗洛伊德宣读了《精神分析治疗法的前进方向》的论文。费伦茨当选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布达佩斯市长向代表们表示了官方的欢迎,并拨了一艘游艇供代表们游览多瑙河之用,各界都为他们举行了正式的招待会和宴会。
列席会议的还有德、奥、匈三国的官员,他们要求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对战争精神神经症的士兵给予帮助。布达佩斯准备建立治疗炮弹导致心理疾病的中心,由一名精神分析学家负责全面工作。布达佩斯大学数千名学生要求费伦茨到大学开设精神分析学课程。他在布达佩斯治疗精神神经症患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如艾丁根在柏林以及阿伯拉罕在阿伦斯坦的陆军医院里取得的成就一样。弗洛伊德对核心委员会成员说:“我们还真有点用处!”又说:“这是我们头一次被当作一个公认的科学团体对待……”费伦茨高兴地插嘴说:“……并且能做出宝贵的贡献。”“弗洛伊德教授,我们不仅仅是有用,而且是必需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人,这是我多年来的理想!”[102]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刚刚诞生的奥地利共和国经济萧条,货币贬值,举步维艰,三个儿子均找不到工作,诊所收入少得可怜,还得供养一家老小(母亲和多尔菲、两个孀居的妹妹和孩子、明娜、自己的妻子和孩子)16口人,只得靠借债度日。
在零下十多度的严冬下,弗洛伊德白天守候着没有暖气的诊室行医,晚上还要用冻僵了的手执笔写作。在此期间,出版了他的《精神分析短篇论文集》第四卷。还在维也纳成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出版社。因战争的灾难,精神病患者剧增,更重要的是,人们精神上的空虚、苦闷和悲观,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分析学,以期获得解决精神疾患的奥秘。因此,西欧各国政府、学者和普通人对精神分析学的兴趣大大增加,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各国的分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精神分析学最后成熟时期(1920~1929)
20世纪20年代,是精神分析学最后成熟和声誉日隆的时期,也是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建树时期。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在医疗上又日益兴旺起来,除每年夏季有三个月的假期外,每天工作繁忙,从上午9时到下午1时都在对患者进行分析。
在学术上,弗洛伊德对自己的学说通过集体的讨论又做了补充和修正,使精神分析学由一种作为治疗神经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为一种阐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著作如下:
1。《超越快乐原则》
此书是弗洛伊德后期主要著作之一,发表于1920年,全书共七章。他提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除了快乐原则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现实原则外,还有一条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则,它的作用超出了快乐原则,这就是强迫重复原则,即要求重复以前并回归到过去的状态。作为生物惰性的本能,正具有这一特征。像人这样的有机体,因本能固有的保守性,也有恢复原初的无机物状态的倾向,可成为死的本能。因此,弗洛伊德在这部著作中,修正了他早期的本能学说,第一次提出人存在着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并把这两种作用相反、同时并存的力量的斗争视为人的整个生命运动历程的决定者。[103]
2。《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这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主要著作,发表于1921年。全书共十二章:导言;勒邦(LeBon)对群体心理的描述;关于群体心理生活的其他说明;暗示与力比多;两种人为的群体——教会和军队;其他问题与研究思路;认同作用;爱和催眠;群居本能;群体和原始部落;自我的等级区分;附录。弗洛伊德系统论述了关于“群体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的理论,其特征是根据个体心理的变化来解释群体心理。在该书中,弗洛伊德首先介绍了群体心理学的各种特征及维持教会和军队这两个人为群体的心理纽带。其次,着重探讨了暗示、认同、爱和催眠中力比多联系的作用。最后,在“自我的等级区分”假定中,提出了“自我理想”(ego-ideal)的概念。后来到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时,重新将“自我理想”确定为“超我”(super-ego),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104]
3。《自我与本我》
这是弗洛伊德后期的一部主要的理论著作,也是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典籍,出版于1923年。全书共五章和两个附录:意识和潜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理想);两类本能;自我的依赖关系;描述的和动力学的潜意识;力比多的大储存库。在本书中,(1)弗洛伊德进一步将心理区分为意识(scious)与潜意识(unscious)的意涵,然后又明确提出并阐释了两种潜意识:一种属于描述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前意识(prescious);另一种属于动力学和系统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弗洛伊德所特指的潜意识。(2)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tripartitepersonalitystructure),阐释了自我(ego)从本我(id)、超我(super-ego)、自我分化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desire)的强烈的冲动,受着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着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来行事。它既以大部分的经历来控制和压抑发自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又迂回地给予本我以适当的满足;超我是人格中高级的、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它以良心(ce)、自我理想(egoideal)等至善原则(perfeciple)来规范自我。这样,弗洛伊德就从静态的心理地形学发展为动态的人格结构学。(3)还谈到了自我由于成了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等三个主人的可怜仆人,因而常常激起焦虑信号,成为弗洛伊德晚年新的焦虑论(aheory)的基础。[105]
4。《抑制、症状与焦虑》
这是弗洛伊德一部后期的代表作,是对压抑与焦虑(ay)及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ism)关系理论进行修正与补充的主要著作,出版于1926年,全书共十一章。弗洛伊德通过对恐惧症、强迫性神经症和转换性癔症等病理现象的分析,通过对外部症状与内部自我、本我和超我现实关系的阐释,他解释了焦虑的性质、类别、表现形式及其与出生创伤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自我的各种意识功能,尤其是自我防御机制,如压抑作用、反向作用(reaation)、抵消作用(undoing)、隔离作用(isolating)等在神经症患者和正常人心理活动中的作用;阐明了“压抑”与“防御”(defence)两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在精神分析中的运用。本书对理解弗洛伊德学说的基本理念有重要学术价值。[106]
5。《一个幻觉的未来》
这是弗洛伊德关于文化观和宗教观的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927年,全书共十章。早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就表现出对文化人类学的关注,十几年后,此书的出版则是他由精神病学、心理学方面转向主要研究社会文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志。弗洛伊德解释说:“经过了一生浸润于自然科学(医学与心理治疗)之中,我的兴趣重新又回到了从前深深吸引着我的文化(cultural)问题上去,这些问题早在我懂得怎样去思考之前,就深深地吸引着我。”[107]后来《文明及其缺憾》一书则是他在此书的基础上对文化观的集中而深入地阐述。本书主要讲了两个问题:(1)文明(civilization)的内涵及其同本能的关系。他认为,文明是人获取的知识、能力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规章制度的统一体,其中社会文明与人的本能永远处于二律背反之中,即文明既对人类有益,又是对人性的否定。(2)宗教的本质、演化及其作用。他明确指出,宗教(religion)是人类童年的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onalneurosis)、幼稚症(infantilism)和“人反对现实贫苦生活的一种神秘化抗议”,对人的精神既有某些安慰作用,更有麻醉作用,犹如一种“甜蜜的毒药”。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要否定宗教,使人们“从宗教的奴役下解放出来”。[109]他坚信,宗教必然像人类脱离少年期一样而走向衰亡。弗洛伊德对宗教起源的心理分析、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宗教的安慰和麻醉作用等方面的论述,不仅有合理性,而且有无神论倾向。[108]
6。《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
这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和方法阐释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1821~1881)文艺创作的一篇心理美学的论文。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恋母情结的弑父动机与赎罪欲在文学上的再现,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症和神经症发作在艺术上的投射(proje)。进而他指出,西方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均以弑父者为其同一主题,其弑父行为动机都是与情敌去争夺一个女人。弗洛伊德坚持,潜意识的情杀动机与严重罪疚感的癫痫症和神经症,既是创作文艺作品的重要起因,又是理解西方文艺“杰作”的一把钥匙。[110]
在组织上,弗洛伊德做了调整,以保证研究工作的进展。1920年,弗洛伊德将忠实的精神分析学家组织为一个秘密的核心小组:弗洛伊德、兰克、萨克斯于维也纳;阿伯拉罕、艾丁根于柏林;费伦茨于布达佩斯;琼斯于伦敦。他们相互通信,每两年聚会一次,必要时可随时增加聚会次数。
1920年9月,在荷兰海牙召开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六次大会,这是战后第一次国际代表大会。会议4天,代表和来宾共119人。弗洛伊德满意地看到,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又重新形成,友谊并没有遭到损害,也没有留下战争的伤痕。琼斯和英国代表为弗洛伊德教授及其女儿举行了午宴。安娜用漂亮的英语作了答谢讲话。这既使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感到高兴,也使她父亲弗洛伊德感到自豪。
1922年,在德国柏林召开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七次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112人,来宾115人。其中,美国的会员11人,英国31人,柏林91人。这充分证明了阿伯拉罕、艾丁根,以及萨克斯和兰克等人在训练中心做出的成绩。尽管瑞士的会员们受到阻挠,他们还是来了20人。看着济济一堂的会议大厅,回想起十年前慕尼黑大会上不欢而散的情景,弗洛伊德十分感慨地想道:“我们现在有足够的会员和力量自立了。我们终于大功告成了!也许我们还会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个别人员,但我们已经像任何一个精神病或神经病学会那样牢牢地站住了脚。”会上,阿伯拉罕关于抑郁症(melancholia)和费伦茨关于**的理论使与会者赞不绝口。但对弗洛伊德来说,最大的幸悦莫过于看到一批年轻的新会员宣读他们的论文:弗朗茨·亚力山大(FranzAlexandre)和卡伦·霍妮(KarenDanielsenHorney)关于女性心理学一些问题的探讨;格查·罗姆将精神分析学引进人类学研究的尝试等。
弗洛伊德在会上宣读了《关于潜意识的几点意见》的论文。这篇文章是以他的《自我与本我》一书的手稿为基础写成的。他说,在科学的领域里,满足于昨日的真知灼见,就会导致今日的一知半解。他承认过去仅仅强调意识与潜意识是偏颇的、简单化的。主张以“三部人格结构说”取代“二部心灵结构说”。最后得出结论说:“精神分析法是一种能使自我逐步征服本我的工具。”又说:“它也是一种看待事物方法的一种态度、一个参照物、一种观点、一条途径,它使我们能够从压抑与反压抑(ter-repression)、爱与死的永恒冲突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111]在这会上,他的女儿安娜被推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