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0章 方案展示智斗首回合(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阳光斜斜地照进讲堂,模型上的水流还在缓缓流动。齐云深站在台前,刚喝完半盏茶,嗓子仍有些发哑。他正把图纸收进黄杨木箱,忽然听见后排传来一声咳嗽。

“这模型看着是巧,可真能用?”

说话的是个穿青衫的学子,面孔陌生,不像是书院里的常客。他站起身,袖子一甩,语气带着几分居高临下:“我曾在工部试水局当过差,这种分洪设计,坡度太陡,雨一大,堤坝就得冲垮。”

有人低声议论起来。

齐云深没动,只看了他一眼,又低头整理图纸。李慕白靠在桌边,扇子转了半圈,眯起眼打量那人。

那青衫学子见没人反驳,胆子更大了:“还有那个什么‘反向虹吸’,听都没听过!水往低处流,你们倒想让它往高处走?这不是违背天理?再说了,这么一套东西做下来,得花多少银子?穷地方哪出得起?”

几个年长夫子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个点点头:“此言有理。治水大事,不可轻信奇技。”

气氛一下子变了。

齐云深这才抬起头,走到沙盘前,拿起竹尺敲了敲边缘。

“你说坡度太陡?”他问,“那你可知清河县主渠历年汛期的流速?”

那人一愣:“这……自然知道一些。”

“去年六月初三,暴雨连下三天,上游来水每刻钟三百石,主堤崩塌两处,淹了下游十七村。”齐云深一边说,一边在沙盘上划出几道线,“如果按旧法加高堤岸,等于在上面堆土压土。土湿了,自重加大,反而更容易塌。”

他顿了顿:“我们设计的分洪道,角度是算出来的。不是随便画一条线。误差不超过半寸。你若不信,可以自己测。”

底下安静了几秒。

一个学生小声嘀咕:“听起来……好像真是有道理。”

青衫学子脸色微变,但嘴上不认输:“说得轻巧!纸上推演谁不会?真要动工,出了事谁负责?”

李慕白这时站起来,走到模型边,伸手拆下一截导流槽。铜制量水器从里面滑出来,他举起来给大家看。

“这是我们七天里每天注水三次记下的数据。”他说,“早上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记录每一寸水流的速度和压力。你看这里——”他指着刻度,“第三天水量最大,但排水最快,因为蓄水池起了缓冲作用。”

他又转身对两个工匠打扮的学生招手:“来,搭个简易虹吸管。”

两人上来,很快用竹管、陶罐和麻绳接成一段弯管。李慕白提来一桶水放在低处,另一桶放高些,然后把管子两端分别插入。

“现在低处的水,能不能引到高处?”他问。

“不能!”青衫学子脱口而出。

李慕白一笑,用手一吸,水流立刻顺着管子爬升,从低桶流向高桶。

“哗啦”一声,水进了高桶。

全场一片哗然。

“这……这怎么可能?”那人瞪大眼。

“没什么不可能。”李慕白把扇子夹在腋下,双手一摊,“水只要先往下走一段,就能借力往上爬。关键是怎么布管,怎么排气。我们试了九次,第七次才成功。”

他看向齐云深:“要不要把失败的六次记录也念一遍?”

齐云深摇头:“不用了。事实摆在眼前。”

刚才还半信半疑的夫子们,此刻都凑近了看那根水管。有人伸手摸了摸接口处的麻绳,点头道:“密封做得不错……”

青衫学子站在原地,脸涨得通红。

但他还不服气,突然转向齐云深:“就算技术可行,那钱呢?你们这套东西,材料讲究,做工精细,普通州县根本用不起!是不是背后有人撑腰?否则哪来的经费?”

这话一出,不少人眼神变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