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约擂生死擂(第3页)
他们中有曾在自杀边缘徘徊的女孩,如今成为乡村心理辅导员;有曾因校园暴力而自闭的少年,现于城市流浪者收容所开设“故事食堂”;还有那位来自东北农村的女孩,回到家乡,在母亲坟前种下了一棵李子树,并在当地创办女子读书会,教她们写信给逝去的亲人。
他们不宣扬奇迹,也不标榜功德。他们只是坚持一件事:**坐在对方面前,目光真诚,耳朵打开,直到对方说“我说完了”。**
十年光阴流转。
乌兰察布的“同行者书院”已不再是唯一的存在。在全球各地,类似的机构如春笋般涌现。它们名称各异:“回音屋”、“心语站”、“静默亭”、“听见计划”……但标志统一??一颗用蓝灰色石头雕刻的心,外围缠绕着一句铭文:
>“只要你愿说,我就在听。”
而祥子的名字,渐渐从传说变为日常。
孩子们上学路上会指着新开的花说:“这是祥子开的。”
病人康复出院时会对医生说:“谢谢你让我感觉自己被听见了,就像祥子那样。”
甚至情侣分手时也会留下一句话:“即使你不在我身边,我也希望你知道??我一直都在。”
但真正的传承,不在言语,而在行动。
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伦敦地铁站内,一名少女蜷缩在长椅上,浑身湿透。她刚失去工作,男友劈腿,房东催租,手机只剩1%电量。她盯着屏幕,手指颤抖,最终点开了社交平台,打出一行字:
>“有没有人……能听我说十分钟?我真的快撑不住了。”
消息发出,无人回应。
她苦笑,准备关机。
就在这时,旁边一位陌生女人轻轻坐下,递来一条干毛巾和一杯热咖啡。
“你说吧,”女人说,“我听着。”
少女愣住,泪水夺眶而出。
她说了二十分钟,三十分钟,直到哭哑了嗓子。女人始终没有打断,只是偶尔点头,或轻声应一句:“嗯,我在。”
雨停时,少女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转身离开。
女人望着她的背影,从包里取出一枚蓝灰石子徽章,别在衣领上,低声呢喃:
“祥子,我又帮你听了一个人。”
同一时刻,在南极科考站,在深海探测舱,在国际空间站舷窗前……无数人抬头望向地球,心中浮现同一个画面:一片梅园,微风拂面,有人站在花树下,笑着说:
>“我也在。”
没有人知道这一切何时结束,因为根本就没有终点。
正如院长在晚年日记中写道:
>“修行不在飞升,不在神通,不在斩妖除魔。
>真正的修仙,是学会在他人崩溃时,不说‘坚强点’,而是说‘我陪你’。
>是敢于承认自己也会痛,也怕黑,也需要拥抱。
>是当世界沉默时,依然愿意开口说一句:
>??我在。”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字,窗外春风拂过,水晶芽开出第一朵花。
花瓣飘入书中,恰好落在那句话上,像一枚永恒的印章。
春天,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