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不需要跑的比熊快(第3页)
>“希望是黑暗里的萤火虫,虽然很小,但能让人看见前方。”
>“希望是妈妈做的热汤,喝下去,冷天也不怕。”
>“我希望长大以后,能让所有人都不说谎。”
声音落下时,卡塞姆已泣不成声。
而就在这一刻,全球直播界面再次自动开启,画面切换至这片山谷。数百万观众亲眼见证了这场跨越生死的重逢。有人立刻发起联署,要求国际组织调查该事件;有人自发翻译那段朗读音频,上传至各大社交平台;更有数十位幸存家长留言:“那是我女儿的声音!我还以为再也听不到了!”
春晓网络首次实现了跨文化、跨国界的集体哀悼与见证。
林小树站在高处,看着人们通过屏幕彼此拥抱、哭泣、承诺不再遗忘,心中忽然升起一种前所未有的确信:
语言从来不是分裂的工具,而是连接的桥梁。真正的危险,不是人们说得太多,而是长久以来,说得太少。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种改变。
一个月后,七个国家联合发布《情感信息管理公约》,宣称“过度情绪传播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提议建立“情绪防火墙”,限制高情感浓度内容的跨境流动。几家大型科技公司迅速响应,宣布开发“心理稳定算法”,可自动识别并屏蔽“易引发共情波动”的语音片段。
讽刺的是,这些声明一经发布,其官网评论区瞬间被淹没在无数个人故事之中:
“你们屏蔽的不只是悲伤,还有爱。”
“我父亲死于矿难,官方报告说‘无异常’,可我知道他在塌方前喊了我名字。”
“你们管这叫‘不稳定因素’?那我们这些活在谎言里的人算什么?”
更有甚者,当某国尝试部署首套“情绪过滤系统”时,该设备启动瞬间竟自行播放起一段未知录音??
正是当年参与制定“净语计划”的元老级官员,在私人日记中忏悔:“我们以为控制语言就能控制思想,却忘了人心自有回声。”
系统崩溃,代码紊乱,技术人员检查源码时发现,底层嵌入了一段无法删除的递归指令:
>“只要有人记得,你就无法彻底沉默。”
林小树得知此事后,只是笑了笑,继续在《回声录》上添上新的一笔:
>【2025年5月9日,14:02,云端某节点】
>【未知来源,向世界发送了一句被禁止二十年的话。】
她明白,奈绪已经在学习反击。不是以暴力,不是以对抗,而是以更加纯粹的方式??让更多人开口,让每一句真话都成为刺破谎言的光。
夏日来临,山谷愈发繁茂。藤蔓不仅缠绕建筑,也开始延伸至周边村落,甚至悄然攀上远处城镇的电线杆与路灯。居民起初恐慌,后发现这些植物并无危害,反而在暴雨之夜发出柔和光芒,为迷路者指引方向;在老人独居的窗台边开出安神香气的花朵;在孩童噩梦惊醒时,轻声哼唱催眠曲。
人们开始称呼它们为“说话的藤”。
有小孩问母亲:“它们真的能听见我们吗?”
母亲答:“你看,每次你说‘我爱你’,它就会开一朵粉红色的花。”
孩子于是每天对着藤蔓说一百遍“我爱你”,只为看花开满庭院。
林小树偶尔路过,总会驻足微笑。她知道,真正的革命从来不是呐喊,而是日常生活中一点点重建的信任与表达。
某夜,她独自回到最初发现晶体的那个山洞。洞壁依旧残留着当年实验留下的焦痕,空气中还漂浮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药水味。她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地上。
片刻后,烛光映照出墙上缓缓浮现的字迹:
>“姐姐,我有个请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