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弗洛伊德略传002(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科学心理学设计》

本文是弗洛伊德早期勾画的一个原始理想的心理学理论模式,也是精神分析学生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弗洛伊德深受布吕克的生理学的物理主义、赫尔姆霍茨的生理学、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在开始治疗神经症的过程中,曾设想以赫尔姆霍茨的生理学概念,将生理学与心理学联接起来,用一种以神经生理学为基础的精神能量,解释变态和常态共同具有的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在与威廉·弗利斯(W。Fliess)从1895年4月开始连续的信件中,表明了其依据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在脑生理学的基础上构建心理学理论模式的早期构想。信中说明弗洛伊德在两三个星期中写下了这篇科学心理学设想的初稿,他在1895年10月2日的信中兴奋地写道:“……一切事情似乎都配合无间,齿轮啮合,给人的印象是好像一部机器就会自动运转了。神经元的三个系统,量的自由和约束,原发性和继发性过程,神经系统的重要和谐与倾向,注意和防御的两个生物学原则,质的指征,现实与思想,精神性欲状态,压抑的决定作用,以及最后,作为知觉功能的意识的决定因素——这一切都配合无间而且将继续地配合下去……”[70]

本文共分三部分:(1)一般方案;(2)心理病理学;(3)正常Ψ过程的表述。第一和第二部分着重阐述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临床资料,已深入到性的领域。弗洛伊德对本文苦思冥想的兴奋仅是昙花一现,到11月8日他在给弗利斯的信中自称已无力解决这一复杂的精神能量问题,便将此稿搁置,未予发表,且欲焚毁。此稿直到1950年才被重新发现发表,1954年译为英文。[71]

研究者发现,试图建立一个心灵的神经生理学(医学)模型失败之后,弗洛伊德转向了心理学模型,开始建构精神分析学。萨金和弗莱明指出,尽管弗洛伊德的《科学心理学的设计》一文没有成功,但它所包含的许多概念都将在精神分析研究中出现。[72]如《癔症研究》(1895)、《释梦》(1900)、《性学三论》(1905)、《超越快乐原则》(1920)、《自我与本我》(1923)等著作中的理论框架和重要概念(守恒性原则、能量贯注、释放、原发性、继发性、愿望实现、梦的分析、潜意识与意识等),均可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来源。因此,《科学心理学的设计》是弗洛伊德思想新的转折点,是精神分析学的雏形。

(三)精神分析学形成时期(1900~1909)

如果说19世纪80至90年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准备和奠基的时期,那么到了20世纪头十年则是精神分析学体系形成、弗洛伊德成名之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有四部重要的著作:

1。《释梦》(亦译《梦的解析》、《梦的释义》)

这本书出版于1900年。弗洛伊德在广泛总结前人有关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他对病人的梦的临床研究和个人40个有关梦的自我分析,深入地探讨了梦的实质、释梦的方法、梦的伪装、梦的材料和来源、梦的工作以及梦的过程的心理等有关梦的重要理论问题,它不仅提供了开启神经症患者心扉的一把钥匙,而且还成为了解正常人潜意识活动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人们通常把《释梦》视为精神分析学形成的标志,弗洛伊德学说三大理论支柱之一——梦论的典籍。

《释梦》共有七章:第一章详述前人有关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第二章举例详述释梦的方法;第三章提出梦是愿望满足的理论;第四章阐述梦的伪装(歪曲);第五章阐述梦的材料和来源;第六章结合多种梦例说明梦的运作方式;第七章阐述梦的过程心理学,既涉及弗洛伊德学说三大理论支柱(梦论、潜意识论、性欲论),更概述了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内涵,如精神结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精神过程(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精神活动原则(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精神动力(贯注与释放、压抑与阻抗)等。

弗洛伊德本人对此书既十分重视又非常满意。他曾说过,《释梦》这部书“包含了我有幸能做出的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种洞察力即使能让人有幸具有,一生也不过一次而已”。[73]有一次,琼斯问弗洛伊德哪本书是他最喜爱的著作,弗洛伊德顺手从书架上拿下两本书,一本是《释梦》,一本是《性学三论》,并对琼斯说:“我希望这一本书(指《性学三论》)能因为大家都接受这个学说而很快就会过时,但是那一本将会流传久一些。”[74]但是,这部著作刚出版时曾受到很大的冷遇和责难,第一版共印了600册,头六个星期只卖了123本,在以后的两年内,又卖了228本,花了八年时间才全部卖完。弗洛伊德出版此书后,急切盼望各方面有所反响,但却令他很失望,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本书,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它。当他在大学开设《梦》的讲座时,听众只有三个人。但《释梦》毕竟是弗洛伊德最主要的代表著作,也是“使他名垂青史的一部巨著”,其重要性终于被人们所承认。在弗洛伊德去世前,共出了八版。西方学者有的将《释梦》誉为“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甚至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伊利诺大学图书馆馆长罗伯特·唐奈斯(Robertors)博士把此书视为“改变世界历史面貌”[75]的名著。[76]

这本书是弗洛伊德用动力心理学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事件的一部重要著作。1901年发表在杂志上,1904年出版了单行本,其后再版多次,每次均有修改和补充。

在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从精神决定论的思想出发,依据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失误(parapraxia)现象和自我分析的实际资料为素材去发掘意识的存在,了解潜意识压抑作用的功能,揭示人的深层精神活动的奥秘。弗洛伊德说明人的思维过程绝非首先是理性的,而知觉、记忆、思想和冲动通常是由潜意识欲望引导的。他说:“你若有机会以精神分析法探求人心深处的所思所感,便不难一睹种种潜意识动机的真相。”[77]我们口头说的,“并不是我们真要说的”。他断言,被压抑的潜意识的东西侵入意识系统有六种伪装形式,即自由联想(free-asso)、移情(transference)、梦、神经症症状和遗忘、失言、笔误等失误行为以及诙谐等。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所遗忘的大多数是人们不愿追忆的。他说:“他自己对不出钱看病的人,都容易忘记。”有一次会议刚开始,会议主席却宣布:“现在闭会。”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会议主席在潜意识中不愿意开会的真情流露。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遗忘等失误行为可能都是真正动机的反映,尽管这种动机还未被意识到。由此提出了精神决定论的思想,认为人的心理行为的千变万化都有其原因,即内在的、深层的、潜意识的精神决定因素。这说明潜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压抑不仅存在于变态心理活动当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当中。该书标准版编者导言认为,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只有《精神分析导论》可与这本书——《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相媲美。[78]尽管一般认为《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对精神分析理论架构没有任何贡献,批评书中一些事例过于牵强附会,口误界定过宽,无法科学验证,存在神秘主义倾向,但此书是弗洛伊德最广为后人阅读的书之一,它在弗洛伊德在世时,就已经再版11次,并且被翻译成12种语言。[79]

3。《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这是一篇探讨幽默、诙谐等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潜意识心理机制的论文,也是弗洛伊德阐述潜意识的专论之一。发表于1905年。全文分为三部分:分析部分、综合部分和理论部分。分别就诙谐的技巧、目的、动机、心理起因及诙谐与梦、潜意识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弗洛伊德认为,诙谐具有潜意识性、凝缩性、移置性、短促性和间接表现性等特点,并指出诙谐是能量的突然释放,双关语、言简意赅、玩弄辞藻,达到能量的节约,而许多诙谐的评语同样蕴含着被掩盖的某种攻击行为,蕴含着宗教、性和其他禁忌所不宜公开说的话。举例说,古希腊大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的妻子有一天在学生面前谩骂并向他的老师身上泼水时,苏格拉底曾诙谐地说:“我早就知道,天要打雷(指骂人),一定会下雨的(指泼水)。”结果一时尴尬的局面转为哄堂大笑。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析,这一诙谐,就是苏格拉底企图摆脱窘境的一种潜意识活动的外化。因此,弗洛伊德说:“诙谐是在潜意识里形成的,只要它服务于潜意识的目的,或者服务于被潜意识所强化的目的——这就是最‘愤世嫉俗’的诙谐。”[80]本文所涉及的诙谐、滑稽、幽默、梦等问题,不仅有助于对潜意识的理解,而且还具有更广泛的人类学、语言学的意义。[81]

这本书是弗洛伊德性欲论最主要的代表著作,发表于1905年。性欲论(sexualtheory)是正统精神分析的两条基本命题之一,也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本书由弗洛伊德关于“性变态”、“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变化”等三篇文章所组成。他在本书第四版序中公开承认:“坚持性欲乃一切人类成就之源泉,以及性欲观念的扩展,自始便是精神分析学所遭阻抗里最强烈的动机。”[82]在这部著作中,他除了回答一些批评者的责难外,着重阐明了精神分析的性欲论的两个基本点:(1)坚持性欲是一切人类成就的源泉;(2)坚持性欲观念的扩展。他从进化论的观点证明,成年的性欲特征绝不是性表现的唯一形式,而是从幼年期开始以来就有的性冲动的繁复表现。根据人的身体的弥漫性吸引和特定**发生区的性吸引,将人的性发展分成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性潜伏期、生殖期等,并指出情感固着(fixatiression)乃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主要症状。此书系统地论述了自幼年时代起人类性欲发展规律。故被称为“弗洛伊德阐明人类性欲之本质与发展的主要文献”。到了1925年已出版了六版,由80页增至120页。在弗洛伊德生前,共有9种外语译本。许多评论家认为,《性学三论》“对人性的了解最有创意且是最具有恒价值的贡献”。[83]

在这个时期里,弗洛伊德个人地位、业务状况均有相当改善,医疗工作兴旺起来,接受他的学说的人也日益增多。波林认为,这是弗洛伊德“大见成效和成名之始”的时期。

本来,就弗洛伊德在神经病理学方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其取得的成就和影响,足以使他获得教授的资格。但因弗洛伊德的一些创新性见解和学说,如“男性也有癔症”,尤其是性病因学的论述,既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禁欲主义思想相背谬,又与传统的神经病理学思想相抵触,加上当时反犹势力又很强,故一度遭到医学界的嘲笑和抨击。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但负面影响不是一下子能消除的,这恐怕是弗洛伊德一直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的主要原因。可见他极想获得这一职称,这不单纯是因为教授是个令人尊敬的、类似于“半神”的地位,成为世界名流的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中重要的成员,更重要的是可使家庭生活更稳定,实现自己一辈子从事学术研究的夙愿。但提职程序比讲师严格得多,必须由两个正教授提名,再由六人组成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著作情况,然后是教授会全体投票表决,再将推荐书报给教育部。经维也纳大学著名教授诺斯纳格、克拉夫特-埃宾(Krafft-Ebing)的提名,他们极力恢复弗洛伊德的名誉,赞扬他的科研成果是“第一流的”,并指出其《癔症病因学》并非“科学的神话”,医学院教授会以22票对10票通过提升弗洛伊德教授[84]的议案,后经教育部长批准。1902年12月2日弗朗茨·约瑟夫(FranzJoseph)皇帝在他登基五十周年纪念庆祝会上亲自向弗洛伊德颁发了教授任命书。

1902年秋,弗洛伊德在他的一些学生的促进下,与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卡汉纳(MaxKahane)、莱德勒(RudolfReitler)、斯泰克尔(WilhelmStekel,1888~1942)等17人建立了心理学星期三学会(PsychologiesdaySociety)。每逢星期三下午,他们到弗洛伊德的候诊室,围着一张椭圆形的桌子,共同讨论精神分析学问题。最初,斯泰克尔把每次讨论的情况写成一个书面报告,发表在《新维也纳日报》的星期日版上。不久,在弗洛伊德身边集中了一批信徒。其中,兰克(OttoRank,1884~1939)、阿德勒、萨克斯(HansSachs,1888~1942)、荣格(g,1875~1961)、费伦茨(SanderFerenczi,1873~1933)、琼斯(ErJones)等,均是弗洛伊德学派的核心和骨干。

1908年复活节,以弗洛伊德为核心,欧洲各国精神分析学家会集于德国萨尔斯堡(Salzburg),召开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次大会。会议决定出版《精神分析学与精神病理学研究年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同年4月,弗洛伊德组织的心理学星期三学会改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阿德勒当选该会主席。有人主张这一年是精神分析学派形成的重要标志。

此时,他做了著名的《精神分析五讲》报告,并发表于《美国心理学杂志》。

1909年弗洛伊德第一次获得国际上的承认,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校长斯坦利·霍尔(GraanleyHall,1844~1924)的邀请,偕荣格、费伦茨、琼斯和布里尔(AbrahamArdenBrill,1874~1948)赴美,参加麻省克拉克大学二十周年校庆,并做了题名《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的五次讲演。他还会见了20位著名心理学家,其中包括詹姆士(WilliamJames,1842~1910)、铁钦纳(EdwardBradfordTiter,1867~1927)、卡特尔(JamesMCattell,1860~1944)和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等人。会上授予弗洛伊德名誉博士学位。对弗洛伊德来说,这一切,似乎是一场梦。他在致谢辞中激动地说:“这是对我们的努力的第一次正式的合法承认。”

翌年,新结识的朋友、美国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普特南(JamesJa,1846~1918),将弗洛伊德的讲演编成《精神分析五讲》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弗洛伊德这次访问获得很高的荣誉,名声远扬,深受感动。

琼斯回忆说,在听了弗洛伊德的讲演后,詹姆士曾把他的手臂搭在琼斯的肩膀上说:“心理学的未来属于你们。”[86]

1909年,弗洛伊德著作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布里尔、琼斯和普特南三人成了在美国传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最积极的中坚人物。布里尔主要在纽约活动,琼斯则到巴尔的摩、波士顿、芝加哥、底特律和华盛顿活动。由普林斯(MurtonPrince,1854~1929)和霍尔分别主办的《变态心理学杂志》和《美国心理学杂志》不断刊登琼斯等人介绍精神分析学的文章。

但是,弗洛伊德对美国的印象并不好,而且多年来耿耿于怀。他觉得,与有教养的欧洲人来比,美国人太随便,烹调技术不好,又缺乏浴室。特别是在参观尼加拉瀑布时,弗洛伊德才刚刚53岁,一个向导竟然称他为“这个老家伙”。弗洛伊德对他的传记作者琼斯说:“美国是一个谬误;一个巨人般的谬误,那倒是真的。但仍然是一种谬误。”[87]访问美国14年之后,有人问他好像恨美国,弗洛伊德回答说,“我并不恨美国,我只是为它感到遗憾,我为哥伦布发现了它而遗憾!”[88]

不难想到,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和奋斗,弗洛伊德已开始感受到国际性精神分析运动暖流的来临,同时他也预料到胜利中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

(四)精神分析学派出现分裂时期(1910~1919)

20世纪第二个十年,是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出现分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因正式成员之间不和与意见分歧,使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分化。

1910年3月,于德国纽伦堡召开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二次大会。会上,弗洛伊德做了《精神分析治疗法的前景》的演讲,并正式建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荣格当选为第一任主席。他是瑞士著名精神病学家,1900年拜读《释梦》后就开始在实践中运用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研究。1906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开始每周通信,并把他的《早发性痴呆心理学》(1907)寄给弗洛伊德。1907年赴维也纳拜访弗洛伊德,两人一见如故,畅谈了13个小时,由此建立了亲密的友谊。1909年,荣格随同弗洛伊德赴美国克拉克大学讲学,并荣获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弗洛伊德在给荣格的一封信中,称荣格为过继的长子和继承人。

继《精神分析学与精神病理学研究年鉴》之后,又出版了《精神分析学中央学刊》作为该会的机关刊物,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和斯泰克尔任主编。荣格委任黎克林(Riklin)担当国际精神分析大会秘书,并主办《国际精神分析学会通报》,定期报道学会各项日常活动、学术活动及出版讯息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