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二十九章 我入围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黄莺!”

“这里有你的EMS快件!”

“我顺手给你拿回来了,好像是京城本地寄过来的,上面写着什么什么建筑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很奇怪啊!”

京城外交学院,外语系。

刚上大一的黄。。。

叶开站在廊桥尽头,风从湖面吹来,带着初夏的微潮。他握着手机,指节微微发白,耳边是总装备部技术监督组组长陈国栋低沉而严谨的声音:“叶总,我们这边已经初步评估过你们提交的技术参数,整体来看,确实具备在极寒环境下稳定运行的能力。但实测数据不足,尤其是极端低温下的充放电循环寿命、模块化集成稳定性,还有抗电磁干扰能力??这些,必须现场验证。”

“明白。”叶开点头,尽管对方看不见,“我已经让石大娥在七溪实验室准备了三套完整样机,包括便携式单兵电源、车载集成系统,以及可快速部署的野战电站模块。所有测试环境模拟舱均已开启,最低可至零下六十摄氏度。技术人员随时待命。”

“很好。”陈国栋顿了顿,“明天上午九点,我们派一个五人专家组过去,领队是我本人。另外,出于保密要求,所有测试过程需封闭进行,外人不得进入核心区。你们的接待人员限两名,一名负责协调,一名负责技术对接。”

“我亲自接待。”叶开说。

电话挂断后,他没有立刻回屋,而是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影出神。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设备验收,更是一场信任的博弈。军方不缺钱,也不缺技术路径,但他们缺的是能在短时间内量产、可靠、且不受国外供应链制约的新一代能源系统。而他手里的【光合魔法】项目,恰好踩在了这个缺口上。

但他也清楚,一旦踏进这条线,就意味着再无退路。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国家战备体系,未来的研发方向、人员管理、甚至股权结构,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监管与干预。可这正是他想要的??重生前,他在2035年亲眼见过那场突如其来的能源封锁战。北方战区因备用电源失效,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原中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作战单元。那时他只是一个基层工程师,眼睁睁看着战友冻死在通讯中断的哨所里。

而现在,他有机会改写那段历史。

手机震动,纪青桐来电。

“助理团队已到位,猎头公司推荐的十八名高管候选人中,我筛出六位进入终面,背景都经内部核查无误。其中有一位曾在航天科工下属研究所做过十年项目总监,对军工流程极为熟悉,建议优先考虑。”

“叫什么名字?”

“林昭,男,四十二岁,北航博士,专攻高能物理与电力系统集成。离职原因是研究所改制裁员。”

叶开记下了这个名字。“安排明天下午面试。另外,通知安保部门,从今晚起,七溪园区实行三级警戒,所有进出人员登记备案,摄像头全开。军方专家明天要来。”

“已经布置下去了。”纪青桐声音冷静,“还有件事??财务那边报上来,你上周批的三千万元专项拨款,用途写着‘战略储备’,但没具体说明流向。审计组有点疑问。”

“那是给芯片项目的启动资金。”叶开淡淡道,“先不动账,等我和徐教授商量后再启用。你只管记住,这笔钱将来是要造‘黑土一号’流片用的。”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那个项目真的要上了?”

“必须上。”叶开闭上眼,“我们不能永远靠买国外的EDA软件和IP核活着。三年内,我要让【佳开科创】有自己的7纳米以下全自主设计能力。这是底线。”

他又补充了一句:“别告诉别人,包括石大娥。现在说还太早。”

收线后,他转身走向厨房。炸酱面的香气正从窗口飘出,徐教授坐在小院藤椅上剥蒜,见他进来,抬头一笑:“回来了?面马上好。”

叶开在她对面坐下,轻声道:“奶奶,我要做一件可能会让您担心的事。”

老太太手一顿,抬眼看过来。她虽非亲生,但自幼抚养他长大,最懂他眼神里的分量。

“军方明天要来人,测试我们的极寒发电设备。”他说,“如果通过,后续合作会深入到战备层面。这意味着公司性质可能发生变化,我也……会更忙。”

徐教授静静听着,良久才叹口气:“我就知道,你不会甘心只做个商人。”

“我不是想当什么英雄。”叶开低头搓了搓眉心,“我只是……记得一些事。有些灾难,本可以避免。”

老太太放下蒜瓣,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发,像小时候那样。“傻孩子,你以为我不希望你安稳吗?可我也知道,你骨子里不是池中物。当年你爸走的时候,也是这样,明知道危险,还是去了边疆试验场。”

她声音低下来:“但他救了三百多人。”

叶开喉头一紧。

“去吧。”徐教授笑了,“只要你是为国家做事,我就支持。只是答应我,别把自己累垮了。饭要吃,觉要睡,冬天别穿那么少??你肺弱,老毛病别复发。”

“嗯。”他用力点头。

午饭后,他回房整理资料。电脑打开,屏幕上跳出一封加密邮件,来自海外匿名账户,标题只有三个字母:**TAS**。

这是他重生后设立的情报网络代号,专门用于监控未来关键技术动向。点开附件,是一段视频截图:某西方巨头正在测试一款新型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800Whkg,远超当前世界纪录。发布时间标注为“2029年”,但右下角的时间戳却是三天前。

叶开瞳孔骤缩。

不可能!这项技术应该至少五年后才会出现!

他迅速调出内部数据库比对,发现对方使用的电解质材料配方,竟与他去年废弃的一个实验方向高度相似。唯一的区别在于掺杂元素比例??而那个比例,他曾记录在私人笔记本上,从未对外公开。

有人泄露了数据。

章节目录