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02(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75][这里再次指出,本书从这里开始直到结尾,除特别注明日期的节段外,其余均出现于第一版(1900)。]

[176][匈牙利于1898~1899年间发生严重政治危机,由泽尔组成联合政府而解决。]

[177][意为“我们誓死效忠国王!”系奥地利贵族对特里萨继位后请求他们支持的反应。特里萨于1740年王位继承战后继位的。]——我记不清在哪里读过一个梦,梦中人物形象异常矮小,其来源是梦者白天看到的雅克·卡罗特的蚀刻画。画中确实含有许多非常细小的人物形象,其中一部分描绘的是30年战争的恐怖景象。

[178][这两句诗摘自歌德在朋友席勒死后不久为其《钟之歌》所作的跋。他谈到席勒的灵魂正飞向永恒的真善美,而“在他身后的幻影中,是把我们紧紧相联的纽带——共同的命运”。]

[179][第447页对此梦有进一步讨论。]

[180][本段1909年作为脚注增补,1930年改入正文。]

[181][本段1911年作为脚注增补,1930年改入正文。第一句话表明,弗洛伊德已经把梦之荒谬解释为起于梦念中的“滑稽和嘲弄”。实际上他尚未能做到如此。直到下文(第444页以下)对其荒谬梦理论加以总结的一段中,这一结论才得到明确表达。本段作为脚注时,很可能是解释下文那个段落,在改入正文时由于疏忽而误置于此。]

[182][1911年注]参见我关于心理活动的那篇论文(1911b)[末尾也讨论了这个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12讲分析的例3,与此非常相似。——下一段系1919年作为脚注增补,1930年改入正文。]

[183][这一观点首次由弗洛伊德(1913h)提出。]

[184][维也纳郊区。]

[185][维也纳郊外七八英里处。]

[186][德文“fahren”一词是梦及其解释的一个常用词,意指英文的“驾”(出租车)或“乘”(火车),在不同匕下文要用不同译法。亦见第210页注。]

[187]因此,对于在他看来某事为荒谬的梦念思想,梦的工作通过制作某种与此思想有关的荒谬事件来模仿之。海涅曾通过作一首更拙劣的诗,来讽刺巴伐利亚国王所作的蹩脚诗句:路德维希是一位魔术诗人,只要他一开口,阿波罗就会向他下跪哀求:“别唱了吧!否则,我将会变成笨拙的鹦鹉学舌!”——科尼希·路德维希颂之一

[188][此即弗洛伊德在致弗利斯的信中(弗洛伊德,1950a)经常提及的那位患者E。信126(1899年12月21日)提及此梦,信133(1900年4月16日)声称治疗完满结束。]

[189][西奥多·梅纳特(1833~1892),曾为维也纳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190][这一论战详细记述于弗洛伊德的《自传研究》(1925d)。]

[191][此梦在第448页以下有进一步讨论;在弗洛伊德短文《论梦》(1910a,标准版,第5卷,第662页)中,此梦被详加分析,并补充下若干细节。歌德《自然断想》英译本见维特尔斯,1931,第31页。]

[192][“Geseres”和“Ungeseres,”均不是德语,见下文讨论。]

[193][《哈姆雷特》第2幕第2场]此梦也为以下普遍有效的真理提供了证据,即同一晚上做的梦,即使被回忆成相互分离的,也是在同一梦念基础上产生的。[见上文第333页以下]顺便指出,我把孩子从罗马城转向安全地带的梦境,是对我童年时发生的一个事件歪曲而成的:很多年以前,我的一些亲戚有机会把他们的孩子移至国外,我对此甚为嫉妒。

[194][关于梦之荒谬问题,弗洛伊德《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第六章亦有讨论。——在《对“鼠人”的分析》(1909d)第一部分结尾处,弗洛伊德在一个脚注中指出,强迫性神经症亦使用同样的机制。]

[195][即凝缩作用、移置作用和梦的表现力。]

[196][同一段还引用了另一例证,见第331页。]

[197][“Nichtaufmeigewa”——意为“我对此没有责任”或“这不是我的孩子”。德语词“Mist”本意指粪便,俚语用指“废料”,此处在维也纳用法上指垃圾箱(“Misttrügerl”)。]

[198][1909年增注]对精神分析治疗期间做的梦而言,如果梦者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将此梦告诉医生”,这肯定暗示着对承认此梦的强烈抵抗——而且其后也常被遗忘。

[199][见上文第339页]最近几期《哲学评论》[1896~1898]以“梦的记忆错误”为题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讨论。——[第478页以下又提及此梦。]

[200]从某些方面看,这些发现是对我上文(第312页)关于逻辑关系在梦中如何表现的论述的修正,那一段描述的是梦的工作的一般活动,而没有更精确地论及其功能的细节。

[201][锡箔(Stanniol),暗指Stannius写的一本关于鱼类神经系统的书。]

[202]这是我们公寓的底层,是房客存放童车的地方。梦中这个地方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203][见第142页脚注](能贯通的最高真理,却不能对学生直说出来)。

[204][这一细节在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c)中被用作一个例证。]

[205][下文第477页以下对此梦有进一步讨论。]

[206][并非一个真实的地名。]

[207]这个描述甚至对我自己也不好理解,但我必须遵守报告梦的基本原则,如实记下我在记录时所想起的梦境。报告时所选用的字句本身就是梦要表现的内容的一部分。[参见第514页]

[208][第519页以下对这一片断有进一步考察。]

[209][1910年增注]德国的小学生都知道,席勒并非生于什么马尔堡,而是生于马尔巴赫。这也是一种口误(参见第197页注),用以代替另一个故意的错误。对此,我已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10b,第十章第1节]中做过阐述。

[210][1919年增注]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收集到我孙子的第一个梦,是他l岁零8个月时做的。此梦揭示了梦的工作成功地把梦念材料转换成一个愿望实现,而与梦念材料相伴的情感在睡眠状态下却没有改变。在他父亲就要上前线的头一天夜里,这孩子大声哭喊,悲伤啜泣:“爸爸!爸爸!”“宝宝!”,这只能意味着爸爸和宝宝聚守一起;但泪水却表明离别将至。在那个时候,这孩子已完全能表达离别概念。Fort[“离去”]是他最早学会的字之一(其中“O——O——O”音发得长而重),而且在他做此梦几个月以前,他曾用玩具做了“离别”游戏。这个游戏反映了他更早就具有的一点自我约束,表现为他容许母亲离他而“去”。[参见《超越快乐原则》(弗洛伊德,1920g,第2章。]

[211][弗洛伊德在1898年4月14日致弗利斯的信(弗洛伊德,1950a,信88)中详细描述了这次航行。阿奎雷尔位于内陆数英里处,由一条小运河通往咸水湖。湖中岛屿之便是格拉多。这些地方均位于亚得里亚海北端,1918年前属于奥地利。]

[212]一位语言学朋友告诉我,[德语]“Na”一词派生于希腊词词根“νεχυσ”[尸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