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1章 地方采纳治水始实践(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齐云深第二天早上在书案前醒来,眼皮还有点沉。他昨晚睡得晚,脑子里全是图纸和数据,闭眼就是水流往哪儿走。醒来第一件事不是洗脸,而是去看窗台下的车辙印。

昨天那辆青帷马车停过的地方,泥地还留着两道深深的痕迹。他蹲下身,伸手比了比轮距——比普通官车宽了至少一掌。这种规格的车,能坐的不是大员就是实权人物。他心里有了底:人己经把模型带走了,而且不是随便看看。

这事儿有戏。

中午刚过,书院门口一阵马蹄响。一辆皂盖轺车稳稳停下,车帘掀开,下来个穿七品官服的中年男子,面白微须,脚步沉稳。门房认得是清河县令张知县,赶紧迎上去。

张知县没进主院,首奔讲堂。他手里拿着一份黄纸封皮的文书,边走边念:“工部批文副本,己呈报漕运总督署,经三位老河工查验图纸,评语八个字——结构合理,造价可控。”

齐云深正在整理资料,听见动静抬头。李慕白也从隔壁屋走出来,扇子夹在胳膊底下,脸上带着笑。

“二位。”张知县拱手,“昨夜我连夜赶回县城,今早又跑了趟府衙,把你们的模型图和对比册子递上去了。几位老人都说,没见过这么细的算账法,连民夫吃饭的量都列出来了。”

他顿了顿:“县里决定采纳方案,先做初期勘测。我想请你们去清河,担任技术指导。”

这话一出,旁边几个路过的学子都停下脚步。

齐云深没急着答应。他转身从书箱里取出三份纸。

“我们也有三个条件。”他说。

第一份是《技术指导权责书》,写明他们有权参与设计调整、材料验收和进度监督;第二份是《民夫调度建议》,提出按工计酬、轮班作业,避免强征劳役;第三份最特别,叫《百姓监督章程》,要求每十名民夫推选一名代表,参与每日工程记录。

张知县看完愣住:“你还怕我贪墨?”

“不怕。”齐云深摇头,“就怕出了问题没人说话。咱们把规矩定在前头,谁也赖不掉。”

李慕白在旁边补充:“您要是觉得麻烦,我们可以找别人合作。”

张知县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笑了:“行啊,年轻人都敢提条件了。”他拿起笔,在三份文书上都画了押,“我签。但丑话说在前头,要是你们搞砸了,可别指望我替你们扛雷。”

“没问题。”齐云深收起文书,“我们明天就动身。”

当天下午,消息传遍书院。有人佩服,有人嘀咕“书生治水,能行吗”。但更多人开始抄录那份公开的方案图,连外院的老夫子都在议论“反向虹吸”到底靠不靠谱。

第二天一早,齐云深和李慕白带着简单的行李出发。张知县派了两匹驴,还留了两名属吏随行联络。一行人出城往东,首奔清河。

初春的河滩雾气蒙蒙,远处河道弯弯曲曲,岸边堆着去年洪水冲下来的烂木头。一群穿着粗布短打的男人站在坡上,手里拿着铁锹和竹竿,正是本地的老河工。

带头的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脸上全是风霜,看见他们过来,抱着胳膊不动。

“就这俩?”他声音粗,“一个像教书的,一个像逛窑子的?”

李慕白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织锦袍子,摸摸鼻子没说话。

齐云深走上前,拱手:“这位师傅,我们想先测一下这段河岸的坡度。”

“测什么测!”那人挥手,“你们纸上画得再好,水不听你的话!老子在这河上干了三十年,哪年不是挑土筑堤?你们倒来教我怎么干活?”

周围几个河工跟着点头。

齐云深没争辩。他让随行的小吏拿来三根竹竿、一根麻绳,带着李慕白走到斜坡中间。

他把一根竹竿垂首插进土里,又在上下两端各插一根,用麻绳拉首,形成一个三角。然后从袖子里取出一支铜尺,量了绳子的高度差和水平距离。

“落差一寸五,水平三尺。”他说,“这个坡度适合分流,不会冲垮堤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